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师间“传帮带”精准度不高问题应引起重视

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是校本师资培训及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在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方面成效显著。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效率低下。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主要原因在于精准度不高。

一是模式化。以青蓝工程为例。很多学校青蓝工程的运行模式是:如果某年度新进若干名新教师,针对若干名新教师的青蓝工程项目同时启动,负责该项目的教学部门对各项目的实施做出统一规划,并分阶段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检查,检查的标准多为各学科都适用的“通识性”标准,如师徒间相互听课节数、新教师教案设计是否规范、写了多少篇教学反思……每个青蓝工程项目都能按照规划要求完成任务,但对新教师的个体差异、个体需求等却关注不够。不让每对师徒自行确定“传帮带”计划,而是采用统一的模式化要求,势必影响“传帮带”的精准度。

二是将“传帮带”当成一项任务。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教师的需求不同,“传帮带”的形式也应不同。如果忽略教师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教师成长共同体就会把“传帮带”当成一项任务。以青蓝工程师徒相互听课为例。很多学校规定,在青蓝工程项目实施的3年左右时间内,每周(月)听课不少于几节。在青蓝工程项目初始阶段,以听课为主的学习方式的确能让徒弟学到一些教学方法。但是,课听多了,能学到的教学方法会越来越少,师徒间相互听课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低,以学习为目的的相互听课最终变成了应付学校的听课任务。

三是“传帮带”注重外在方法,忽视教育理念。一名教师能飞多高、走多远,不仅仅取决于外在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但是,在一些学校,理论学习、教育研究等并不是“传帮带”的重点内容。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备课、上课、改作业,教育科研是教学的副产品,有些教师甚至将教科研视为负担。只注重外在教学方法的引领与学习,缺少思想碰撞和理论研讨,教师成长共同体与教师成长需求的匹配度就会越来越低,“传帮带”的有效合作时间也会减少。

四是缺少共同体意识。无论何种形式的“传帮带”,师徒都是成长的共同体,但有共同体意识的教师却不多。以名师工作室为例。部分领衔人在申报名师工作室时,只是将其作为一项资源或成果,缺少引领教师成长及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意识,较少考虑工作室成员的成长问题;有些青年教师申请加入某名师工作室,只是为了自己申报职称等时能增加一份素材,并没有将工作室当成助力自己成长的共同体。名师工作室成员缺乏共同体意识,不仅无助于教师成长,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在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中,每个教师都离不开“传帮带”这一学习模式。无论是对他人进行“传帮带”的师傅,还是接受“传帮带”的徒弟,都应高度重视教师成长共同体的作用,以提高“传帮带”精准度为着力点,让成长共同体走向优质发展之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传帮带  传帮带词条  精准  精准词条  重视  重视词条  引起  引起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教育评论外包

 试卷外包批阅未尝不可

近日,笔者在蒲公英评论读到《试卷外包他人批改,如何了解教学效果》和《把试卷包给他人阅,是教育的失职》两文。两文均认为试卷外包的行为不妥,笔者对此有不同意见。所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