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待遇留人”和“制度管人”就能防止优秀教师和校长被“挖”吗?

国新办11日就《“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晁桂明指出,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教师流动手续,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笔者曾在基层学校工作多年,身边常有这样的例子:省特级教师名单刚公布,某高中骨干教师便开始办手续,调入大城市重点高中;初中学校辛辛苦苦培养了一位教学能手,本想提拔重用,第二年却参加了县里或市里举行的教师招聘考试,调入某城市中学;某中学校长刚刚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教学或学校管理经验,却接到一纸调令,高升为某城市学校校长……

这些优秀的教师和校长是被发达地区“挖”走的吗?是,也不是。说“是”,是因为发达地区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其较高的地位和待遇,吸引他们前往。说“不是”,是因为“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乃人之常情,换个地方和环境,他们可以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解决薄弱地区优秀教师和校长流动问题,首先要解决待遇问题,并出台一系列“防挖”规定,实现待遇留人和制度管人的双重效果。但是,解决了待遇和制度规范问题就能防止优秀教师和校长被“挖”吗?我看未必。

从工资待遇来看,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乡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增加了乡村教师的各项补贴,同等情况下,农村教师的工资要比城市教师高出一大截;随着校长职级制的推行,校长的收入和待遇也明显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何优秀教师和校长还是选择调走,或者离开体制到民办学校就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满足生存和安全等方面的物质需要只是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精神需要才是高层次的需要。优秀的教师和校长能否安心于自己的工作,物质方面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只是一方面,能否满足其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等方面的精神需要也是重要因素。

首先,要加强价值观引导。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常常在关键时刻影响个体的选择。薄弱地区要留住优秀教师和校长,不能靠道德绑架,也不能靠行政命令强制,要在满足他们合理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引导,激发他们献身薄弱地区教育的热情。

其次,要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教育主管部门要优待立志扎根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和校长,优先将他们的在职培训纳入“国培计划”或“省培计划”,为他们量身定做专业发展规划,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结合农村教育实际,积极承担各级教改实验课题,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

农村学校也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为优秀教师专业成长打开方便之门,积极为他们搭台子、架梯子、压担子,让他们尽快成长为教育管理的行家里手或学科教学领域的专家,在农村教育的广阔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次,要大胆重用和提携。要留住优秀教师和校长,还要给予适当的位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善于发现农村优秀教师和校长中的先进典型,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宣传报道。对于教育教学成绩优异的农村优秀教师和校长,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在职称晋升、评优树先等方面予以倾斜,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管控教师调动、流动手续,防止“城市不足农村补”的现象发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留人  留人词条  校长  校长词条  待遇  待遇词条  防止  防止词条  优秀  优秀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