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王德恒:金皇陵埋葬了哪些皇帝?

在首图开讲座的时候,经常有人问我,金皇陵究竟埋了哪几个皇帝?我的PPT没有写这个,完全是凭着记忆说的,所以,整理出来的有错误,《北京晚报》也没有登这段。我现在把这段写出来,使网友们对金皇陵有个总体的认识。

根据现在勘测,金代能定陵名、定陵主的皇陵有十七座。这十七座中,有前十帝。他们是金朝在未建国之前,女真完颜部落的酋长,都被尊为皇帝,也有皇帝的称号以及庙号等。现在可以说前十帝的陵都找到了。

开辟金朝历史的金始祖函普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在网上的点击率还挺高,题目叫《一次倒插门婚姻改变了中国历史》。在辽太祖时期,辽攻打渤海国,那个时候,函普侨居在高丽。兵荒马乱的时候他逃了,跑到了现代的牡丹江一带。当地住着很多女真人,也有人说叫生女真部落

函普应该是黑水靺鞨的后裔,黑水靺鞨被唐朝打散之后,四处逃散,一部分到了欧洲,成为现代匈牙利人的祖先。还有逃进高句丽的,就侨居在那里。黑水靺鞨中有一个安车骨部,骁勇善战,当年在安市城阻挡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大军的主要就是这个部落。从后来完颜部迁居按出虎(安车骨)定都发展来看,函普应该是安车骨部落的后人。

粟末靺鞨建立了渤海国。被契丹灭掉之后,靺鞨这个名称消失,可能是先后有唐朝和契丹的压力有关。他们回复了自己的祖称“肃慎”,被契丹人和汉人写成了“女真”。没有加入辽国国籍的逃亡女真被称为“生女真”。

函普应该说是没有国籍的独立存在的中国生女真侨民。高句丽之后建立的高丽国和高句丽没有血缘关系,侨民很自由。这种自由被战乱所终止,由于战乱,函普离开原居住地在完颜部落里住了下来。

那个时期,完颜部落经常和其他部落,或是其他少数民族发生部落战争。完颜部落虽说常常是胜利者,但战败的部落总是要报仇。杀来杀去没有个完。完颜部落人还是比较有头脑的。大家议论不能总是这样杀来杀去!函普是外来户,没有参加部落之间的仇杀。所以有人就让他当“和平大使”去其他部落讲和,不要这么杀了,否则越打仇恨越深,对大家没有好处。担当这种和平大使,当然是要冒风险的,甚至可能被当做仇家而被杀掉。那时函普已经60多岁了,大家表示如果他要去,则送青牛一头。

青牛在当时是很神圣的。契丹族族源传说中,就是一个驾青牛的女人和一个骑白马的男人,在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交汇处碰上,他们结合之后,生了八个儿子,分为契丹八部,所以那个时候的青牛是神牛。再有,就是把部落一位老姑娘嫁给他,此女也60岁了。有些财产,还有俩儿子。在如此优厚的条件下,函普欣然前往,在敌对部落里,他也讲,杀来杀去对两个部落都没好处。他建议,哪个部落杀了人,哪个部落要付出财产的代价,要赔十头牛,二十匹马,羊一百,一锭金子,甚至还可以让凶手来当奴隶。如果停止了杀戮,大家分地、分林,各自行猎种地,不是很好吗?这么一说,对方真的同意了。函普胜利回来,娶了完颜贤女,不久又被推举为部落长,这就是第一代金始祖。由他开始,部落之间开始有了约定。也从他开始,部落间你死我活的残杀基本结束了,从此开辟了完颜族逐步强大进而称霸的历史。

