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基层专职督学“老龄化”问题亟待治理

专职责任督学(以下称“专职督学”)是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地方的兼职督学来源广泛,而专职督学大多由卸任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担任。

值得注意的是,专职督学的年龄较大,工作激情不高,甚至有“养老”心态;部分专职督学更是“强拉”“硬塞”“发配”而来,如不加干预,会有更多年长的校干“转场”进入专职督学队伍,集体心态“老龄化”问题还会进一步加剧。

表面上看,年龄大就是“老龄化”,而从深层次看,养老心态才是“老龄化”的本质所在。被“老龄化”和接续“老龄化”已成为挂牌督导常态化的障碍之一。

专职督学“老龄化”严重影响基层督学的公众形象,不利于专职督学的专业成长,破坏新时代的教育督导组织生态,阻碍 “管”“办”“评”分离教育治理格局的形成。因此,必须积极干预、有效治理专职督学“老龄化”问题。

治理专职督学“老龄化”,思想认识得“刷新”。随着“两项制度”(督学责任区制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的建立,教育督导已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教育治理体系中,教育督导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有”“必须优”。专职督学作为教育督导前沿,不是二线闲职,也不是花瓶摆设。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学校、责任督学及公众要刷新思想认识,重视专职督学,重用专职督学,畅通责任督学话语通道,助力专职督学发出挂牌督导“好声音”。这样,专职督学队伍才不会接续“老龄化”。

防止专职督学“老龄化”,还需研制挂牌督导工作手册”。专职督学没有相关的工作机制支撑,履职难以实务化,教育督导部门、督学责任区及有关人员应加快研制责任督学履职的基本工作机制,积极回应责任督学目标愿景、条件保障、流程规范、方式方法等履职诉求,回答好“为谁干”“干什么”“怎么干”等挂牌督导之问,挂牌督导由虚而实,专职督学才能真正站标准岗、干标准活,有为有位,不再“老龄化”。

杜绝专职督学“老龄化”,督学管理得“长牙齿”。教育督导委员会应建立“长牙齿”的责任督学准入、退出机制,堵住有“养老”取向的学校领导进入督学队伍的路,坚决清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专职督学。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包括专职督学在内的责任督学的管理,建立责任督学考评机制,对包括专职督学在内的所有责任督学实行目标考核、“痕迹”管理、阶段总评等,把“养老”心态扼杀在摇篮里。

化解专职督学“老龄化”,激励机制得及时跟进。激励机制是专职督学重新燃烧激情的助燃剂。目前,大多数专职督学已经取得高级职称,但还没有打破专业成长的天花板,要让他们继续保持年轻状态,需要给他们一个年轻的理由。各级政府应强化责任督学发展动力建设,建立“优秀督学”评选表彰机制,畅通专职督学成绩彰显、职务职称晋升渠道,满足专职督学的成长发展需求,这是破解专职督学“老龄化”的重要突破点。

此外,专职督学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树立自己的专业权威蓄力加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督学  督学词条  老龄化  老龄化词条  亟待  亟待词条  专职  专职词条  基层  基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