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颍河,古称颍水,相传因纪念春秋郑人颍考叔而得名。其主要支流为沙河,因此也被称为沙河或沙颍河。 颍河属淮河的支流。发源於河南省登封县嵩山,经周口市、安徽省阜阳市,在寿县正阳关(颍上县沫河口)注入淮河,为淮河最大的支流。 全长620公里。流域范围北抵黄河南堤,西北邻黄河支流伊、洛河,西南与汉水水系的唐白河流域分界,南与洪汝河、谷河、润河地区接壤,东北与涡河、西淝河水系相邻。

颍河是淮河流域历史上航运、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也是洪涝灾害严重的河流,历史上屡有治理,建国后修建了昭平台水库、孤石滩水库大量的水利设施。沙颍河航道亦被列入安徽省“两干三支”骨干航道网的一支。2011年底,阜阳船闸重建完成,沙颍河航道实现全线贯通。

干流走向

以颍河源为上游,颍河全长619公里,流域面积36728平 方公里。其中安徽境内长208公里,流域面积4010平方公里。 河南省境内,河长418公里,流域面积28800平方公里。 干流发源于河南省境内登封县嵩山,流经禹州市、襄城县、许昌县、临颍县、西华县及周口市,至沙河汇入处全长262公里,流域面积7348平方公里。在周口市纳沙河及贾鲁河后流域面积为25800平方公里。

由于其支流沙河为其主要支流,习惯上将沙河作为颍河水系上游的干流而称作“沙颍河”。

以沙河为上游,沙颍河发源于伏牛山区河南省鲁山县,流经叶县、郾城县、商水县、淮阳县、项城县、沈丘县进入安徽省。 在安徽省境内,颍河于界首市常胜沟进入境,流经太和县、阜阳市、颍上县等县市,于颍上县正阳关镇沫河口注入淮河。

主要支流

颍河水系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水系。支流众多。流域 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有沙河、北汝河、浬河、双洎河、贾鲁河、汾泉河、 茨河、皇姑河等。

河南省境

河南省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4条,100~1000平方公里的河道104条。

沙河,发源于鲁山县伏牛山的木达岭,流经平顶山、宝丰、叶县、襄城、舞阳、郾城、漯河、西华、商水至周口市西汇入颍河。河长322公里,流域面积12580平方公里。沙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33条,在平顶山市区以西,均为山区,来水迅速。下汤水文站调查1851年洪峰流量达11100立方米/秒,白龟山水文站调查1884年洪峰流量9100立方米/秒,漯河水文站调查1931年洪峰流量3760立方米/秒。漯河以下河道安全泄量3000立方米/秒。1959年在鲁山县建成昭平台水库,1964年在平顶山市区建成白龟山水库。

北汝河,发源于嵩县跑马岭,流经汝阳、临汝、郏县,在襄城县 简城汇入沙河,全长250公里,流域面积6080平方公里。襄城县以上河长215公里,河床比降1/2800;其下至沙河汇口,河床比降为1/4000。北汝河河床宽浅,主流不定,两岸汇入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8条。

澧河,发源于方城县四里店村西北栗树沟,流经叶县、舞阳县,至漯河市区西入沙河,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2787平方公里。河床比降平均约1/3000。上游山区植被较差,部分岩石裸露,又是伏牛山的暴雨区,孤石滩水文站流域面积285平方公里,调查1896年洪峰流量5140立方米/秒。1958年修孤石滩大型水库一座。主要支流干江河,发源于方城县羊头山,流经叶县、舞阳,在上澧河店汇入澧河,河长987公里,流域面积1280平方公里。官寨水文站流域面积1124平方公里,调查1896年洪峰流量9000立方米秒,1975年洪峰流量12100立方米/秒,是河南洪峰模数的高值区。

贾鲁河,发源于密县圣水峪,流经中牟、尉氏、扶沟、西华县至 周口市区北汇入颍河,全长276公里,流域面积5896平方公里。1938年黄河花园口南堤被扒,即从贾鲁河行洪入颍河,形成河宽1~2公里的宽浅河道。主要支流双洎河,发源于密县赵庙沟,经新郑、长葛、尉氏、鄢陵县,在扶沟县彭庄汇入贾鲁河,河长171公里,流域面积1758平方公里。另有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18条。

汾泉河,发源于郾城县召陵岗,流经商水、项城、沈丘县,在沈丘县老城西有泥河汇入,汇口以上河长135公里,流域面积2750平方公里。汇流后称泉河,于豫皖交界处的武沟口进入安徽省临泉县境,至阜阳市城北注入颍河。河南省境内河长157.8公里,流域面积377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黑河(下游称泥河),发源于漯河市区,流经上蔡、项城县,至沈丘县老城西入汾河,河长113.4公里,流域面积1028平方公里。

颍河水系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道还有:

