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师撕掉城乡身份标签,才能实现双向流动

据报道,为了帮助乡村学校解决编制不足问题,北京市编办、市教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中小学校缺编问题的通知》,明确将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2017年12月28日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对乡村教师进行补贴、支教、特岗教师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优秀教师到乡下任教。但是,无论政策多么“优惠”(如,三年服务期满,特岗教师转为正式教师,三年服务期算教龄和评职称的凭证等)、待遇多么优厚(如发放农村教师补贴等),却也挡不住教师“进城”甚至“离岗”的脚步。这个中原因,除乡村学校条件差、生活不方便外,不得不说城乡教师身份差别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管理实行的是“城乡二部制”,即像户籍管理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一样,将教师分为城市教师和乡村教师。这个身份是如何确定的呢?是由教师最初入职时所到的单位决定的。无论是过去的分配,还是现在的考聘都是如此。一名教师如果一入职就在城市,那就是城市教师,如果在乡下,就是乡村教师。在过去,由于身份的不同,工资福利待遇也是不同的,这也就意味着同是教师,二者是不平等的。

更为关键的是,一旦乡村教师身份确定,没有特殊情况(比如县直考聘等),该教师就要在这个乡镇坚守一辈子,换言之就是“乡村教师终身制”,这就阻滞了城乡教师间的正常流动。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教师紧缺,于是农村大批优秀教师流向城里,但城里教师却从不“下来”,城乡教师畸形的单向流动,使得乡村师资力量不但越来越缺,更越来越弱,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北京市新推出的“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这一举措,从根本上撕掉了城乡教师的身份标签,可以说切中了过去教师管理的短板,抓住了城乡教师管理的牛鼻子,为城乡教师统一调配、双向合理流动,提供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过去城市教师到乡下支教,大多是评聘职称的权宜之计,是“临时下嫁”,内心并没有主人翁意识,只想着混够日子就完事,很难扎扎实实搞教学。现在,城市教师到乡下轮教,就是份内职责,内心就会把自己当成学校真正的一份子,教学就会踏踏实实,否则,其考核评估就会受影响。

过去乡下教师到城里,只是交流培训,是“临时工”,期满还是要回乡下。因而,人虽在城里,但内心却有自卑感,不自信,教学不大胆、不扎实,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现在,没有了乡村教师的标签,乡下教师进城就可昂起头,大胆实施自己的教学。

教师撕掉城乡身份标签,实现了城乡教师身份平等。教师无论是在城市学校,还是在乡村学校,都只是一个任期问题。这样,教师就不会因为乡下条件差、待遇低、生活不方便等问题,而再想着“东南飞”了,农村学校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现象就也就不会再出现了。

当然,撕掉了城乡教师的身份标签,这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实现城乡学校教师合理配置、教师在城乡学校任期多少为宜、如何考核、任期届满如何流动才科学、如何才能切实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一个个逐渐化解、落实。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双向  双向词条  城乡  城乡词条  流动  流动词条  身份  身份词条  才能  才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