从函普到乌雅束,五世十传,共十人,称部落长、节度使,也就是酋长,后来追尊为皇帝,只能算是小国王。

函普的继承者是长子乌鲁,乌鲁的儿子跋海同为完颜氏的部落首领。

到了绥可时代,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历史记载,绥可解决了三件大事。一是他迁都到哈尔滨南边的阿城。这个地方叫安出虎水,是个土壤更加肥沃的地方,除了寻找适于农耕之地外。他的迁徙还隐藏着更深的玄机,那就是这里曾经称为“安车骨”,曾经是黑水靺鞨的根据地。第二,开始有规模地开展种植业,而且是部落统一耕种。第三件很重要,学会了盖房子。女真族的前身是肃慎、挹娄、勿吉、靺鞨,那个时候他们是穴地而居。历史记载,女真族祖先挹娄冬天要用猪油在身上抹1厘米厚来御寒,然后用狗皮、猪皮当衣裳,住在地穴中。到了绥可时期,开始有房子了,结栅连居,在村落外边安上栅栏,有了村落规模。绥可的儿子叫石鲁。我写过一本长篇小说叫《萨满荒原》,就是石鲁那个时代,他能够带领兵马,南征北战。部落联盟也从一般的协商联盟,发展到军事联盟。石鲁也叫勇石鲁,还有一个叫贤石鲁,他们两个是同宗,但不是亲兄弟。石鲁的儿子叫乌骨迺,这个人在女真历史上也非常关键。此人非常狡猾,堪称枭雄,从他开始,整个白山黑水之间全都统一到完颜部落的旗下,为以后女真的进一步强大进而能够反抗辽国,灭掉辽国和北宋奠定了基础。

此人我是要为他作传的。

乌骨迺有五个儿子,他认为其中的三个都有继任部落长的才能。他先让最优秀的二儿子劾里钵先当部落长。此人也是勇猛剽悍,机智灵敏。我也要给他作传。

然后是老三颇剌淑,最后是小儿子盈哥,也就是哥仨“兄终弟及。

在乌骨乃的时候辽朝已经封他们这种部落长为刺史了,刺史可是封疆大吏,总揽当地军政大全。

劾里钵的大儿子叫乌雅束,在叔叔盈个死后继承了部落首领,这就是金朝建国前十帝。

金陵中说是17帝,这十个是比较虚的。通常说他们为“前十帝”。

这前十帝陵墓是什么样子?

一句话就是“穴地为陵”,在山岭上的穴地,“穴地”就是凿坑埋葬。

为什么称为“凿坑”,而不叫“挖坑”,因为是必须在岩石上凿坑埋葬。从肃慎开始就有这种葬俗,到了金朝又延续了下来。

九龙上有一条最主要的龙脉,就在这个龙脉上,有两个在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了,掘开后我细一量,最宽是七米半。底下都被盗过,里面有葬具,并有大量鹅卵石。这种风俗在东北少数民族中很常见。大量的鹅卵石,运到山上去很不容易。但也不比后来的大臣豪华。这是两个挖开的石穴,另外还有八个,当时也有痕迹,因为属于普查性质没有挖开。

金皇陵埋葬的几个真皇帝

那么除了这十个帝陵之外,真正的当了皇帝埋到这里的还有五个。

下面就说说金陵的形成和埋葬的“真皇帝”。

金朝的第四代皇帝海陵王完颜亮将首都从上京,就是今天哈尔滨的阿城迁都燕京后,认为“燕”乃六国之名,不当为京师之号,于是把“燕京”改名为中都。当时,会宁一带的王公大臣、猛安谋克都随迁至中都。但有一些王公大臣以会宁乃祖宗灵寝所在,不宜远离为借口,而不愿迁到燕京来。为了保证迁都的成果,永久地统治中原,并继续向南发展,统一全国,海陵王又决定迁陵。

在上京会宁府,女真族建国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套完整的陵寝制度,只在护国林东安葬祖宗。海陵迁都燕京后,命司天台找了—年风水宝地,才找到云峰山大红谷龙衔寺这块阴宅宝地。

他先迁葬的是太祖、太宗和自己的父亲完颜宗干。完颜亮确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他毁掉主龙脉上的龙衔寺寺院,在寺基之上建陵,安葬了太祖、太宗、父亲。有一则史料记载还迁葬了叔父,据考证,这个叔父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兀术。这个话题以后再说。

查《金史》有关记载,海陵王修陵和建行宫是同时进行的。修陵时,海陵王常常亲来视察监督,鞭笞过怠工而使工程进展缓慢的官员,也奖赏过有功的夫役。有一次,为了加快建陵的进度,完颜亮竟在工地上住了半个月。仅用半年多时间金陵的初步建设就完工了。

1155年,在完颜亮亲自监督下,三月份开始修陵,至七月份就修完了,进展可算神速。五月乙卯,“命判大宗正事京等如上京,奉迁太祖、太宗梓宫。”六月,“乙未,命右丞相仆散师恭、大宗正事胡鲁拔如上京,奉迁山陵及迎永寿宫皇太后。”海陵王正隆元年“己酉,命太保昂如上京,奉迁始祖以下梓宫。十月乙酉,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

用了半年多时间,前后三次迁陵,基本上奠定了金陵的基础。

这三次迁陵连同修陵在内,时间都不长,这是海陵王主要为了政治需要而采取的措施。这时候,金陵的规模不会太大。我个人认为都不会开挖修建地宫,也没那个时间。

此时,大房山共迎来了14个皇帝,建了14座皇陵:

