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心理大师萨德:“催眠”可以帮助孩子面对那...

01 催眠不是睡觉,而是唤醒

很多人觉得“催眠”很神秘——是用水晶球一类的道具让人进入半睡眠状态吗?是让人在睡梦中进行心理治疗吗?是在人进入催眠的状态下让人不由自主说出心里话吗?

并非如此,而且恰恰相反,催眠是在唤醒,唤醒一个人在生理、心理、人际关系上的潜能。艾瑞克森式的催眠,可以帮助人们把记忆中已知的事情(潜能)从记忆中释放出来,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并将这些潜能和现在的自己进行联结。

萨德博士说:“什么是催眠催眠只是一个标签,不要去创造催眠,如果我把足够多的元素激活并组合起来,对方就会创造出自己的催眠。你也可以把这样的过程称为‘冥想’,或者‘正向思考’,这都取决于你。”

02 催眠是一种 进入“体验式学习”的途径

采 访 手 记

毛思翩:您从80年代就应邀来中国教授催眠课程,在您看来,催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也能发挥作用呢?

萨德博士:这正是学习催眠的价值所在,催眠并不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信息,催眠也不是一种向人们解释道理的方式。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的规则,一种规则是讲解道理;另一种是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如果你想发射火箭到月球,你需要一些线性逻辑思考(linear information);如果你想理解微积分、几何学以及其它相关的科学原理,你也需要这些线性信息。

但如果你想开心,你无法通过一系列清晰的步骤来实现开心。比如当你在拍电影、创作音乐、画画的时候,你做这些并不是因为你想为大家提供线性的信息,你需要有一些体验,才能帮助你现在感到开心。

在美国,沉迷网络以及电脑、手机和游戏上瘾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甚至惊叹于游戏设计师的创造力!因为他们的设计能够使大脑即刻产生多巴胺,这是人脑分泌的一种可以使人感到快乐的物质,这种分泌物可以强化人的快乐。

所以如果你对孩子说:“去读书吧,不要玩电脑游戏了!”这并不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但如果孩子看到父母正痴迷于读书,孩子想读书的可能性就更大,而不用责怪孩子 以说教的方式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

而且说教的方式有时很可能导致孩子防御性的叛逆——因为孩子也非常需要宣示他们的自主权,捍卫他们自己的权利,自己作出一些决定。

你面临着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的压力在于父母对于道德和责任感的坚持;另一方面,孩子想要自主地掌控他们的生活。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痛苦的感受。

因为孩子实际上还是无法独立的,孩子还是需要依赖父母的,但是一些生理因素让他们想要自己做决定。特别是在他们要回应父母的权威,以及听命于父母的时候。这种紧张关系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需要得到理解和解决。

因此,如果父母自己能克服一些坏习惯的话,孩子就也能克服自己身上不好的习惯,这就是比说教更加有效的“体验式学习”。说到这儿,或许你能够体会到,“催眠”实际上就是通过这类方式来帮你制造一些体验,这可能跟你之前所了解的催眠不大一样。

03 用“催眠”帮助孩子面对紧张时刻

毛思翩:如何通过催眠来帮助孩子面对一些特别的时刻,或者完成某种转变?

萨德博士:了解动力和平衡的物理原理无法让你学会骑自行车,学会骑自行车的唯一方法是,在自行车上体会平衡的感觉。同理也适用于学习责任感、道德以及学习动力这类概念上。

就像你无法通过采取一系列线性的步骤来教给人如何去爱,而要让他们感受爱,这种感受会在不经意间改变他们。所以我们要明确我们所用的是哪一套规则。

催眠运用的是经验的规则,催眠仅仅是一种隐喻,能激发你的体会。催眠向人们表明,你能够改变你的状态,如果一个呈防御状态,或恐惧状态,或兴奋状态的人来找我咨询,我就会为他进行催眠治疗。

比如你正在采访我,你觉得有点紧张,身体僵硬,可能我一开始会让你增加紧张情绪,并让你想想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如果你能放大一件事,你就能改变其发展方向。

通过类比、使用隐喻、使用符号,创造能唤起感情的经历,能够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状态。如果你能够通过更加紧张、更加具有攻击性来改变你的状态,那么你就将产生紧张的能量转化为了产生积极性的能量。

