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峱山是山东青州境内处于盆地中的一座历史名山。其貌不扬的峱山,其专享而奇特的名称,来源于春秋时期“齐王猎峱”的故事和《诗经·齐风》中的民歌《还》。《东周列国志》的“齐桓公礼贤下士宁戚”是与峱山有关的典故。青州附近的省道和经济区以峱山命名。

奇特的山名

齐鲁大地上有许多的山,更不乏名山。如泰山、崂山、沂蒙山等,它们都以不同的面貌闻名于世。而在古九州之一的青州有一座历史名山,也许很多人没听说过,它就是奇特的峱山。

说它奇特,还真是奇特。虽然它其貌不扬,却是天下闻名。首先是名字,光这个“峱”字就够奇的,现在一般电脑的常用字库中都找不到这个字。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音náo)字的解释是:古山名,在今山东省青州境内,靠近临淄。可见这个字,是只为这一座山造的,而不做他用。一座山享用一个字,这是很大的殊荣和特权!

奇特的来历

齐王猎峱

峱山的来历奇特。这里有一段“齐王猎峱”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青州西部淄河南岸的稷山附近,出现了一种形状奇怪的野兽,相貌狰狞,十分凶残,白天躲在山坳里,夜晚出来偷吃猪羊,糟践庄稼,闹的百姓不得安宁,他们上书请官府来打。在京城临淄的齐王知道后,便带上兵将亲自来剿杀怪兽。齐王在山顶上指挥,天黑前叫人埋伏在庄稼地里,约好发现怪兽点火为号,一齐出动,将怪兽一网打尽。天交三更时分,那群怪兽不知有埋伏,又出来祸害百姓。兵将们从四面包围过来,远的用箭射,近的用刀砍,杀了半天,怪兽都被消灭了。天明后,发现稷山的南边和北边各多了一座山。北边的一座像是牛的形状,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牛山”。稷山东边齐王指挥猎峱的那座山,后来人们就叫它“行围山”,南边的那座山和怪兽的形状差不多,马不像马,牛不像牛,虎不像虎,猴不像猴,样子很不好看。文人们便用一个犬,一个丑,一个山,造了这个“峱”字,从此,那座山就叫了峱山。

民歌《还》

峱山的来历纯属民间演义,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故事听,不足为信。然而在《诗经·齐风》里有一首民歌《还》,可是真实地记录了打猎生活的愉快和猎人之间的交往情感。同时也是一首赞美峱山的诗。据说这是齐哀公时期的一首民歌,哀公好打猎,影响很大,一时全国打猎成风,当时,峱山周围就是皇家经常狩猎的地方。这首诗说的是两个青年猎人,在峱山打猎相遇的故事。他们礼貌、善良、勇敢、顽强,互相协作,共同捕猎。同时诗内对峱山的整体风貌也作了描述。

《还》原诗这样写道: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xuān)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mǔ)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你多敏捷呀,遇着我在峱山之中啊。

并马追赶两只大兽啊,对我拱手夸我迅捷啊。

你多秀美啊,遇着我在峱山的路上啊。

并马追赶两只雄兽啊,对我拱手夸我优秀啊。

你多顽强啊,遇着我在峱山南边啊。

并马追赶两只野狼啊,对我拱手夸我健壮啊。

奇特的位置

地理位置奇特在于:峱山的四周都是山,峱山就坐落在中间的盆地里,而且和周围哪一座山也不相连,或近或远都隔着庄稼地。北面是杏木山和稷山,东面是康山和象山,南面是黑山和柏山,西面是寨山和常家山,八座山围绕着峱山,只有西北方向一条沟通往淄河。八座山围成了一块丘陵盆地,峱山便成了盆地中的绿岛,十分醒目。再就是青州的水系大部分都是往东流,惟有峱山周围的水是往西流。

峱山不是很高,既没有险峻的峰峦,也没有幽深的洞窟,现在看来就是一座平平常常的山。可是在两千五百年前,这里可是山清水秀,古木参天,是个游览休闲的好地方。

典故

因为两千五百年前的峱山风景优美,又离齐国京城不远,峱山自然就成了王公贵族的游乐场,从国君到大臣,都经常到峱山来游玩。据说齐桓公“礼贤下士纳宁戚”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因为有了这桩美谈,峱山一旦与齐桓公有了联系,成为古代名山也就成了峱山的历史必然。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齐桓公征伐宋国回来时,从峱山下经过,正好碰上卫国的贤士、满腹经纶的宁戚,戴着破斗笠光着脚,赶着牛车,敲着牛角,唱着那首讽刺时政的《饭牛歌》也从这里经过。宁戚唱道:"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齐桓公听出了歌中的不满情绪,便向前去询问,宁戚显得很傲慢。齐桓公就叫人把他绑起来,并说要砍他的头,可宁戚一点也不害怕,在对话中齐桓公觉得这个人很有才能,遂转怒为喜,这时相国管仲又极力保荐,求贤若渴的齐桓公便把宁戚带入宫中,后拜宁戚为大夫,与管仲同参国政。宁戚不负众望,在治理国家中显示了非凡的才能,特别是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他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得齐国的农业蒸蒸日上。峱山便与“礼贤下士”的故事一起名扬四海,流传千古了。

