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警惕亲子作业演变成“虐待式”家长作业

现在很多中小学都会布置各种亲子作业,制作贺卡、手抄报之类算是简单的,养乌龟、养蚕、养蜗牛,还有手工制作保龄球、房子、汽车……花样百出,虽然名为“亲子作业”,实际大多数都由家长完成,有家长表示“亲子作业”已成下班后的负担。(11月2日成都晚报)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通过“亲子作业”的形式,让家长关注孩子、陪伴孩子、亲近孩子,从而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得到心灵的富足,收获成长的快乐。这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家长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实现家校有效合作、共同促进孩子成长的重要方式。

然而,现实中,一些学校布置高难度的“亲子作业”,有些甚至远远超出家长的能力范围,成为家长的烦恼,以至于“亲子作业”演变成了“虐待式”家长作业,不但适得其反,而且成为家长极力背负的负担。如此,也就失去了“亲子作业”的意义。

教育工作者应当清楚地看到,“亲子作业”只是形式,目的是引导家长共同关注、教育孩子,而不是难为家长。“亲子作业”要的是过程,而非显性的结果,结果固然是评价作业实施过程的手段,但若一味放大结果的重要性,对家长进行评价问责,甚至迁怒于学生,对学生实施所谓的惩罚,也便失去了“亲子作业”的教育意义,更让家庭教育成为硬性要求,而非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与合作。

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成长,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孩子的家庭背景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造成他们家庭教育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倾向是社会问题,学校与家长都无以解决。硬性要求家长完成统一化的作业,提出同一性要求,实质上是对学生个体家庭环境差异性的无视,不但伤害家长,更会伤害孩子。

亲子作业”重在唤醒家长的意识,让家长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足够的关注,这并不一定非要高学历,也不一定非要高能力,只要家长愿意付出时间,愿意付出精力,愿意真情陪伴,就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就能收获家庭的力量,为成长加油,为发展助力。

评价“亲子作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标准应是家长的参与度与认可度,只有家长从心底里接受,自觉主动去做,与孩子共同完成,才能达求“亲子作业”的教育目标,才能充分发挥“亲子作业”的教育价值。

因而,“亲子作业”要站在家长角度,切身为学生着想,不必复杂,也不必精细,要的是操作性和普遍参与性,诸如亲子共读、亲子家务劳动、亲子周末旅行、亲子野外郊游,等等。这样的活动,简便易行,却内涵丰富,意义深刻,旨在为家长与孩子创造共同生活的空间,提供情感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与父母一同成长,一同感受亲情的美好与幸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作业  作业词条  虐待  虐待词条  亲子  亲子词条  警惕  警惕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