在你紧张的时候,绝对不要去放松。在理想的情况下,要花20分钟的时间才能够完全放松下来。在今天这个社会,若不是在进行冥想,没人能花20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完全的放松。

如果你进入一个山洞或是电影院,人的眼睛要花费20分钟才能适应黑暗,进入洞穴也是这样。但当你走出电影院或走出洞穴,立刻就能适应外面的光线,因此这种唤醒是即刻发生的,因为有可能外面正站着一只老虎!这是由人类的进化决定的。

英语中有一句习语说“肚子里有只蝴蝶在飞”。“蝴蝶”在英语中是紧张的意象,比如孩子在上台表演,或者考试之前变得紧张,这时父母不应该让孩子放松,而是应该让孩子感受这种能量,控制这种能量。

孩子发现,这种能量能够被移动、增加或改变形态,一旦你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感受到这种能量,并进行调整。

但对孩子来说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为孩子只有一心一意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一些东西。而作为成年人,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我们的感受,如果家长把孩子看作成年人,那他们就大错特错了。

家长和孩子谈话时 会把孩子当作对这个世界有着成熟的理解的人,但实际上孩子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感情。因此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想想孩子在想什么,孩子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孩子的视角是什么样的,而不是将成年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04 用“游戏”帮助孩子,理解和抚平创伤经历

毛思翩:孩子会在学校,包括媒体、社会环境等等受到很多影响。尤其在学校,很有可能受到老师或同学之间语言上的伤害,甚至霸凌。父母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帮助孩子理解和减少这些经历在心理上的影响?

萨德博士:“游戏”是一种很好的抚平创伤的方式。孩子都可能面临霸凌,孩子们之间有时对彼此很残忍,他们恶语相向,还好我们都在这种事中幸存了下来。

通常在一个班里,有一个人是被欺负得最严重的。对这个孩子来说,这种霸凌是灾难性的。因为孩子的自尊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社交圈子对他的接纳,所以那些有点儿不足之处的孩子,可能不容易被接纳。

可能他们过高或者过矮,过胖或者过瘦,他们会因此遭受无休止的霸凌和嘲笑,只是因为他们的有些特点和人们期待的不相符,特别是处于这个社交圈以内的人,孩子需要能够适应这些人的社交方式。

那些被孤立的孩子很可能会陷入麻烦之中,但这些被孤立的孩子可能能够很好地融入另一个环境,所以要为孩子找一个和孩子兴趣爱好一致的圈子,这样孩子更容易感到被同伴接纳。

被同伴接纳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不幸的是,对有些孩子来说,融入正常的集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能他们缺乏意图,可能他们有些冲动,可能他们更加心直口快。

所以我的观点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让他们感到能够融入的、感到被接纳的环境,这将帮助他们避免在其它的环境中被霸凌。如果你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同伴爱着,你对于其它方面伤痛的承受能力就会更强。

通过心理实验我们了解到,很多年前开始,孩子们看到的暴力行为数量巨大,现在更严重, 3-18岁的普通孩子会看到三十万起的暴力犯罪事件以及十万件谋杀。这些都是在电视和电影中上演的,当你了解到孩子置身于什么样的环境中时 你就会发现这一数字很可怕。

我们都知道,孩子们看完暴力犯罪案件后,他们可能会模仿。暴力就是你用非常不尊重的方式对待另一个人。在这时,你就要给自己设定一个限度,如果你不给自己设限的话,这种不尊重的方式就会很快地升级,所以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一些情景,让他们理解这些行为的后果。

“如果你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你那样做,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什么时候是可以说谎的呢?什么时候可以适度抗议?责任的限度在哪里?如果情况是这样要如何处理?又应该作出怎样的道德选择?

通过问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系列的问题,能够锻炼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这是我给一些家庭推荐的一个游戏。

孩子都是在玩中学,不论你想教的是什么。比如你拿出两个玩偶,并让他们看到,一个玩偶正在伤害另一个。孩子就能通过这种模拟情景学到一些什么,或者学习如何面对和处理类似的问题。这对孩子来说就是更加有效的体验课,而非简单的说教课。

05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反应,更能让孩子接受你的建议

毛思翩:比如当一个孩子因为觉得自己的字写不好,就不停地扔笔,应该阻止他吗?如何跟他进行有效沟通,帮他疏解压力?

