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荆轲等的朋友叫王翦?

王立群先生在《秦始皇•上》7页写道:“荆轲还考虑了助手。他在太子丹为他准备好匕首和助手秦舞阳之后,还迟迟不出发。那么他在等什么?等朋友!这位朋友史书无载,但是,这位朋友一定是荆轲非常信任的,一定是比秦舞阳更为可靠的杀手。荆轲对自己的剑术当然非常清楚,他知道自己尚未达到化境的剑术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出问题,所以,他坚持要等自己亲自挑选的朋友;但是,他的这位朋友因为路远失期。”

王立群先生上述文字不能说没有根据,但显然是以假当真了。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从《史记》的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荆轲等谁燕太子丹不知道,荆轲也没说,因而司马迁也不会知道。司马迁之所以写下“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完全是来源于荆轲的一面之词:“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说的话是真的吗?显然值得质疑。

第一,遥远的朋友荆轲是怎么联络的?没有电话、电报,到处都在打仗。燕太子丹显然也不会放荆轲自己去,跑了咋办。

第二,怎么瞒过燕太子丹的?燕太子丹一共招募了20多个刺客,荆轲只是其中的一个(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因袭刺秦王——《燕昭公世家》)。对于荆轲等20多人,燕太子丹显然不会让他们自由出入,随便交往,以防泄漏机密。所以,荆轲如果真的派人去寻找远方的剑术高手,瞒不过燕太子丹。即使人家愿意来,燕太子丹也不一定同意。别你找来的帮手不是帮着刺杀秦始皇,而是帮着你半道逃跑,怎么办?

第三,为什么要瞒着燕太子丹?如果真有一个剑术高手可以帮助完成刺杀行动,为什么不告诉燕太子丹?这样派一队快马,哪怕拉上荆轲,走去请来,岂不简单?行就行不行就算。何必偷偷摸摸,左等右等!

第四,为什么到最后还不说明这人是谁?如果确有其人,燕太子丹误会了,荆轲你也没有必要发火(荆轲怒,叱太子曰),为了完成大事,讲明等的是谁,为什么等,没这人成功把握不大,燕太子丹想要刺杀成功,不会不通情达理。都等了两年多了,再等几天有何不可?

综上所述,即使荆轲说他在等人,也显然是在说谎。研究历史研究什么?不是简单地把史料翻成白话串起来,再加点感想评论,首先应该明辨真伪。真伪既包括史料,也包括人物说的话,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根据《史记》的记载,荆轲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想去行刺秦始皇。他不过是生逢乱世,在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的生存状态下,逮住了这个难得的吃喝玩乐的好机会。于是他答应了燕太子丹,却迟迟不采取行动,整日吃喝玩乐。

说他迟迟不采取行动是有根据的。

《刺客列传》记载,荆轲答应去做刺客,燕太子丹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让他住进了上等的宾馆,美女车马随时伺候。太子天天到荆轲的住所拜望,每天供给贵重的饮食,时常进献奇珍异物,以便满足他的心意。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荆轲,仿佛突然间进了天堂。

可是很长时间里,荆轲既不提准备地图,也不提要人头做见面礼。这个时间有多长?如果按照《刺客列传》的记载,燕太子丹是在秦国开始包围赵国时,派荆轲去刺杀秦始皇,那荆轲就已经在燕国坐拥美女,享受荣华拖延了近三年时间了(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刺客列传》)。

汉代名著《盐铁论》佐证了这个时间的推测:“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恃也。”这里也说荆轲准备了数年。

可是就在这几年时间里,秦军迅雷不及掩耳地消灭了赵国,屯兵在燕国门前。如果这时秦将王翦接着进攻燕国,荆轲根本就没有机会远赴西北去刺杀秦始皇了。这也许正是荆轲的如意算盘。可是上天不肯成全他,王翦推进到燕国边境,便驻军不前了。这个时候,焦急万分的燕太子丹开始一次次催促荆轲,这时荆轲才提出地图、人头。还煞有介事地说:不用太子你说,我早就想催促你了(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他以为人头拿不来,没想到人头和地图很快就送到了荆轲跟前,连淬有毒液的匕首都准备好了。不仅如此,这匕首还反复拿活人试过,破皮既死。如果荆轲这时候打退堂鼓,估计下一个试匕首的活人就是他了。万般无奈,他才答应上路。可是最后他又说要等一个人。前面我们分析过了,他没人可等。一定说要等谁,恐怕只能是等王翦了。只要王翦一发动进攻,荆轲就赚到了。即享受了金钱美女,也不用去玩命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荆轲等的朋友叫王翦?  荆轲  荆轲词条  朋友  朋友词条  
秦朝

 王莽为何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关于这位历史研究者的充满现代调侃意味的王莽改制内容,虽然有点熟悉也有点陌生,甚至可能还有点偏颇,比如“废除奴婢制度”,似乎也不尽然,按照史书正经八百的说法,应该...(展开)

秦朝

 秦始皇统一文字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