清潩河,发源于新郑、禹县交界处,流经长葛、许昌、临颍、鄢陵县至西华县逍遥镇东北入颍河,河长149公里,流域面积2361.6平方公里。

清流河,发源于鄢陵屯沟,在西华县李湾入颍河,河长23.3公里,流域面积1393平方公里。

新蔡河,发源于淮阳县小林庄,流经郸城县,在沈丘县新安集入颍河,河长86.4公里,流域面积1030平方公里。

吴公渠,发源于禹县蒙坡,在郾城县沈赵入颍河,河长75.3公里,流域面积1154平方公里。

这些河流均系平原型河道,河床比降较小,水流平缓,枯水期时有断流。

新蔡河,1950年前称蔡河。源于淮阳县小林庄,于沈丘县杨集东注入颍河,河长86.4公里,流域面积1030平方公里。

安徽省境

还有茨河、皇姑河等流域面积1870平方公里在安徽省入颍河。

茨河,古称细水。发源于河南省太康县与淮阳县交界 处,在河南省称黑河。到张胖店入县境,始称茨河。流经清浅、双庙、张册店、斤沟、名利、原墙、关集等地,至高沟出县境入阜阳, 原在阜阳茨河口入颍河,后茨淮新河开挖后,改流达茨河铺入茨淮新河。河长194公里,流域面积2993平方公里,河南省境内河长107公里,流域面积1214平方公里。 安徽太和县境内全长71.5 公里,流域面积1009 平方公里。流入诸水:右岸有谷河、北八丈河、凤皇沟、大王沟、南洛河、芦草沟、皇姑河、港沟、改沟、解放沟、魏沟。左岸有宋塘河、柳沟、响沟、青阳沟、古旧沟、鱼鳞沟、巩马沟、红莲沟、黄沟等。

1980年调尾截入茨淮新河后,在茨淮新河的河首建有沟通颍河的茨河铺分洪闸;泉河于阜阳城北从右岸汇入。较小的支流有万福沟从左岸旧县西汇入;柳河从右岸柳河口汇入;八里河从右岸三道冲汇入。此外,两岸尚有许多集水面积不足100平方公里的小支流直接汇入颍河。除泉河外,所有支流在注入颍河处都建有防洪涵闸。颍河本干建有阜阳闸枢纽和颍上闸枢纽。

八里湖位于淮河左岸,颍上县境内。入湖主要河道为八里河,湖在下游,河湖一体,故名。原与其下之戴家湖相连,经柳沟于垂岗集西入淮河。1957年在胡赵郢堵坝,封闭入淮口,并连结淮左沿岗堤,八里河改向东排水,在方台子以南注入颍河。河口有八里河闸一座,拒淮、颍倒灌,控制蓄水。控制面积483平方公里,湖区常年水位为19.5米,水面积13.2平方公里。具灌溉、水产之利,是安徽省放养较早的湖泊之一。

水文特征

颍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全流域总面积39880平方公里,约占淮河流域总面积18.1%。在河南省内有3444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为9070平方公里,丘陵为5370平方公里,平原为20000平方公里。

沙河、颍河、北汝河及汾泉河等河径流量较丰富。颍河的李湾站年均天然径流量为6.95亿立米,沙河的漯河站为28.6亿立米,北汝河襄城县站为9.99亿立米,泉河的沈丘站为5.23亿立米,沙颍河周口站为40.9亿立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较淮河干流及其以南各河大,较豫东北的涡河及沱浍河小。一般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比值(K)在10~15之间,只有泉河和新蔡河、黑河等河的数值较大。河川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一般在0.6左右,而黑河和新蔡河分别达0.9和0.94。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月的平均径流总量可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的60%以上。沙颍河全流域,过去洪涝灾害一直很严重,平均每年受灾面积均达500万亩左右,其中尤以1954、1956、1963、1975年等最为严重,灾情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75.8”洪水后,河道两岸大堤全面培修、加高、加固,使各河道的防洪标准普遍提高。

各支流中以颍河灾情最为严重,上游来水峰高量大,河道不敷宣泄,支流淤塞,坡水不能入槽,且干流受沙河顶托倒灌,洪水在美公渠的刘坡、宋岗一带,清潩河的平宁城、稻池一带,清流河的夏宁庄、陶城等地,漫淹成灾,甚为严重。经过多年不断整治,情况有所改变。

航道航运

河南境内,河道长470公里,航道从白龟山至界首,长278 公里。沿河土地肥沃,物产比较丰富,通过航道运输物资,平均年运量约50万吨左右,占全省航运总运量26%,是河南通往蚌埠、南京、上海等地的重要航道。因此特设沙河航运管理处。

沙河在岔河口以上多为山区和丘陵区,坡度大,河床不稳定,河道弯曲,很少通航;岔河口以下至漯河市属平原,河岸较整齐,河槽稳定,岸高8米,河宽120~150米。河床底质为细砂,两岸有较好的纤道。常水位时,航道水深0.5米以上,枯水期最小水深0.3~0.5米,常年通行木帆船。1960年,舞阳县马湾建闸坝,船闸虽留有位置,开挖了土方,但因投资少,未能建成,航道被截断,马湾以上航运终止。这段河道,岔河口有北汝河注入。北汝河源于嵩县,郏县孔湾以上不通航,孔湾至岔河口常年通行木帆船。澧河由漯河市大北门注入,河槽稳定。漯河市至舞阳县下澧河店季节性通木船。漯河市至周口市段,河槽窄,弯曲少,两岸有纤道,水面宽50~70米,常水位时可通行40吨木帆船,浅水拖轮可拖带船队运输。船舶航行密度大,是沙河航运最繁忙的河段。这段河道有双洎河和贾鲁河两条重要支流。贾鲁河有刘老家险滩,水浅船舶不能通过,船行至此,须起驳换船转运。1951年5月,国家拨小麦3.75万公斤,省航运局用以工代赈办法,组织群众在河右岸又开挖一条长250米,宽12米,深1.3米的新航道。最小水深保持0.77米,船只载货可顺利通过。双洎、贾鲁两河在扶沟县花牛李汇流后,于周口市区注入沙河。沿河群众有驶船习惯,航运历史悠久。常水位时,50吨以下的浅水木帆船可上溯到长葛县官亭及新郑县城关,后因沙河航运中断而废弃。颍河木船常年通行到西华县逍遥镇,季节通行到京广铁路桥。周口至界首段,航运条件很好,长90公里,河宽130~150米,水面宽50~70米,水深0.9米,枯水浅滩最小水深0.6米,60吨以上的木帆船和拖船队常年通航。唯水寨至槐店间有礓石溜,易出事故。1950年5月,中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拨给小麦10万公斤,组织1400余名民工进行挖礓疏浚,经过3个月施工,于次年7月竣工。航道平均浚深0.3米、宽8米,使3500米长的河段改善了航运条件。