萨德博士:如果他想扔的话,就再让他扔十次二十次,直到他自己都不想扔了。当孩子自己厌倦了这件事情的时候 他们就会停止。但如果父母告诉孩子:我不想你这么做!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孩子做的事能够传递出孩子的需求,有时尽管被父母批评了,孩子还是会坚持自己的做法。

所以如果你能把这个当成一次游戏:“好的,你可以用右手扔,用左手扔,跳起来扔,坐下扔,向下扔,向上扔,向前扔……”孩子逐渐就会对扔笔这件事感到厌倦,他就不会再继续扔了。

我们成年人更倾向于逻辑,而孩子却不是这样,因此如果你能够创造一个情景,让孩子不想再做那样的事情,那要比直接强迫孩子不那样做好得多。

父母要从内到外改变孩子 而不是从外到内。但如果你从外到内地教育孩子,会首先试着给孩子一些直接的建议,如果他们不接受,那就表现得更生气一些,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

因为如果你一遍又一遍地说教,孩子明白了这种套路,他们就不会很好地回应。但如果父母用不同的方式反应,做一些让孩子完全想象不到的事,孩子会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议。

比如当青春期的孩子不负责任的时候,我对父母说,当孩子把自己关在屋里的时候,拆掉那个屋子的门!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让他们震惊的事情。

你对孩子说:“你要知道,你是在做一些不负责任的事情,我已经把你卧室的门拆了。如果你让我把门重新安上,我就会重新安上,否则我就下周再安。”

或者我会建议一个不负责任的孩子的家长,把孩子的内衣放进冰箱。

这是一件很疯狂的事情,但如果家长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孩子就无法摸透家长的想法,他们就会担心父母会做一些更加疯狂的事情。所以之后孩子就会顺从家长的建议。

但如果家长一直在强调要负责任、负责任、负责任,而不把这个当成一门实物教学课,就不会发生任何有趣的事情,而永远只是一个重复性的死循环。

因为孩子已经听不进去父母所说的话了,父母也听不进去孩子所说的话了。

06 父母正面积极的联想,帮孩子建立自尊,找到学习动力

毛思翩:中国的父母因为监督孩子写作业频频上新闻,对于帮孩子找到学习动力,“催眠”也帮的上忙吗

萨德博士:我的老师米尔顿·艾瑞克森讲过这样一件事。

儿子对他说:“爸爸,我很擅长拼写,但我有两个朋友,他们不那么擅长拼写,你是精神科医生,你能帮帮我的朋友吗?”

艾瑞克森博士说:“我不能干扰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但下次你们有拼写考试的时候告诉我,我会去学校接你和你的朋友。”

博士开车去学校,接上他的儿子,说:“你今天在学校过的怎么样?”

儿子说:“我拼写得了满分,我得了最高分。”

父亲说:“这很棒!”

艾瑞克森博士又问了坐在后座的两个男孩:“你们的拼写成绩如何?”

他们羞愧地想要钻到座位下面,因为他们的卷子上满是红色的批改标记。

博士说:“让我看看你们的卷子,”他们不情愿地把卷子递给了艾瑞克森博士。

他看着卷子,都是小学拼写题,他称赞了他们,“你们能拼对这个词,简直是太棒了!这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拼写的两个词,你们居然也拼对了!”

他浏览了整张卷子 并指出了他们是如何拼对每一个词的。

人的大脑能够侦测出任何情境中不对劲的地方。比如在一群高的人中,你会注意到矮的那个人;在有风的地方,比如飞机上或者花园里,你就会注意到静止的东西;如果在马路中央有一个沙发,你也会注意到它。因为大脑的一个特质就是能够识别任何情况下不对劲的地方。

这个世界大部分的沟通都是这样,因为我们与生俱来就有注意到不协调的能力。当父母通过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很快就会注意到那些不对劲的地方。

所以如果父母要能够看到孩子做的事情,哪一部分是对的,更关注积极的一面,而非强调消极的一面。父母可以培养自己加强积极联想的能力,找到孩子擅长的领域,通过强化孩子做得好的事情,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