睿陵:位于九龙山大红谷龙衔寺,葬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恭陵:位于坟山,葬金太宗完颜吴乞买。

德宗陵:位于睿陵之侧,德宗是海陵王为其父完颜宗干追谥的庙号,迁到这里以帝王之礼安葬,并陪葬金太祖。金世宗上台后,在金大定末年,完颜宗干被削去帝号,其陵的名称也没有流传下来。也就是说,完颜宗干不是真皇帝,应该是被迁出皇陵区,也埋到诸王兆域了。

思陵:埋葬的就是金熙宗。此陵名系金世宗时期所定。迁葬金熙宗的时候,海陵把金熙宗的帝号削去,降为东昏王,以王礼,将其葬于山阴蓼香甸。金世宗上台后,恢复了金熙宗的称号,将坟墓从蓼香甸迁出,改葬于皇陵区,陵号定为“思陵”。

另有太祖以前始祖以下的十帝陵,他们原本不过是部落首领,此时都被尊以帝号,设置陵位,十个陵分别为:光、昭、建、辉、安、定、永、泰、献、乔十陵。就是主龙脉上边的十个穴位,十个陵。

1161年,海陵王在南下时兵败被杀,起初也葬在陵区诸王兆域内,后来,金世宗把其降为庶人,其陵墓被迁出,改葬在山陵西南40里处。

金世宗政变上台,追封自己的父亲完颜宗辅为"睿宗",陪葬太祖陵,其陵曰"景陵"。陵碑在1982年文物普查中发现,1986年的调查中发掘出来。这个也不是真皇帝。

金世宗逝后,葬于太祖陵侧,曰"兴陵"。

完颜允恭本是金世宗的太子,先于其父而逝,完颜允恭的儿子完颜璟当上了皇帝,是为金章宗,金章宗追封父亲完颜允恭为显宗,陵号“裕”。不是真皇帝。

金章宗死后下葬的陵曰道陵。

金章宗末年,金陵的地上建筑和地下宫殿均已建成,有名号庙号的帝陵共有17个。

其中埋葬的真正当了皇帝的五个人是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金世宗、金章宗。

还有一个卫绍王,也真正当过皇帝,可是,他死后被贬降为“王”,肯定没有埋在皇陵区内。按照规矩,应该是埋葬在诸王兆域。

完颜雍夺取了帝位,并没有改变完颜亮关于都城的设置和陵区的设置,只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了调整。一是专门为陵区设县,《金史》:大定二十九年,置万宁县以奉山陵,明昌二年,更奉先县。二是封山神,规定陵区范围和祭祀制度。《礼志》:大定二十一年,敕封山陵地大房山神为保陵公,册曰:"古之建邦设都,必有名山大川以为形胜。我国家既定鼎于燕,西顾郊圻,巍然大房,秀拔浑厚。云雨之所出,万民之所瞻,祖宗陵寝于是焉依。仰惟岳镇,古有秩序,皆载祀典。矧兹大房,礼可阙与欤?其爵号服章,俾列于侯伯之上,庶足以称。今遣官备物,册命神为保陵公,申敕有司,岁时奉祀。其封域之内,禁无得樵采戈猎,著为令。"

至此,金陵的规模大致形成。后来,在金章宗、卫绍王时代陵区的范围有所变化。但是,埋葬金太祖、金太宗、金世宗以及金世宗追封父亲完颜宗辅的景陵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自从1981年我写的《金陵初探》、《金帝陵述略》确定的范围、陵号、陵址也没有发生变化。一直到2002年,将金太祖的睿陵地宫打开,人们得以一窥陵内的面目。(王德恒)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皇陵  皇陵词条  埋葬  埋葬词条  皇帝  皇帝词条  哪些  哪些词条  
宋朝

 辽史:公元1211年 屈出律篡夺...

屈出律(?~1218)是乃蛮太阳汗的儿子。1204年,蒙古成吉思汗灭了乃蛮部,乃蛮部长太阳汗战死。其子屈出律穿过别失八里,进入古叉地区,于1208年逃到西辽。西...(展开)

宋朝

 苏轼苏辙名字中究竟有何玄机?

名字,是对一个人的代称。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能够陪伴和影响他的一生。现今的父母在孩子刚出生时,不管是自己挖心掏肺,冥思苦想,还是不惜重金,请风水先生代劳,总想为孩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