峱山的现代机遇

峱山的现代机遇很奇特。青州城西绵延近30公里的经济发展区,竟然以“峱山”命名。从青州至齐鲁石化新修的一段省道也叫峱山路,真是占尽了风光。历史已经给了峱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时隔两千五百年,峱山又焕发了青春,以它独有的风貌挺立在世人面前,继续着自己的辉煌。

峱山地段价值

地理风水价值

峱山地理位置奇特,峱山的四周都是山,峱山就坐落在中间的盆地里,而且和周围哪一座山也不相连,或近或远都隔着庄稼地。北面是杏木山和稷山,东面是康山和象山,南面是黑山和柏山,西面是寨山和常家山,八座山围绕着峱山,只有西北方向一条沟通往淄河。八座山围成了一块丘陵盆地,峱山便成了盆地中的绿岛,十分醒目。所以峱山恰是洛书九宫之中宫,所以是龙场核心。

历史文化价值

峱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非常深厚,可总结为一兽一诗一贤。

1、一兽:指峱山之峱。相传,齐王在山上打猎时,猎取了一个叫不上名字的怪物,齐王便将怪物命名为“峱”,后来这座山就被人们称为峱山。以后人们将此野兽神化,此兽丑陋不堪、体格庞大,面目狰狞,铃眼巨耳,却心地善良,从不侵害百姓,又力大无比,且能抵御恶兽扰民,说这座峱山就是神兽所化云。自黄帝以至于晚清,5000年来帝王皆尚狩猎,猎物即帝王之财。峱山以帝王猎物为名,在全国乃独一无二。此财宝之山也。连山易干支五行,丑为金库,亦相应之。

2、一诗:前面提到的《诗经·齐风》中的《还》诗,就是以峱山为背景写的,流传千载。这首《还》诗记录了真实的打猎生活,写了猎人之间的交情。也赞美了峱山。这首距今约2900年的民歌,记载了齐哀公时期峱山周围的打猎图景,让峱山的整体风貌鲜明呈现。不用说在山东,就是在全国能有几座山被《诗经》记载,可见峱山在当时是多么的著名,多么的令人羡慕

3、一贤:指齐桓公礼贤下士纳宁戚。

宁戚,卫国人(今河南境内),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遂放牛于峱山(此很象姜子牙渭水钓鱼)。齐国宰相管仲来到峱山,发现此人虽然不济,但是眉宇间透露着不亢不卑的正气,知道必有来历,就主动上前搭话。宁戚坦然一笑,并不多嘴,只是没头没尾地回答了“浩浩乎”三个字。管仲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又不便多问,只好无可奈何地暂时回府。他心中有事便紧皱眉头地琢磨,一个叫婧的小妾问他何事。管仲便将在峱山遇到赶车人的情况说了一遍,婧姓小妾嫣然一笑说;“人家已告诉你了,古诗《白水》曰:‘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 ’这人是来求官了。”

齐桓公路经峱山,宁戚又唱起《宁戚歌》:“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这首著名的《宁戚歌》真实地表现出了怀才不遇之士自求用世的复杂心态。宁戚放牛的史实,至今在临淄李园街道办事处柳行头村存有“宁戚大夫饭牛处”的石碑的佐证。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十分推重宁戚,帮助齐桓公用好宁戚之长。他建议立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宁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宁戚。宁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宁戚著有《相牛经》1卷,该书一直流传至今,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

峱山地段价值

总结:一兽者,宝也,财也;一诗者,兴也,彩也;一贤者,才也。

峱山此处有财有彩更有才。

财,物质财富;

彩,精神财富;

才,智慧财富。

属于峱山大明堂的东北乐山则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山——稷山。因稷山命名的“稷下学宫”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历史上著名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指的就是这里,这里是当时列国学术活动中心。此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形成的先秦文化成为国学的基础即中国文化的基因。

在3000年前至2000年前,大周帝国是世界上最富裕和文明的大国,而齐国又是中国最富裕和文明的诸侯。诸子百家的物质田园就是这块近于荒芜的峱山地域,它静悄悄的沉寂了2500年,如今王者之气已经在升腾,等待有王者风范的人去开发!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地形地貌 山脉 其貌不扬 东周列国志 礼贤下士 宁戚 闻名于世 古九州  原诗 并驱 淄河 饭牛歌 白石烂 尺半 短褐 求贤若渴 同参 礼贤下士 齐鲁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