1956年10月19日,沙河航运管理处根据省人民政府《依照民工建勤养护公路和修建公路办法,动用民工疏浚航道的通知》精神,对沙河的54处、长6184米的浅滩进行了治理。历时40天,共参加船舶1126只,船民工5173人,完成沙方19.6万立方米。疏浚后浅滩水深由0.45米加深到0.75~0.8米。同年11月14日,该航运管理处经省交通厅批准,组织了200人的航道养护大队,对航道进行经常养护。

为进一步解决水寨礓石溜碍航问题,沙河航运处于1957年和1959年的枯水期,组织水下爆破疏浚,消除孤石20余处,改善险流7处,清除礓石6104立方米,冲入深潭7146立方米,为通行轮船创造了条件。1970年,沈邱闸建成,未修船闸,航道被截断。下游阜阳闸回水,离沈邱闸尚差20多公里,沈丘闸上下船只不能接转运输。1975年,周口闸建成,船闸也未修建,加之两闸之间回水相距10余公里,航运货物必须到刘湾下运。两闸以上亦只能留有部分小船捞沙,或搞些零星短途运输。

颍河沿岸,气温较高,河流很少结冰。唯在1954年12月24日雨雪交加,25日夜慢水湾处结冰,27~29日寒流侵袭,气温下降至-14℃,全线结冰。冰厚0.07~0.70米,持续28天 ,1955年1月24日恢复通航。

1984年,在交通部和省人民政府支持下,省航运局和安徽省有关部门协商,共同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沙颍河、涡河的恢复通航沿河收集资料,实地勘察、钻探,进行可行性研究,经过论证,认为采取渠化方式,逐步恢复通航是完全可能的。新建鹿邑、沈丘船闸列入了省第七个五年计划。鹿邑船闸,1986年11月开工。设计闸室长100米,宽12米,门坎水深2米。沈丘船闸,1987年11月20日开工,设计闸室长130米,宽12米,门坎水深2.5米。

2011年起,沙颍河颍上船闸、太和耿楼船闸相继建成通航,沙颍河航道亦被列入安徽省“两干三支”骨干航道网的一支。2011年底,阜阳船闸重建完成,沙颍河航道实现全线贯通。

水利概况

颍河西部上游有白沙水库、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孤石滩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共同构成颍河水系。在沙河与沣河会合口上游有泥河洼滞洪区。东部平原各主要河道兴建有数座大型拦河节制闸,对防洪和发展灌溉均十分有利。

蓄水工程

白沙水库,位于禹县白沙镇北的颍河上游,控制面积为985平方公里。1951年开工兴建,1953年建成。坝高42.5米,坝长1199米;库容1.88亿立方米。入库洪峰流量大于1000立方米/秒的有7次,经水库调节,最大下泄流量169立方米/秒。其中1956年6月21日,入库洪峰流量6180立方米秒,水库仅下泄155立方米/秒,削减洪峰97.5%。可确保下游约40万亩农田安全,可供设计灌溉面积23万亩的水源,效益显著。

昭平台水库,位于鲁山县城西12公里沙河上游,是河南省 暴雨中心多发地区。控制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1955年设计水库,1958年4月成立昭平台水库工程指挥部,全面施工。1959年完成大坝和白土沟溢洪道及电站部分土建工程。水库建成20多年来,出现2000立方米/秒以上洪峰18次,4000立方米秒以上洪峰10次,平均削减洪峰70%以上。1975年8月,水库上游平均3天降雨405毫米,近百年一遇暴雨,最大入库流量5230立方米秒,最大泄量3150立方米秒,有效地削减了洪峰。可供灌溉设计面积100万亩的水源。年均发电量114万千瓦时。

白龟山水库,位于平顶山市区西南部沙河干流上,上游有昭平台水库,控制区间流域面积1380平方公里。1958年开工。1960年9月基本完工,1966年8月建成。总库容6.4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可向平顶山市供水6870万立方米,水库水源可供灌区设计面积50万亩。

孤石滩水库,位于澧河上游叶县与方城县交界处,控制流域面积285平方公里。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是全省主要暴雨中心及多发区之一。1958年开工,1959年冬大坝合拢。确定总库容为1.5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704亿立方米。水库建成后,有效的减免了下游洪水灾害。特别是1975年洪水,水库上游3天平均降雨787毫米,最大进库洪峰流量5630立方米/秒。水库拦洪1.67亿立方米,最大泄量2610立方米/秒,削减洪峰54%,作用显著。可供灌区设计面积21.58万亩的水源,水电装机2台300千瓦,养鱼水面约1.0万亩。

河道治理

颍河在周口市西与沙河汇合,全长263公里,流域面积7348平方公里。在襄城县颍桥以上,两岸无堤,颍桥以下,两岸堤长131公里。主要支流有清潩河、清流河、吴公渠等。颍河历史上曾是中原地区行洪、排涝、航运、灌溉的重要水道。魏时曾在颍河右岸引水灌田。唐时曾设“淮颍水运使”,负责南粮北运。后因黄泛,颍河下游屡遭淤塞,旧有漕运及灌溉系统悉被破坏,特别是1938年后,黄泛使颍桥以下河床严重淤塞,汛期两岸积水成灾。1949年颍河溃决漫溢达23处,淹地45万余亩,时至10月,西华冯桥、黄土桥、朱湾至临颍瓦屋赵60余公里,堤内外仍一片汪洋。

