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赵树理《三里湾》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三里湾》的创作背景

  赵树理这部小说是从他十分熟悉的山西太行山区长治地区试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现实生活吸取题材的。1951年春天,他听说家乡山西晋东南地区在试办初级社,他非常高兴,“认为 初级社可以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可以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于是他便决定要去摸一摸农村工作如何转变的底。当时长治地委根据本地情况,试办了十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赵树理回到长治后,就到平顺县川底、羊井底等地去协助参加建社。这次试办初级社,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群众收入,开辟了新的途径。广大农民愿意接受、中央也批准推广,这给赵树理以极大的鼓舞。他决心要把这个新变革反映出来。但由于当时还形不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面貌,他没有动笔。第二年他又去川底这个老社参加了生产、分配、并社、扩社等工作。由于这段较长时间的深入生活,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感到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农业合作社应不应该扩大,对有资本主义思想的人和对扩大农业社有抵触的人,应该怎样批评。因为当时有些地方正在收缩农业社,但我觉得应该扩大,于是就写了这篇小说”。

  《三里湾》通过秋收、整党、扩社、开渠等四件事的描写,生动曲折地反映了中国农村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热情歌颂了贫下中农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表现了农村中先进力量与落后势力的矛盾消长,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作品注意对生活的纵深剖折,挖掘中国农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艰难曲折的历史根源和人们的心理态势,并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描写农民的家庭生活关系,爱情婚姻的变异,道德观念的变化,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大潮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家庭生活引起的巨大的裂变,再现了农村斗争生活的现实风貌。

  村里的共产党员、贫雇农、下中农、富裕中农在农业合作化面前表现十分不同:有的积极拥护,有的图谋阻挠,有的动摇不定。小说中的王金生、王玉生、王玉梅、范灵芝、王满喜等坚决拥护合作化,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却想走资本主义道路,反对合作化。在整党、扩社、开渠中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虽然这种资本主义思想和势力在三里湾是一股不小的力量,顽固地抗拒着合作化运动,但他们终于抵制不住这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斗争中锐不可挡的社会主义力量终于取得了胜利。在整党、扩社中,广大群众的觉悟提高了,王金生、张乐意等锻炼得更加坚强了,王玉梅、范灵芝等青年一代迅速成长起来;资本主义势力在斗争中宣告失败。现实生活教育了“翻得高”,震惊了“糊涂涂”,驳倒了“常有理”,使他们也都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小说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在农业合作化初期,中国农村复杂、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并揭示出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一生活真理。

  《三里湾》不仅反映了农村两条道路斗争这一主要矛盾,还反映了封建主义思想在农村中的遗毒和影响,反映了农民在家庭关系、婚姻问题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从而广阔地描绘出农村各阶层人们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农村生活的风光。深刻地反映了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既包括了生产关系的改变,也包括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道德风尚、社会习俗的改变,使作品的内容更为深厚。特别是作品还描写了刻苦钻研技术的青年农民王玉生与范灵芝、马有翼与王玉梅这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群众在合作化以后对文化、技术和知识的渴望,反映了农村知识青年同农民的结合,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的发展方向,使作品充满了理想的色彩。

  总之,长篇小说《三里湾》十分真实、深刻地描写了中国合作化初期农村和农民思想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赞扬了广大贫下中农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展现了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和山区建设的美好前景;同时也淋漓尽,致地揭露和鞭挞了具有资本主义思想的人们,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的两条道路斗争,并指明了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赵树理  赵树理词条  三里湾  三里湾词条  创作  创作词条  背景  背景词条  介绍  介绍词条  
感想

 草房子的读后感

草房子的读后感推荐度:草房子读后感推荐度:《草房子》读后感推荐度:积木房子读后感推荐度:《草房子》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草房子的读后感(通用35篇)当认真看完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