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加强企业文化的权力运用 杂谈:企业文化模式

        一个企业想长期成功要靠好的企业文化。然而众多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都源自西方,一些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如何进行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如何把企业文化理论本土化,这是摆在中国企业界的一个现实问题。一、中国企业文化的特征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管理”、“中国式管理”成为管理界的新名词。曾仕强教授在《中国式管理》一书中认为,中国式管理一直是存在的,大家都在用,但身处其中,习以为常便不觉其存在。中国式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管理哲学,换句话说,中国式管理是一种管理文化。中国企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具体化,要理解中国企业文化的特征,必先寻找其根源——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征。中国人的种种习俗、制度、处事的方式都深深的打上了这样两个烙印:“家”和“面子”。同时这两个概念在现实中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对“家”的重视和对“面子”的重视可以说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根本特征。1、“家”的观念中国人有着极为浓厚的认祖归宗意识以及极强的“家”观念,这是我国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基本国情,这种观念使得中华儿女无论去往何处心中都永远装着故土,这种观念还使得中国人看到“家”字便倍感亲切,产生心理归属。然而这种对“家”重视的观念却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是个中性词。对这种观念进行积极的引导,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必能大大地凝聚人心。同样,这种“家”的观念同样会滋生各种不良的个人及组织行为。首先是缺乏公共观念。人们都对家有很强烈的认同感,但对于家之外的东西则认为与自己是不相干的。中国人普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事实上,个人的这种观念也是无可非议的,但在生活中这种观念则演化为了一种“私”,甚至有人说中国没有“公民”,只有“私民”。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是很重要的,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海尔的员工在临死之前嘱咐后人把遗体带到公司前,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文化,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总称,从字面意思上解释,文化是一个动词,无论是“教化”还是“化成”,都体现了一个行为过程。“文”是指道德、哲学思想、艺术等,引伸到企业文化中就是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化”是指教化,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合。企业文化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怎样建立起适合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方案呢?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上,有两种倾向:一是自然主义倾向。另一种是主观主义倾向。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就是人为的设计。前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无作为”现象,一切凭其自然发展,缺乏明确的理念指导;后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突击”现象。企业可以一夜之间设计出很响亮的理念、口号,也可以印刷出很漂亮的企业文化手册。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员工心理上,企业文化、理念都是空白。

        正是由于海尔优秀的企业文化,才使得全球五大洲的经理人加盟海尔,以火热的激情共创世界品牌。“资源是会枯竭的,惟有文化生生不息”。很多中国优秀企业也象海尔一样,早已认识到文化管理的巨大作用,并已将文化管理模式付诸实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与人事学院教授、和君创业总裁彭剑峰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华为的企业家以其特有的远见卓识,从华为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意精心培育华为企业文化,并自觉地将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注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文化管理效能。文化与管理的关系犹如土壤与庄稼的关系。”华为总裁任正非说:“文化是为华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土壤,文化的使命是使土壤更肥沃、更疏松,管理是种庄稼,其使命是多打粮食。”事实上,文化管理浪潮自代就已经在西方企业中兴起。1981年出版的《未来的企业》一书认为,美国当时存在的严重经济问题,“关键是文化,不是经济政策”,“文化比政府政策更能决定经济的表现。”而戴维斯1985年出版的《论公司文化》一书指出,美国一向重视死板的管理理论、复杂的管理组织、烦琐机械的管理方法,但实践中收效甚微,公司文化就是对这些固定模式的一副解毒剂。这与汤姆·彼得斯在《追求卓越》中的观点如出一辙。然而,尽管目前有关文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已经相当丰富,但将文化管理放在后现代社会、后现代文化经济与后现代精神的高度进行整合,尚属凤毛麟角。尽管很多企业已经实施了优秀的文化管理模式,但并不表明他们已经达到了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甚至,当今企业的文化建设还存有许多虚假和违背时代精神的做法。这是现代精神的后遗症。而建立真正属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管理模式,必须以后现代精神为依托。这首先需要超越人本主义,我认为,源于笛卡尔等近代哲学的人本主义恰恰是实现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最大障碍。

        企业文化宜平白朴实,简单明了,就是要说白话;不宜咬文嚼字,故弄玄虚。弄不好,很容易变成空话,甚至出现笑话。阿伦肯尼迪认为对于局外人来讲,价值观的措词听起来就像陈词滥调,只有组织内部的人员才能真正理解到其中的哲理精髓。但有些企业在表述企业文化理念时不重内容,片面重形式,看上去文采飞扬,读起来朗朗上口,可就像雾里看花,不具备任何适用性和实用性。什么“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类,故弄玄虚,有点儿可笑。“水”所蕴含的意思太多了,可以是柔,也可以是钢,可以是包容,也可以是坚韧,还可以是不思进取,不知这家企业到底取水哪层含意作为主导理念。这样的理念提出来让人不知所云,员工无法从中得到观念的引导和行为的指导。企业文化好象空气一样存在于企业之中,作为一种氛围,企业文化看似无形,却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它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不是行为活动,而是产生行为活动的原因;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反映的处世哲学;不是工作状态,而是这种状态所蕴涵的对工作的感情;不是服务态度,而是服务态度中体现的精神境界。总之,企业文化虽然流溢于一切企业活动之外,却又渗透于企业一切活动之中,员工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标准和方向,因而其最大作用不是拿来炫耀给外人看的,而是拿来自己用的,重点是关注其内容的指导性及其在管理上所起的作用。我们并不反对企业文化理念文辞优美,只是过分拘泥于形式很容易让内容流于空洞,即使言之有物,也可能因言词深奥而难以理解。企业文化理念表述宜平白朴实,简单明了,想让大家怎么做就直说,没有必要转弯抹角请参考仁达方略咨询公司的成本理念:

关键词:加强企业文化的权力运用,杂谈:企业文化模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化  文化词条  企业  企业词条  杂谈  杂谈词条  权力  权力词条  运用  运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