1949年后,为解决颍河水灾,对干支流进行多次治理,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吴公渠,清潩河、清流河3条,100至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21条,一般都达到了3年一遇除涝、10年一遇防洪的标准。

干流整治工程

河南省工程

(一)干流整治工程1950年春,由淮阳、许昌两专区负责疏浚下游周口市孙嘴至西华县朱湾间36公里。设计泄洪流量1125立方米/秒,组织商水、许昌等11县民工和解放军水利师共15万人施工,7月竣工,共完成土方650万立方米。1951~1954年,该上述相应标准治理西华县朱湾至合河口段,长11.7公里,设计洪水流量850立方米秒,由许昌、郾城等县施工,用工11.9万人,完成土方71.58万立方米,建桥4座,国家投资511万元。1956~1957年,按同等标准治理西华县合河口至临颍县刘庄段,长67.95公里,设计泄洪流量500~850立方米/秒,主要工程有合河口、牛寨、廖寨、固厢、刘庄至吴公渠等裁湾取直,建排涝涵洞10座,桥梁21座,共投资1496万元。由许昌、临颍、商水等县施工,用工7.5万人,共完成开挖土方1005万立方米。1969~1970年,按60年代3年一遇80%排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孙嘴至郾城县吴公渠,长79公里。

  主要是疏浚河道,动员7县10余万人上工,完成土方2127万立方米。同时修建许漯、西华县逍遥(含闸)及黄土桥3座公路桥;另建16座生产生活桥和6座排涝涵闸,共投资1533万元。治理后吴公渠以下泄洪流量达900~1540立方米/秒。

1、吴公渠发源于禹县蒙坡,在郾城县沈赵入颍河,长75.3公里,流域面积1154平方公里,1966年,按60年代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

2、清潩河发源于新郑县辛店,在西华县合河口注入颍河,河长149公里,流域面积2361.6平方公里。190年,下游西华段的防洪和排涝能力仅有65和30立方米/秒。

1968年治理后,除涝和防洪能力分别提高到370和688立方米/秒,相当于3年一遇除涝和1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81%。1983年7月~1984年7月鄢陵县修建赵庄拦河闸,7孔,孔宽9米,设计泄洪流量744立方米秒,校核泄洪流量1169立方米秒,可发展灌溉面积7万亩。

3、清流河源于鄢陵县西北屯沟,在西华县李湾北注入颍河,长23.3公里,流域面积1393平方公里,1971年按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完成土方260万立方米。

4、新运河是20世纪50年代利用部分黄水冲和于家沟、老运河旧道新开挖的河道,源于太康县西南大陆岗,在淮阳县牛口西注入颍河,长65.5公里,流域面积1381平方公里。1957~1958年进行局部治理。1966年,淮阳、西华、太康3县对新运河全线治理,入颍河口处除涝流量113立方米/秒,为60年代3年一遇除涝的41%,防洪流量290立方米/秒,为10年一遇防洪的53%。共完成土方213.3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0万元。

(二)干流建闸工程pp1、周口、槐店闸1959年兴建,1975年建成,其中周口拦河闸分老闸和新闸,老闸14孔,孔宽6米;新闸10孔,孔宽6米,两闸设计泄洪流量3000立方米/秒(老闸1480立方米/秒,新闸1520立方米/秒),校核泄洪流量3200立方米/秒(新闸、老闸各1600立方米/秒)。槐店拦河闸分浅孔闸和深孔闸,浅孔闸18孔,孔宽6米;深孔闸5孔,孔宽10米,两闸设计泄洪流量3200立方米/秒,校核泄洪流量3500立方米/秒。

2、逍遥闸1970~1972年修建,10孔,孔宽5.5米,设计泄洪流量1105立方米/秒,校核泄洪流量2200立方米/秒。

3、化行闸1974~1975年修建,6孔,孔宽10米,设计泄洪流量1720立方米/秒。

4、黄土桥闸1977~1980年修建,16孔,孔宽6米,设计泄洪流量1540立方米/秒,校核泄洪流量2200立方米/秒。

安徽省工程

颍河是淮河最大支流,颍河历史上是黄河夺淮主泛道之一,受黄泛影响,洪涝灾害严重,水利工程只有一些断续、残缺的堤防和小涵闸。建国后,颍河遇1950、1954、1956和1957年大水,汛后均进行堤防加固等防洪工程,局部地区进行水系调整,建涵闸改善排涝条件。1958、1959年在干流上建阜阳、颍上两座节制闸。1971年从全局出发,开挖了茨淮新河。茨淮新河分泄颍河洪水,减轻淮河干流洪水负担,兼有排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通过这些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颍河的防洪、排涝能力,发展了灌溉,改善了航运,取得了显著效益。

  一、颍河干流河道整治

黄河从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第一次南泛入颍开始,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多次南泛夺淮。民国27年(1938年),国民党军为阻止日本侵略军西侵,先后在郑州赵口、花园口扒开黄河南堤,全部黄河水向东南泛滥,沿贾鲁河、颍河和涡河之间地带漫流入淮,直至民国36年3月堵复,黄河回归原河道入海。黄河泛滥的地区,泥沙沉积,河沟淤塞,荒无人烟。正阳关以下至洪泽湖的淮河干流也受到黄河泥沙淤积。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颍州水患,颍河漫溢,冲坏堤防,说明在一千多年前,颍河就有了堤防。明隆庆四年(1570年)太和知县浚河筑堤,建涵闸5座。民国元年大水后,曾拨盐税、附捐,修筑淮、颍堤防,沿河湖洼开沟建闸,历时10年完成。民国20年大水后,由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修筑颍河两岸堤防,上自张摆渡,下到沫河口,堤脚距河边的滩地宽约10~20米,至民国25年,颍河左岸建涵闸9座,右岸14座。当时多数涵闸均为单孔、直径1米的管涵。民国27年黄泛后,颍河沿河堤防不敌南泛黄水,民国28年安徽省淮域工赈委员会采取以工代赈抢筑颍河堤防。颍河下段新筑相距老堤甚远、堤线顺直的新堤,即防黄堤。此后,群众不断培修沿河老堤,于是形成了两堤之间众多的生产圩,保护耕地7.9万亩。

