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瀛环志略》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瀛环志略》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两部世界地理著作之一,是19世纪40年代亚洲最高水平的世界历史地理著作。清徐继畬撰,成书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此书与魏源《海国图志》等世界历史地理著作,为长期处于封建壁垒中的中国人推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牖,开创了中国人对世界新知由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探求的历史新时期。其版本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本、道光三十年(1850)本、咸丰十一(1861)本、同治五年(1866) 本、同治十二年 (1873) 本、光绪六年(1880) 本、光绪二十一年 (1895)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 本、光绪二十九年 (1903) 本。

  徐继畬(1794—1873),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人。据《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和 《五台新志》卷4.生于乾隆五十九年 (1794),另一说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其父徐润第为清朝同知一类的地方官,好陆王之学。继畬幼承家学,尝好博览,关注时事,19岁中举,32岁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以后,先后转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广西浔州知府、福建延邵津道道台、汀漳龙道道台,广东盐运使、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巡抚,兼任闽浙总督。道光三十二年(1852)(一说1850年)调北京任太仆寺,咸丰六年(1856)在山西主讲平遥超山书院,又回京任总理同文馆大臣。同治十二年(1873)病逝。他久驻闽广16年 (1836—1852),常与西人打交道,得悉不少外国情况。尤其在厦门工作期间,认识了担任翻译的美国传教士雅裨理 (ABEELDAVID,1804—1846),在雅裨理处得到西人绘制的精细的世界地图和西人撰写的一些汉字书籍后,萌发了一个念头,写一部真实地介绍世界的著作。以后,“每晤泰西人,辄披册考证之。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稍稍写得其涯略,乃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瀛环志略·自序》,下简称《自序》)。从1843年开始编写,他“公事之余,惟以此为消遣,未尝一日辍也”(《自序》),“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凡数十易”(《自序》)。在友人陈庆偕、彭蕴章、刘韵珂等帮助下,于道光二十八年 (1848)写成。

  全书约20万字,10卷。卷1至卷3介绍地球基本知识和亚洲各国概况,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南亚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卷4至卷7介绍欧罗巴,即欧洲各国,包括英、法、俄、意、荷、比、葡、奥等16个国家的地理概况;卷8介绍阿非利加,即非洲各国;卷9、10两卷介绍亚墨利加,即美洲各国;分别记述北亚墨利加各国、北亚墨利加南境各国、南亚墨利加各国、亚墨利加海湾群岛等。其中,对亚洲、欧洲的叙述最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篇幅。全书以图为纲,以文为说,全面地介绍了世界各大洲约80个国家和地区,内容包括当时的世界各洲、各国的地理位置、疆域政区、山脉河流、地形气候、经济物产、民族风俗、人种肤色、历史沿革等。全书有地图40幅,卷首有地球正背面图,每洲前有洲图,各洲内重要国家有分国图。

  在19世纪中、后期刊行的各种放眼世界的著作中,魏源的《海国图志》无疑是思想水平最高的,书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此后数十年间先进的中国人为抵御外来侵略、拯救祖国而追求真理的思想方向。而科学成就最高的,能使人们在近代历史地理知识基础上重建崭新“天下”概念者,则当推徐继畬的 《瀛环志略》。此书在体例和内容上有许多创新。

  1.取材精审,广征博引。《瀛环志略》不只依据西人的地图和西人的汉文著作撰写成,而且大量引用我国正史中的材料以及其他前人的史地专著,例如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王大海的《海岛逸志》、黄毅轩的《吕宋纪略》、谢清高的《海录》等。对西人的著作“有刻本、有钞本,并月报新闻纸之类,约数十种”( 《瀛环志略》卷1 “凡例”,下简称“凡例”)。有疑问的,或不清楚的,“亦有晤泰西人时得之口述者”(“凡例”)。在编写“南洋各岛”时,由于“南洋各岛泰西人所绘图最为审细,而其说不甚详,译写地名亦多舛异”,因而他“就泰西人原图,博采诸家之说,又询之泰西人及厦门曾历南洋之老舵师,参互考订”(《瀛环志略》卷二“南洋各岛”)。

