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两会快评】要想尽办法优化乡村教师的职业体验

昨天,全国政协委员张亚忠说:“由于收入低,导致很多男教师婚姻问题突出。以教师作为终身职业的观念正在淡化,近几年,农村地区的学校,招收到男教师越来越少。”

乡村教师待遇偏低目前是个普遍现象。张亚忠委员说,“与农村老师的付出相比,他们的工资却普遍偏低,70%的农村教师可支配月工资为1500-2000元,15%的教师可支配月工资为2000-2500元,少数教师月工资能达到2500-3000元。县区教师和市区教师工资相差几百元,教师心理有落差”。就笔者所知,有些乡村教师为了生计,甚至在业余做泥工、木工,开三轮车。

乡村教师经济地位低下直接危及到他们的人格尊严。去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调查报告《农村底层孩子:我们老师是被社会淘汰下来的“产品”》,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教师人格尊严面临的尴尬。

今天虽然不适合再提“师道尊严”,但是教师起码的人格尊严还是要有的。如果这一点都得不到保障,男教师连感情和婚姻都成为了问题,乡村教师队伍怎么可能稳定呢?乡村教育质量又如何得到保障呢?

很多人认为,乡村教师想进城是冲着城里学校的高工资去的,其实不尽然。物质待遇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城里教师的尊严有保障,至少比在农村更受尊重。如果仅就工资待遇而言,目前同一个区域教师工资基本持平,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行之后,甚至在县域内乡村教师待遇还要高一些。借用一位已经进城任教的昔日乡村教师的话,“进城教书最大的感受不是待遇的提升,而是家长对老师的尊重”。正是出于对尊重感的需要,不少乡村教师一心“扎根”城市。

与此同时,农村在城镇化进城中,各种文化生态都受到冲击,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乡村教师也不复昔日乡村“文化权威”的地位,加之以经济地位来判断人的价值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充斥农村,使得乡村教师的尊严更加难以维持,也就自然不被乡村群众、家长乃至学生看重。

要想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一方面要使得乡村教师拥有体面的、比城市教师更好的工资待遇,使得他们能够在相对艰苦的乡村环境中安心执教。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吸引更为优秀人才扎根乡村学校的机制,而不是仅仅依靠现行的县域内教师、校长轮岗制度。轮岗交流制度固然能够解乡村师资缺乏的燃眉之急,但同时也隐含着对乡村教师水平的不认可。我们需要加大乡村教育人才引进的“入水孔”,同时也要缩小乡村教师流失的“出水孔”,引进乡村教师的关键在于待遇,留住乡村教师的关键则在于保障教师的尊严。所以,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除了物质条件的改善,也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关怀来保障乡村教师的职业体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想尽  想尽词条  两会  两会词条  乡村  乡村词条  优化  优化词条  办法  办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