1950年大水,颍河堤防被毁,人民政府以工代赈组织民工,于是年冬至1951年春,对被毁的堤防进行全线加高加固,实做土方317.7万立方米。

1954年大水,颍河堤防溃决,损坏严重。汛后,决定先将颍左饶台子至长林涵受淮河回水影响段,进行重点培修和局部退建;长林涵至阜阳间老堤进行局部修补。1955年春,颍上县组织民工实施,实际完成饶台子至龙王庙长35公里堤段,合计土方124.6万立方米。

1956年颍河洪水,界首处最大洪峰流量和最高水位均超过了1954年。颍上最高水位比1954年高0.09米。1956年冬,对颍左堤江口集至茨河铺,颍右堤蒋庄至拐角楼堤段进行加固培修。竣工后,颍左堤江口集堤顶高程30.30米,茨河铺34.20米;颍右蒋庄堤顶高程31.93米,拐角楼32.60米,包括部分泉河培堤土方,共计完成土方119.57万立方米。颍上县也于当年冬对颍右堤回流集至王岗埠段进行培修。1956年,经治淮委员会同意,将河南境内泉河支流谷河490平方公里来水,改在槐庄上游入颍河。

1957年,阜阳地区开挖苏沟和济河,将原向颍河排水的654平方公里面积的来水,改入西淝河。原直接入淮的颍上八里河483平方公里来水,改在颍右三道冲入颍河。是年汛期,颍河上游大水,界首、阜阳最高洪水位达37.76和31.85米,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是年冬至1958年春,由界首、太和、阜阳三县民工约5万人,对颍河左堤自界首至宋湾,颍河右堤自界首至泉河桥,按防御1957年实测最高洪水位超高1.5米设计堤顶高程,堤顶宽4米,实做土方220.91万立方米。竣工后的堤顶高程:颍左堤界首39.26米,宋湾34.48米;颍右堤界首39.26米,泉河桥33.6米。

1958年为发展灌溉和改善航运,建阜阳节制闸,于汛前完工。1959年兴建颍上节制闸,1962年停工缓建。

1971年,从淮河流域全局出发,为颍河及支流汾泉河、黑茨河豫皖两省约15000平方公里面积创造排水条件;分泄颍河洪水,减轻淮河干流洪水负担,确保淮北大堤安全,结合发展灌溉和航运等综合利用,淮北地区开挖茨淮新河,将茨河截入茨淮新河。经过以上几次水系调整,颍河流域面积为36728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流域面积4010平方公里。

1975年8月,河南省洪汝河、沙颍河上游受3号台风影响,发生特大洪水。特大暴雨造成洪汝河上游水库跨坝,河南省境沙颍河支流氵里河、干江河堤防和泥河洼滞洪区大堤溃决。泥河洼漫决后入洪汝河流域,老王坡滞洪区及洪河全线溃决,洪水又窜入颍河支流汾泉河汇入颍河,洪水漫流。颍河周口于8月9日下泄最大流量达3450立方米每秒。至阜阳又遇洪汝河窜入汾泉河的洪水汇入,造成阜阳最高洪水位达32.52米,超过历史最高记录1956年的32.30米。颍上最高水位达28.26米,高于当时颍右堤顶0.06米。防汛中,军民奋战,排除险情,加高堤防,做到水涨堤高,避免了颍河干流堤防的溃决。灾后于冬季开始培高加固堤防。堤顶高按1975年最高洪水位,颍左超高1.5米,颍右超高1米的标准;堤顶宽颍左茨河口至阜阳6米,阜阳至木岗子8米,颍右6米。至1976年春,完成土方量681.5万立方米。全部工程包括涵洞加固、接长和护岸、护坡等,总投资320万元。竣工后的实际堤顶高程:颍左界首县长胜沟至颍上饶台子为40.00~28.66米;颍右界首长胜沟至王岗埠为40.86~28.60米。

1975年8月大水后,上游河南省加高加固颍河堤防,漯河至周口的安全泄量已达3000立方米每秒;支流按除涝3~5年一遇,防洪20年一遇标准进行治理,并挖沟串通沙颍河与汾泉河,向南延伸与小洪河沟通,打乱了水系。河南省引黄淤灌退水,使界首境内河道淤积十分明显,水质污染也日趋严重,并在不断恶化。

茨淮新河开挖后,颍河向茨淮新河分泄1400立方米每秒流量,可使阜阳以下颍河维持平槽泄量1900立方米每秒。洪水时,颍河向茨淮新河分洪2000立方米每秒,阜阳以下安全排洪3200立方米每秒。颍河干流已达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的标准。

二、建筑物

为发展灌溉和改善航运条件需要,颍河干流河道上 建有阜阳闸和颍上闸两个枢纽;在支流泉河上建有杨桥闸枢纽。为排除沿河两岸地区的涝水和防止洪水倒灌,沿河堤建有涵闸和抽水站。

