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我是孩子的母亲,更是我自己

据报道,很多刚刚把孩子送进大学的父母,都自称是“空巢老人”,开启“黏人”模式,并不理解孩子渴望独立和自由的心情,还在一味地用自己的方式“爱护”孩子,引发了亲子间的矛盾。

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大家比较熟知的就有刘瑜的《爱无葬身之地》——在外人面前伶俐活跃的刘瑜,在母亲无所不在的爱里,却感觉呼吸困难。

这是谁之过?我不认为是子女的过错。

无数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在生活中逐渐失去自我,还非要附体在孩子的生命中。这种爱,畸形而不健康。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很难有能力处理好自己小家庭的生活,从而不断求助于父母。很多父母在心疼、帮助孩子的同时,又可以得到隐秘的满足:我的孩子离了我就是过不好,我不管他怎么行呢……

不可否认,为人父母应该承担爱孩子、陪伴孩子的责任。但是,再珍爱孩子,也别忘了,父母首先是独立的生命体,应该始终保持自己生命的独立性。记得孩子小时候,我每天下班后会用所有时间陪伴她,直到她睡下。她常常会折腾到晚上10点、11点,甚至更晚。但当她睡下后,我都会起床看书、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写些文章。对我来说,这段时间无比珍贵,是我放下母亲身份后,享受作为“我自己”存在的生命个体的自由。我爱孩子,也珍爱这份自由。

专注地陪伴孩子成长,同时葆有自己精神独立,这并不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孩子的母亲,更是我自己。

孩子读高一开始寄宿,每周五回家。刚开始寄宿的时候,她每天都会给我打一到两个电话。每次电话里,我都积极回应。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刻意不主动打电话给她。渐渐地,孩子的电话也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周,我们没有通过一次电话。

周末她回家,我跟她讨论过此事。我说:“这个星期我们没有通过电话。我还在想呢,你会不会在星期五打给我。”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也想过打电话,一忙就给忘了。你会不会怪我不打电话给你?”

我正色道:“我当然非常牵挂你。但是,不要把我的牵挂变成你的负担。如果你不给我电话,我就知道你一切安好,我会非常放心的。如果你有烦恼或需要任何帮忙,你可以第一时间给我电话。我会一直在你身边。”

我爱人大多数时候不在家,工作日下班后通常是我的独处时光。双休日孩子回家,我会跟她分享我一个人是如何享受时间的,比如,读了什么好书,去泡了哪个咖啡馆、书店、图书馆,喜欢上健身房里哪种运动……我向孩子呈现的是我独立舒展的生活状态。

有时候,我也跟孩子分享日后的规划。我说:“外公外婆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所以我会担心,每天都打电话给他们,并且每周回去探望他们一次。但是,我跟外公外婆不一样,我会锻炼好自己的身体,规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尤其是经济上。我希望自己不给你增加负担,这是我对你最深沉的爱。这样的话,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去过你想过的生活。如果你有高兴的事跟我分享,我会觉得非常幸福。你有烦恼需要我聆听,我会永远在你身边。在我健康的时候,你不用每天都给我打电话;在我年老体弱的时候,我会提前做好规划。到那个时候,你愿意多给我打电话、抽空来探望我,我会觉得很高兴。你实在忙不过来,也没有关系。”

一段良好的关系,必定让双方都感到心灵自由——无论是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还是父母儿女之间的亲子关系。世间所有的爱,都该让自己和所爱的人享受自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我是孩子的母亲,更是我自己  母亲  母亲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更是  更是词条  自己  自己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