  2. 体例周详,系统有序。此书在编写体例上,以洲为主体,先叙一洲之概况,然后视每洲东西南北和海陆位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区叙述;在各区之下,又按国分叙;在一国之中,有时据地理、历史情况的差异,再分小区记述。这种安排系统有序地反映了世界各洲、各国、各地区的地理情况,也表示作者徐继畬已了解地理知识的核心是区域性。现代世界地理的记述方法,也是这种体例。

  3. 以图为纲,以文为说。徐继畬不但在《瀛环志略》撰写体例中表明已具有近代地理学知识,在强调地图的重要性方面也说明他是一个合格的地理学家。他指出: “地理非图不明,图非履览不悉”(《自序》)。而且“图从泰西人原本钩摹,……河道仅画其最著者,山岭仅画其大势,城邑仅标其国都,其余一概从略”(《自序》)。唯有日本琉球幅地图是依据国内资料编绘。图简明扼要。这都是有益于中国人走出闭锁的环境,结束昧于外情的历史,放眼世界。

  4. 内容新颖,思想先进。徐继畬亲身经历过鸦片战争,目睹西方海盗对中国的掠夺,因而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貌有所认识,在本书中列举了一系列英帝国主义侵略、剥削他国人民的事实,还揭露欧洲殖民主义者贩卖黑人、蹂躏黑人的罪行,把欧洲殖民主义者不劳而获的奢侈生活与拉丁美洲土著人的贫苦生活作了鲜明的对照。但他并不因此而 “排外”,在书中依然称赞欧洲人“善于运思,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运用水火,尤为奇妙”。在对美国的介绍中,用了很多篇幅介绍华盛顿如何率领美国人民赶走英国军队,赢得独立;华盛顿又如何不据国为己有,倡导选举制。并指出: “得国而传子孙,是私也;牧民之任,宜择有德者为之。”在中国处于皇权至上的封建专制时代,徐继畬如此直言不讳地描述并称赞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大相径庭的西方文化政治体系,是难能可贵。

  此书一扫旧日中国古籍中对外情的荒谬描绘和诠释;中国传统地理学著作中常夹杂的堪舆成分也较少。堪舆成分在魏源的《海国图志》仍有较多反映。因此就科学价值、地理价值而言,《瀛环志略》当在 《海国图志》之上。王先谦评论说: “五洲志地,托始徐书”( 《五洲地理志略》卷首)。

  《瀛环志略》问世后,曾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虽曾被人弹劾,遭毁版之厄运,但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徐被重新起用,成为总理衙门官员,书也于1867年成为京师同文馆之教科书,以后成为近代人们了解世界的必读之书。整个19世纪后期,凡是追求新知识的人,没有不读过这本书的。伟大的维新运动宣传家梁启超说,他就是在读了《瀛环志略》后,始知地球之大,开始关注世界,走上改革中国政治的道路的;并指出: “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 (指《瀛环志略》) 始”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正如《五台新志》卷4所言:本书: “为世所推重,群奉为指南。” 1860年左右传到日本后,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本书的缺点: 一是有些地理事实的错误。如认为“西洋人海图将日本三岛列朝鲜以北,系属错误,根据《海图闻见录》错误地在日本琉球幅地图上,把日本三岛绘于朝鲜东南、我国江浙之正东 ( 《瀛环志略》卷1)。二是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如在解释非洲落后的原因时说: “以八卦方向视之,正当坤位,其气重浊,其人类颛愚”(《瀛环志略》卷8)。明显地受堪舆之说影响。

  何秋涛的 《瀛环志略辨正》、薛福成的 《续瀛环志略初编》和著者不详的 《瀛环志略续集》(又名 《瀛环志略续编》),对本书多有补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志略  志略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