阜阳闸枢纽位于阜阳市三里湾,在泉河汇入颍河处下游500米处。由节制闸、船闸、拦河坝和引河组成。节制闸建在新开引河上,船闸建在节制闸右侧,相距300米。拦河坝位于船闸右侧颍河老河道上。节制闸分深孔和浅孔两部分;浅孔12孔,每孔宽12米,中间4浅孔的底部设深孔,每孔宽12米,高1.8米。设计过闸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相应闸上水位32.25米,闸下水位31.85米。开敞式结构。节制闸和引河于1958年2月开工,是年汛前基本完成,总投资489.41万元。船闸通航标准为五级航道,闸室长140米,宽8.65米,1958年6月开工,1963年1月竣工,完成投资286.27万元。拦河坝也于1959年1月前完工验收。

颍上闸枢纽位于颍上县城东。由浅孔闸、深孔闸、船闸、引 河及老河拦河坝组成。浅孔闸和引河于1959年开工,只完成闸底板和部分闸墩墙的浇筑,并开挖了引河,于1962年停建。1978年11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复工,至1981年6月完成浅孔闸、引河、老河堵坝三项,完成投资1094.1万元。浅孔闸共24孔,每孔宽5米,设计过闸流量3350立方米每秒。闸两端各有引桥2孔,每孔宽22.5米,过洪流量850立方米每秒,50年一遇标准,总计泄洪能力4200立方米每秒;20年一遇标准泄洪流量3200立方米每秒,相应闸上水位28.35米,闸下水位28.1米。

颍河两岸堤防上原有排水、防洪涵闸不多,且洞身短、泄量小。1949年以后,堤防经过历次加高培厚,原有涵闸有的报废,有的改建或重建。至1988年,沿颍河涵闸共有76座。其中颍左34座,颍右42座。这些涵闸控制排水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的37座,其中左岸15座,右岸22座;排水面积小于5平方公里的39座,左岸19座,右岸20座。

沿颍河两岸,在阜阳、颍上两县建成电力排灌站6座,共计装机41台,6885千瓦。设计灌溉面积27.3万亩,现已达19.41万亩;设计排涝面积17.3万亩,现已达14.5万亩。

支流整治工程

沙河整治工程

沙河上游洪水暴涨暴落,进入平原,特别是漯河至周口间87公里河段,是个半悬河,河床多沙,河槽不稳定,形成弯多、滩多、潭多、险工多。历史上沙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豆腐腰漯周段,常五年3决口,仅民国期间即决口184处,危害很大。

(一)治理工程

1949年以后,沙河治理大体可分3个阶段,1951~1957年,以沙河下游为重点,先后治理险工95处,修砖、石、混凝土护岸83处,石坝、柳枕、抛石护基等12处,长13.9公里;培堤79段,长111.2公里,漯河以下沙河堤防顶宽3~5米,漯河以上达0.7~3米。

1962~1975年,共治理险工132处,修建砖、石、混凝土护岸22.9公里,培修堤防130处,长67.4公里,漯河以上堤防顶宽达到3~5米,可通大客车。1964~1970年,群众性修建的植柳护坡工程310多处,长达186公里,一般堤脚种树四行,临河植柳防浪,堤肩和堤坡植圪巴草,保持堤表复盖率在80%以上。1975年,沙河堤防遭到严重破坏,1976~1980年,大力进行了水毁工程修复,共培堤766公里,做土方1926.9万立方米,修复砖、石、混凝土护岸153处,长32.6公里,国家投资1753万元,使堤防规模进一步扩大,沙河右岸漯河至周口段,堤防高程比“75·\8”洪水位超高1米,堤顶宽度达到5~8米。沙河堤防经过多年治理,年年岁修、绿化,基本实现了“五化”堤防。漯河至周口段的泄洪能力,已由1950年的2000立方米/秒,提高到3000立方米/秒,配合上游蓄洪工程的运用,沙河已形成堤防、水库、滞洪区配套,排、蓄、滞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漯河以下的沙河南堤,虽经5次超标准洪水,除1953年柴湾决口外,未再决堤。

北汝河是沙河左岸重要支流。在襄城县境内有堤防85公里。在元代以前,汝水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河,贯通今南、北汝河。元代截汝归颍(沙)后,才成为沙河的支流。其源出伏牛山区,汛期洪水迅猛。50~60年代以后,多次加固堤防,使堤顶宽达到5~7米,并整治重要险工。1973~1975年,北汝河修建大陈拦河闸,12孔,孔宽10米,设计泄洪流量3700立方米/秒,可发展灌溉面积20万亩,并解决许昌市的部分供水。襄城水文站1982年最高洪水位84.36米时,洪峰流量3900立方米/秒亦安全下泄。

澧河为沙河南支,上游河床宽浅,底多卵石,坡陡水急。干江河口以下,坡降渐缓,河槽狭窄,有堤防134公里。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年),为了减轻南汝河水患,在舞阳卸甲店截断舞水上源(干江河),并开挖新水道6公里,将干江河引入澧河。干江河发源于方城县羊头山,附近最高山峰在千米以上,常形成暴雨中心,是澧河洪水的主要来源。

1980~1983年,在省防汛指挥部直接干预下,妥善解决了澧河三里桥公路桥和漯河京广铁路桥的阻水问题,三里桥北岸加修引桥一孔,恢复行洪断面180平方米,泄洪能力大有提高。由于阻水障碍严重,1981年3月,对干江河口以下河段全面进行清理,到5月初完成。同时加深郾城县牤牛台分洪道,清理该县6处滩地阻水土岗,扩建4处束水河岸;改建舞阳县和郾城县3处滩地渠道,共做土方13.5万立方米。清障后水位降低0.5~1米。

(二)岁修

60年代初,堤防上常有獾、鼠、兔、狐穴居,管理单位专程从黄河北雇请捕獾能手捕捉,并大力发每年对全线堤身进行机械锥探压力灌浆,到1985年共锥探堤防393.2公里,锥孔进尺603万米,灌入土方4.67万立方米,发现和处理较大洞穴隐患940处,大大提高了堤身质量。由于岁修和“五化”堤防建设好,在全国名列先进行列。