孩子其实也挺难,因为你对其他人的依赖程度很高,而且对各方提出的要求都要有所回应,孩子需要建立他们自己的自尊。

或许我们在每个国家都应该建立一个自尊部门,这个部门的职能是帮助人们建立更好的自我认知。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都应该建立良好的自尊,而不是那种盲目的、自大的自尊。

所以父母应该是为孩子创造练钢琴、学语言以及道德修养的动力,找到评估动力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无法教一个人如何变得有动力,你需要帮助他们体验有动力的感觉。

07 教育应该聚焦在,“帮助孩子们找到他们的人生意义”

毛思翩:您怎么看待教育和未来?您觉得面向未来,今天的教育应该怎么做?未来最需要什么样的人?

萨德博士:有很多可以释放个人潜能的途径,最确定的一种就是要能够预测未来。

我们看到,社会复杂性显著增强,人类大脑应对这种复杂性的能力也让人惊叹!

这种演化的速度非常快,比如我三岁的外孙女已经会拿起遥控器,自己调到她想看的视频游戏上。我无法想象这种技能在未来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但是似乎人类大脑的发展是没有边界的。

人脑能够适应这个世界不断增加的复杂性,进化就是让事物变得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的大脑要有前所未有的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人们成为终身学习者,不幸的是,在我成长的教育系统中,学习并没能被鼓励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

教育可以是由外而内的,也可以是由内而外的,一旦你迷上了学习,教育对你来说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了。

但现在教育是被割裂开来的,教育分为了不同的学科,你可能学英语,可能学中文,可能学科学,可能学数学,但却没有学到能将这些学科融会贯通的东西。我们强迫孩子消化大量的事实性知识,但我们却没能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在我完成我的博士学位之后,我不想再继续读心理学了,又用了几年的时间 我才开始对心理学重新感兴趣。

重复事实性的知识使我感到很大的压力,我只是在学习理论和实践,而这些并未让我成为一个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真正有兴趣的人,没能让我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在中国,你们有决定人一生命运的高考,对年轻人来说,应该也有着巨大的压力。我觉得这种考试也是基于产出事实性知识的能力,因此那些能够记忆和重复这些事实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但这是否能够激发创造性?是否能够激发合作能力?是否能够激发创新能力?是否能够激发动力?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注重人类价值的教育体系,当你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生活也会随之变得更有意义,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对一个人来说有意义的事,未必对另一个人来说有意义。

所以我们可以聚焦在“帮助孩子们找到他们的人生意义所在”的这件事情上。

可以是体育运动、写作或者拍电影,他们需要找到他们自己独特的天赋,这样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也会更容易一些,因为他们能够专注于做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结语:

米尔顿·艾瑞克森在心理学领域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但他的理论体系更偏重于聚焦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相信正面思考的力量,着眼于激发人天生具有的韧性和潜能,关心人如何才能作出改变。

作为艾瑞克森的大弟子,心理学“催眠”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萨德博士自80年代起,几乎每年往返中国,受邀进行心理学讲座和课程。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社会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速度,在他眼里,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

拿破仑说:“中国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当巨人醒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将颤抖。”

萨德说:只有在物资不短缺的社会,心理疗法才能够得到发展。人们才能开始考虑他们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如何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因此我确信,心理疗法将很快在中国发展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实践。

对家庭教育来说,理解的基础是引导而不是命令。你应该学习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而不要强迫孩子

孩子真正意识到他该做的,找到他自身的动力,这样孩子就会为他们做到了有责任感、有动力或是学会了东西而自豪。

父母也不需要在要求孩子遵守规矩方面过分严格,因为大部分情况下这些要求都是不起作用的。

因此你可以通过学习诸如“催眠”的一些方法来创造体验,引导孩子去感受,进而内化为孩子成长的力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萨德  萨德词条  催眠  催眠词条  大师  大师词条  面对  面对词条  帮助  帮助词条  
亲子

 孩子得了过敏性荨麻疹怎么办

荨麻疹是非常常见的皮肤病,如果孩子患了过敏性荨麻疹的话会觉得全身不舒服,那么孩子得了过敏性荨麻疹该怎么办呢?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操作方法01:如果孩子有出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