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对公开课不宜全盘否定

谈及公开课,每一个老师都不会陌生,初登讲台时的汇报课,教研组、年级组内的交流课,校内观摩课,校外优质课,等等。可以说每一次公开课的经历都让我们费心、费时,一遍遍的教案修改,一遍遍的课件设计,一次次的模拟授课,课堂中可能发生的、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都要尽可能考虑到,都要有应对之策。就连教师课堂语言都要一句句地练习,不说多余的话。

一次公开课下来,人处于高度紧张和亢奋状态,讲好了真的可以一鸣惊人。暂且不论别的,单就讲公开课的过程对教师而言就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能够让其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课堂教学,促进自身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伴随公开课而来的一些问题也越加显现:

第一,课堂程式化。从课堂导入到收束,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设计,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严丝合缝。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教学环节、环节之间时间的分配都有要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如同设计好的程序一样伴随着上课铃声起止,忽视甚至无视了课堂教学的自然属性。

第二,内容表演化。公开课等级不一,课堂的质量不一。上课的内容教师在课前已经做过多次的模拟授课,每一环节、每一板块均有准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生表演、团队协作,热闹非凡,老师和学生不是在生成知识,不是在碰撞智慧,只将预演的搬到了教室里而已。

第三,团队协作化。讲公开课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个团队在运作,小到教研组、年级组,大到学校、教研室等部门,大会小会,大改小改,到最后有多少东西是上课教师本人的难以测算。

第四,成本高额化。公开课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人力成本上,一位教师讲公开课,多少人要围绕其来做辅助工作。以教案为例,授课教师拿出初稿,交由团队审查,一次次地修改,还要让权威的老师把关,初步定稿之后进入课堂模拟阶段,诸多老师听课,再提出修改意见,再在课堂教学中改正修订,直到定稿,这中间涉及多少人。再如课件,为求得出彩,请专业人士制作,一来二去,制作成本上来了。

面对这些问题或者说是弊端而去否定公开课的存在有失偏颇,将常态课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公开课相连亦有失公允。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公开课的存在意义重大,翻看本专业教学名师的成长经历,期间或多或少有公开课的经历,并从中找寻到自己成长的内部动力和外界平台。一次公开课教学也许带来的不是脱胎换骨的蜕变,但至少会让授课者在某一特定时间段感受到课堂的压力与教学的压力,当然还有教师自身知识外化的幸福感。

所以,对待公开课我们不能紧盯着它的缺陷,也要看到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要在发展中逐渐弱化其缺陷,强化其优势,将公开课的一些成功做法嫁接到常态课中,促进常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一,弱化公开课功能指向。公开课存在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其对教师的功能指向性,即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的评优选先、职称评聘中都有对公开课的明确要求,有公开课经历的符合条件,无此种经历则不合要求。此种情况下公开课就被赋予了另外的含义,让教师们不得不费尽心思开公开课。所以,制定相关标准时弱化公开课的功利指向,能让公开课降降温,也能让老师把精力投向日常教学。

第二,优化公开课组织程序。公开课一些弊端的产生与组织程序有莫大的关联,如果增加公开课教学内容的随机性、缩短教师备课时间、减少备课阶段辅助性工具、强调授课对象的任意性,就会无形中提高公开课的教学难度,提高对教师教学能力及日常积累的考察难度,同时也减少外界力量的干预,让公开课接近于常态课。

第三,强化常态教学的管理。在常态教学环境中教师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少,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特点,师生之间生成性的内容更多。但正是这种自然化、常态化的环境会让教师感到自我、自由而轻视教学规范的存在,出现目标不清不明、教学程序拖拉、教学方法单一等情况,致使常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所以要从备课这一源头抓起,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师上课行为,还要强化课堂教学检查评估,由学校组织教学督导评估团队连续不间断地对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随机检查,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督促纠正。

常态课堂是基础性的工程,公开课是常态课程的精品化延伸,做好基础性的工作会使公开课更有“味道”,同样质量好的公开课也会反哺常态课堂,提供给常态课堂一些新的思考。所以,不能因噎废食,要包容公开课的存在,探寻其与常态课堂共生共长的途径,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对公开课不宜全盘否定  对公  对公词条  开课  开课词条  全盘  全盘词条  否定  否定词条  不宜  不宜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