(三)兴建泥河洼滞洪区泥河

洼滞洪区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区以西,舞阳县境内的沙河与 澧河之间。设计蓄洪水位68米(废黄河口标高),淹没范围100平方公里,耕地12.7万亩,人口82314人,蓄洪量2.36亿立方米。由于滞洪区运用后逐年淤积,1966年最大蓄洪量已减至2.26亿立方米。

泥河洼滞洪区,包括进、退水控制和蓄洪堤,围村堤等工程,1955年竣工。后又进行了多次扩建、改建,共完成土方10856万立方米,砖石砌筑8.34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4.43万立方米,投资总额2355万元。1955~1982年,共进洪36次,其中沙河经马湾进水闸进洪21次,澧河经罗湾临时进洪口和进洪闸进洪15次,其间有7次为沙、澧河同时分洪。进洪总量19.71亿立方米,对减轻沙、澧河防洪负担,保证京广铁路、漯河市以及沙河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建闸工程

1958~1975年,沙河开始建闸蓄水和进行梯级开发。1958~1959年为保障向泥河洼滞洪区进洪并蓄水发展灌溉而首先修建了马湾拦河闸,共7孔,每孔净宽10米,设计泄洪流量285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3000立方米/秒。

贾鲁河整治工程

贾鲁河由汉代鸿沟和宋代惠民河基础上演变而成,是历史上黄淮相连的水道。黄河在郑州、中牟一带决口、多经贾鲁河流入颍河,沿岸土质松软,容易冲涮淤积。为漕运需要,历代都不断进行治理,仅清代局部或全线治理就达19次以上,1927年、1936年都曾进行过治理。1938年6月,黄河在花园口扒口后,主要沿贾鲁河、沙、颍河进入淮河。

1946年1月,开始堵复花园口,但留下宽阔的黄河旧道成为贾鲁河身。从郑州到中牟一带,河槽宽浅,宽者达4公里以上;中牟至扶沟,河槽宽1~2公里;扶沟至西华间,河宽1公里左右;西华以下,河槽渐窄深,入颍河处,宽仅150米。

1950年以后,贾鲁河上游修建7座中型水库,28座小型水库。干流未进行过系统治理,沿河的原生产堤,在大水后都培修加固,逐渐形成堤防,总长131.5公里。1958年后,对贾鲁河进行梯级开发,干流上曾建拦河闸14座,70年代以后,尚保留中牟(改为桥)、后槽、高集、扶沟、摆渡口、阎岗、周口等几座拦河闸,除周口闸(8孔,孔宽6米,设计过水能力600立方米/秒,校核过水能力1200立方米/秒)能满足排水要求外,其他闸都有不同程度的阻水影响。由于大量引黄输水和关闸蓄水,使河道淤积7500万立方米。群众在河滩修生产堤57条,拦滩渠20条,路坝30条,阻水桥48座,机灌站50处,并且在河滩种植阻水树木和荻苇15万亩,使西华县以上行洪滩地由1000多米缩窄为100~200米,河道泄水能力大大降低。1984年汛期,扶沟站最大实测流量185立方米秒时的水位,比1956年720立方米/秒时的水位还高0.44米,堤防多处漫决,淹地100多万亩。经多次清障,扶沟以上贾鲁河的泄洪能力仅恢复到200立方米/秒,只及50年代的1/4。贾鲁河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8条支流,治理后的除涝标准是:7条达到5年一遇,5条达到3年一遇,2条低于3年一遇。

双洎河上修建了佛尔岗中型水库,并对堤防进行了多次培修。

新蔡河整治工程

由于多次受黄河泛滥影响,河线多次变更。1938~194年,旧有河道严重淤积,不少河段已无河形。现代的河线大体是沿蔡河老道于1951年重新规划后开挖的。新蔡河是周口地区颍河北岸的一条主要排水河道,1964年治理后,入颍河口除涝流量300立方米秒,已达5年一遇标准。

1977年上游淮阳段又按5年一遇除涝标准治理。唯中游郸城段,尚不到上下段的除涝标准。

黑河整治工程

1950年,河槽浅小,加之黄河泛滥淤积,河道泄水能力仅为50年代5年一遇的8%。

1952~1953年,对冯桥至张胖店长885公里河段进行低标准治理,用工4.1万人,完成土方3061万立方米,建桥13座,国家投资221.7万元。1964年,再次对梁堤口至张胖店长96公里河段进行治理,标准为老3年一遇80%除涝,老10年一遇防洪,用工5.4万人,完成土方309.4万立方米,建桥16座,国家投资89.3万元。治理后省界张胖店除涝流量134.4立方米/秒,防洪流量仅300立方米/秒。黑河两岸堤防长171公里,已绿化面积6000亩。

汾、泉河整治工程

汾河发源于郾城县召陵岗,在沈丘县三岔口会泥河后称泉河,至武沟营入安徽省后注于颍河,河道长250.8公里,流域面积5222平方公里,河南省境长157.8公里,流域面积3770平方公里。汾、泉河干支流除泉河段稍宽外,其他河段河身狭窄,杂草丛生,排水能力很小,年年受淹。1954年后对干支流曾多次治理,并建拦河闸3处。

