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读书无须问深浅,但求适合自己

在QQ群或者朋友圈里,经常会看到朋友们荐书,甚至直接晒书——晒出自己正在读的书页,以及书上的圈点和批注。我很高兴得到这样的信息,它提供了一种拓展阅读视野的渠道。我可以“按图索骥”,对感兴趣的书查找其简介,考虑是否买来阅读。

很多人在荐书或晒书时,我能感受到他的善意——他想把好书或者自己的心得推荐给大家。我感念这份善意。但有些人在晒书的时候,会不加掩饰地批评甚至嘲笑他人阅读品位低。这实在令我诧异!

读易读的书,是与自己已有知识的对接、碰撞,是对“已知”的验证。读难懂的书,是由“已知”出发,吸纳“新知”,抵达曾经的“未知”。前者轻松,后者艰辛,各有所得。两者皆有意义,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阅读需求。

我读过好几本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桃莉•海顿的著作,收获巨大。她的著作大都以叙事为主,通俗易懂,但在平实的叙事中,无数次让我反思:如何更好地去理解、懂得、帮助儿童。在桃莉•海顿著作的叙事中间,也会不时穿插专业的心理学论述,大都是片言碎语,但给我的启迪不亚于大部头的心理学著作。

有老师说“容易读的书,不如不读”。桃莉•海顿的书非常易读,但我不认为不值一读。相反,我很愿意向朋友推荐她的著作,并因自己读过这些有意思的书而感到庆幸。

我有一个经常读高深哲学、政治、经济学类书籍的教师朋友,但在她记录的教学随笔中,让人察觉到她在课堂上、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会情绪失控,很容易出现师生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读再高深的理论书籍又于学生何益呢?

教师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晒自己读了多少高深的书,而是提高自己理解、懂得、帮助孩子学习与交往的能力,让自己更专业地站立在孩子们中间。高深的理论书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啃”,而容易读的书,或许可以怡养性情,或许可以排忧解难,或许可以累积知识,也值一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书无须问深浅,但求适合自己  深浅  深浅词条  无须  无须词条  适合  适合词条  自己  自己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