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师培训“众乐乐”不如“独乐乐”

每逢假期,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会为一线教师安排内容丰富的业务培训,以期通过大规模的集中培训,实现教师业务素养的全面提高。受“集中式”培训自身所存在的“先天不足”(规模大、时间短、参培者意愿低)的限制,这种“众乐乐”式的培训往往听起来“高大上”,效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

首先,缺乏针对性。大规模培训往往以“普适性”为前提。面对教学经历、教育年限、任教年级、专业学科、学校层次等各不相同的教师,即使某些培训内容确为部分教师所急需,但为了顾及大多数培训对象,大规模培训常常不得不“点到为止”,最终只能“隔靴搔痒”,效果有限。

其次,时间不合理。熟悉教师工作的人都知道,几乎每所学校的教师数量都有严格的限制。在正常上班期间,教师的工作量几乎都处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所以教师能够接受集中培训的“公有”时间就只能是法定休息时间。在法定休息时间“逼迫”教师接受培训,极易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效果可想而知。

再次,应付心态重。从以往的培训结果来看,虽然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按照要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培训中来,顺利通过考试并拿到足量的分数,但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并未像主办方所希望的那样,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教学功力、物化为课堂管理。究其原因,与“被培训”状态下产生的应付心态不无关系。

那么,如保才能使教师培训落在实处呢?

一是培训内容“菜单化”。培训方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情况,把培训的内容分门别类并一一列出,以满足不同老师的个性化需求。要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切实需要的培训内容,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切实提高自己教学中的“短板”。

二是培训方式多样化。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内容(讲座)的“三统”培训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培训方不妨采用诸如网络培训、课堂观摩、外出参观、视频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培训,使教师真正对培训感兴趣并学有所获。

三是培训过程常态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又叫成就的需求)是人的最高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自我价值越来越成为教师群体追求的常态目标。为教师打开一扇永不关闭的提高之门,让广大教师随到随学、随想随学、随时能学,使教师培训常态化,将接受培训转化为教师的常态需求,不失为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思路。

教师的成长是一项以自觉性为前提的复杂工程,是教师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针对性级强的“补短”过程。它必须以个体为单位、以需求为导向、以自觉为前提。只有教师自觉地进行“独乐乐”式的“补短”,其专业素养才能得到快速提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词条  不如  不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