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推行新城镇化之误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主流经济学家都引用西方国家70%-80%以上的城市化率。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建的观点更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只有城市(镇)化才能救中国,王建算了一笔账: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大概增加了1亿城市人口,与之相对应,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52万亿元。从实际测算看,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还会引来几十万元潜在消费。按照2007年的城市人口计算,如果城市人口翻一番,中国大陆的消费总额有望翻番,即每年可增加10万亿元以上的消费额。彼时,中国大陆的出口额约为9万亿元人民币。“如果城市人口增加1倍,就是一分钱不出口,内需也能把这一块吃掉。”王建说。

  坚持城镇化观点的主流经济学家常识性错误在于:

  一是只看到城镇化所带来的消费需求而忽略了城镇化所新增的生产能力,并且提高城镇化水平所新增的生产能力远大于其所带来的消费需求,新增城镇人口坐在家里只消费不生产就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办不到。

  二是颠倒了城镇化的原因和结果。城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Urbanization,这一概念最早源于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被用来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至20世纪,这一名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多数学者所接受。1970年代后期,Urbanization一词被引入中国学术界并被接受。维基百科给出城市化定义: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像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一般城镇化水平的大小是以都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数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请注意这句话:“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句话: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自然结果而非原因。任何一个有点近代史知识的人,都会明白:城镇化只是工业化的结果,或者说是工业化的附属物。放眼全球,有哪个工业落后的国家城镇化了?

  三是没有看到随着科技创新和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械替代人工是大势所趋,工业生产和服务业所需人员和人工逐步减少。我们常见挖掘机、叉车等的应用就节省了大量人工,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根本不需要很多人员。

  四是没有看到发达国家70%-80%以上的城市化率中妇女婚后改从夫姓,基本上在家相夫教子不就业,男人在外打拼赚钱养家,这在美国、韩国和日本比较典型,这与中国古代的就业结构非常类似,即便如此这些国家的失业率也居高不下,远高于中国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这里说一点,我条件所限没有研究经费,提供不出详细的数据,希望国内专职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家能整理出这方面的数据,世界妇女就业与经济发展对当代中国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经济学是研究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所以经济问题应该从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方面分析。工业方面:

  第一、社会发展自从剩余产品出现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为社会的人借助生产工具形成的综合生产和供给能力远大于他自身的综合需求和消费能力,由此形成的社会产能过剩导致经济供需失衡是西方国家历次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二、工业生产基本上不受季节、气候和天气的限制可24小时生产,也就是说生产和供给能力可无限扩张,社会生产供给的增长速度会远大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所以不管政府如何人为扩内需总是远远满足不了资本的贪婪和逐利性,大家都见过加班加点的生产,谁见过加班加点的消费?

  第三、政府投资只是在项目建设期间有社会消费需求,但最终结果是直接或间接提高社会生产能力,拿修路来说,在施工过程中会对钢铁、水泥、机械设备等行业形成一定的社会需求,但道路畅通后运输能力提高就会间接提高社会生产能力,修路的最终结果和最终目的不会永远停留在在修路的过程中。2009年4万亿投资最终结果是提高了工业的生产能力而不是社会的消费能力,反而加重了经济的供需失衡。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城镇  新城镇词条  发展方向  发展方向词条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词条  推行  推行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