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赫哲族烧包袱

  大年三十烧包袱,

  祭祀亡灵不忘祖。

  早先,在腊月三十,即大年除夕晚上,赫哲人家家户户要给死去的先人“烧包袱”。先烧一些打发过路的鬼神,然后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据说年三十是白城被攻破的日子,赫哲人在这个日子祭祖,是表示对祖先的缅怀和对白城死难者的纪念。所谓的“包袱”是用金箔叠成元宝形的镍子,与打印有铜钱痕迹的黄表纸,共同放进糊成口袋形的“搭子”中,用茅草或劈柴烧之,在上面洒些饭汤,以表示给死者既送钱又送饭。

  除夕晚上,烧包袱以后,还要供奉祖宗三代。在西墙炕上放一张桌子,上面供上馒头,用面做的丸子、果品、酒肉等。供物要摆放五天后才能撤下来。在桌上,还点几裸篙子杆做的香。    另外,赫哲人还供灶神,也就是火神。除夕晚上全家要向火神磕头。老年人在磕头时说一些请火神保佑年景丰收,保佑小孩太平等话。

  除夕之夜,一般不睡觉。老爷子(指男人)陪着老年人喝酒、唠家常,妇女忙着煮过年吃的小米饭、鱼肉、兽肉等,小孩跟着老人学剪纸,糊纸灯笼……初一的早晨,姑娘、媳妇和孩子们换上了新做的绣了云边的抱皮衣裤、鹿皮衣褂,先给家里的老人磕头、拜年,然后纷纷到亲戚朋友和邻居家串门拜年。村里的伊玛堪歌手家里更是挤得满登登的,许多老年人来敬酒,请他讲动人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演唱民间说唱。一些姑娘、小媳妇喜欢聚到一堆,玩“摸瞎糊”,那“嘎拉哈”;男孩子们则聚在一起。

  玩叉草球,射草靶,滑冰,滑雪……家家户户、村村屯屯,到处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过年吃好的,早些时候,除鱼、兽肉外,就是吃小米干饭,因为平时很少能吃到,偶尔只喝点小米稀粥。早年还吃“索村”,这是一种扁圆面饼,拌上鱼毛吃,也有的吃稠李子饼。近百年来,大米、白面传入赫哲族后,他们也跟汉族人一样包起饺子,吃上大米饭了。

  受汉族的影响,赫哲人近百年一也过汉族的节日,这从赫哲人唱的《节令歌》中可以看出。歌中这样唱道:

  正月一卜五殊高晓,一个个花脸逗人笑。

  二月二未吃猪头,龙头龙须不能留。

  三月三来跳路神,驱魔消灾求太平。

  清明又是寒食节,扫墓祭祖不停忘。

  谷雨时节祭江神,备好船网待下江。

  端午佩带小扫帚,扫得百病连根除。

  八月十五拜月亮,全家团圆身体康。

  九月九过鹿种节,庆贫丰收祭虎神。

  小雪一下坐雪橇,进山抓貂又逮袍。

  大雪一下凿冰窟,下钩垂钓得冬鱼。

  腊月三十烧包袱,供上祭品不忘祖。

  正月初一喜洋洋,新袄新裤货喜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赫哲族烧包袱  赫哲族  赫哲族词条  包袱  包袱词条  赫哲族烧包袱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