1954年按50年代干流3年一遇、支流5年一遇除涝标准对汾河干流自双桥至港河口长107.44公里进行治理。投资1278.6万元。1966年,周口地区对干流泥河口以下至省界进行堤防培修。1973年周口、许昌、驻马店3地区联合对汾、泉河按干流3年一遇、支流5年一遇除涝标准,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设计。1973年起从三岔口一直治到马沟口,长100.3公里,历时10年,完成土方2548.3万立方米,建桥24座,涵闸79座,国家投资2244.3万元。1983年在上游郾城县境治理干流长21.1公里,完成土方101.1万立方米,建桥涵17座。同时还疏浚了7条支流①,总长214公里,国家投资2574.3万元。治理后,汾、泉河干流泥河口除涝流量达到560立方米秒,防洪流量1280立方米秒,在3年一遇降雨情况下,可使30万亩农田免除涝灾,60万亩盐碱地及商水县、项城县等十多处有名坡洼的排水情况得到改善。1985年,周口地区对泉河李坟闸至省界32公里河段进行整险培堤工程,国家投资138万元。1975~1986年间汾、泉河干流修建了3座拦河大闸,灌溉面积75万亩。

安徽省境内,泉河北岸距阜阳城西五里有西湖,宋欧阳修、苏轼曾游咏于此,有亭台之胜,诗酒之乐,誉与杭州西湖齐名。民国27年以后,受黄泛淹漫,泥沙淤积,西湖残景湮没无遗。昔日西湖,已成现今的泉左洼地。

  民国27年黄泛冲毁颍河白庙集处右堤,进入泉河向西倒灌至坎河溜以上。白庙集至三里湾间泉河全被淤积,厚达6~8米。白庙集以上至椿树庄10公里河段淤厚达6米以上。椿树庄至大田集平均淤厚达2.5米,坎河溜以下河道,几乎失去排水作用。

  泉河在1949年前,年久失修,堤防矮小,两岸沟口不封闭,排洪能力极低,灾害频繁。1952年11月,阜阳地区对泉河杨桥以下进行治理,挖河筑堤;下游自坎河溜经绝河湾改道取直,于三里湾入颍河,堵塞被黄泛冲缺的颍右白庙集缺口。工程于1953年5月竣工,实做土方525.4万立方米。

  1954年大水后,是年冬,将泉河左堤向上延伸至新杜集,右堤延伸至余桥沟。1956年大水,泉河两岸水灾面积达196.4万亩。阜阳县于是年11月组织民工培修自孔桥至河口的右堤。对泉河左堤新杜集至坎河溜堤段进行局部培修。临泉和阜阳于是年秋后沿泉河洼地圈圩筑堤多处。

  1957年颍河大水,颍河阜阳站水位高达31.85米。是年冬,阜阳县组织民工21万人培修新杜集至泉河桥的泉河左堤和天棚集至李桥的泉河右堤。

  1959年建成泉河杨桥闸,因考虑“河网化”,确定设计流量505立方米每秒,偏小很多,造成1960年汛期扒开老泉河堵坝和利用杨桥闸东边洼地分洪,后于1971年增建新闸。

  1965~1967年,界首县在沿泉河左岸大沟与大沟间圈筑14处圩堤。临泉县也修筑堤防58公里。阜阳县配合界首、临泉筑堤,也将泉河左堤向上延伸与界首堤防衔接,右岸延伸与临泉县堤防相接。至此,安徽境泉河两岸全线筑有堤防,但沿岸沟口无防洪涵闸。这次堤防修筑的标准是按1965年实测流量设计:临泉至杨桥为790立方米每秒,龙王堂至绝河湾为890立方米每秒,绝河湾至泉河口为940立方米每秒。相应洪水位为:临泉36.09米,杨桥闸上34.62米,闸下34.32米,三里湾32.30米。

  1973年河南省全面治理泥河口以上干支河道,为此,安徽省于1974年安排泉河处理工程经费,进行复堤和建设涵闸、排灌站。因受经费限制,复堤工程未完,建涵闸、排灌站工程没有实施。

  1975年8月河南大水,洪汝河洪水窜入泉河,使安徽境泉河遭受毁灭性灾害,临泉县城被淹。灾后,国家安排水毁经费复堤,计划堤顶高程超1975年最高水位1米。于1976年春完成。

  1983年,上游河南省治理了汾泉河干支流河道,加重了下游防洪负担。经淮委批复核定安徽省泉河处理工程6项,总经费1810万元。1985年冬开工,至1988年底完成了全线复堤培修及局部退建。河道裁弯取直3处,老湾寨分洪工程1处,块石护坡2处,新建沟口防洪涵闸12座,老涵加固接长11座,兴建杨桥船闸1座。

茨河整治工程

茨河在茨淮新河开挖前,是颍河支流。黄泛前,茨河干流河道可终年通航木船。民国27年黄泛,历时九年,致使干、支流河道严重淤塞,有的几乎淤平,已无河形。民国28~30年,为防黄水泛滥而修筑两岸堤防。1951年春,疏浚了茨河原墙至邵台河段及其支流谷河吴弧堆至关集河段。1951年冬,按保麦标准疏浚茨河张胖店至茨河铺87.66公里河道,挖河筑堤。1957年,阜阳、太和两县用农田水利补助经费,在茨河两堤间的滩地上修筑圩堤,但沟口未予封闭。1963年茨河大水,沟口倒灌成灾。经安徽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培修沿河圩堤及疏浚大沟,沟口建防洪涵闸等工程以达确保,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仅整修了局部堤防和部分防洪涵闸。

茨淮新河开挖后,1988年水利部批准黑茨河治理。整治内容有茨河本干自省界至入新河口的挖河筑堤;跨省支流的整治;新建、扩建、加固沟口防洪涵闸及新建张胖店节制闸等工程,由阜阳地区组织实施。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地形地貌 江河 淮河 登封县 周口市 正阳关 黄河 唐白河流域 谷河 农业灌溉 孤石滩水库 登封县 禹州市 临颍县 周口市 叶县 项城县 界首 阜阳 颍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