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填仓节

填仓节简介

  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祝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天仓节”、“添仓节”,是祭祀仓神的日子。届时,民间各家各产都要置备牛羊猪肉、烹治酒宴。遇有客人拜访,必竭诚挽留,与客人分享。客人尽兴恣飨再去。各地有不同节日食俗,如天津地区“填仓填仓,干饭鱼汤”的俗谚,这日习惯上吃米饭熬鱼。填仓节的祭祀风俗,民间较为普遍的做法是用白灰粉在院内、屋内地上画出仓囤及梯子图案,里面摆放一些五谷杂粮、铜钱,然后燃鞭放炮,祈祷仓神保佑一年财粮丰饶,生活富裕美满。此日,致祭仓神最为殷诚的是粮商米贩,香烛祀神,鞭炮最盛。

  西京风俗重填仓,早发厨烟万户忙。

  不教千钟饱旧鼠,须将五谷换新肠。

  空囊积字何堪煮,瘦腹堆愁未可量。

  恰馆平原为食客,随人哺啜亦无妨。

  天穿日甫过三五天,人们又迎来了填仓节。这里所引的诗便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的一首《填仓诗》。从诗句可知,是日家家户户早生炊烟,熟饪食物,阖家饱食一顿。

  填仓节又称“老添仓节”,即填满仓廪之意也。有的地方是正月二十日,有的则是在正月二十五日。更有俗祭正月二十为小填仓节,正月二十五为大填仓节。

  填仓节的的来历,北方老百姓是这样传说的,据说很久以前,天下连续大旱,三年无雨,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可是,皇帝不顾百姓死活,照常征粮派赋,百姓叫苦不迭。当时,一个看管皇家粮仓的官员不忍老百姓遭受残害,私自打开官仓,救济灾民。到了正月二十五日官仓里的粮食发放完了,他深知自己闯下大祸,难逃干系,便一把大火烧光了官仓,自己也在火海中自尽。后来,百姓们为了纪念这位仓官,每逢正月二十五便用炭灰或草木灰在地上画囤填仓,撒些谷米,意在替那位无名仓官偿还粮食,于是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填仓节。

  民间过填仓节,更远古的来历认为是纪念仓神,仓神何许人也?《晋书·天文志》云:“天仓六星,在娄南,谷所藏也。”后来,仓神被人格化,与历史人物相附会。清韶公《燕京旧俗志·岁篇·添仓》云:“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韩五爷,……其神像是一青年英俊者,王盔龙袍,颇具华贵之象。”原来仓神是西汉开国大将韩信,画像英俊神武,雍容华贵,正反映了中国这个农业国度对粮食的重视,以及粮食储藏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崇高地位。这一天,与粮食有关的从业者和农人都要祭祀仓神,以求仓神庇佑仓廪平安。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填仓条载,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来必苫留,使之醉饱而去。俗称填仓。

  取预祝填满谷仓的吉兆。填仓节,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出连环套或三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粮囤。讲究的人家还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小填仓日的灰窖,象征夏粮和丰收,要在圆圈中放置少许夏粮;大填仓日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放些秋粮。接着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食。

  填仓节,民间的许多活动都与饮食习惯紧密相连。山西雁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取其形如粮囤。用荞面作丸,置莜面中空处,是谓填仓。晋中一带的人们,是日将粮仓内灯熏的墙土取少许,谓之填食。晋南地原则是用稀面摊成极薄的面饼,中裹菜肴,卷而食之。如果娶了新媳妇,新媳妇则要亲手将煎饼放置粮仓。

  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柴炭以镇宅。旧俗,农户此日不卖粮,而粮行却最喜这一天收购粮食。所以,粮店老板此日还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的农人热情招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穷苦农民,顾不了禁忌,也在这一天售粮了,反正还能赚一顿好饭食,何乐而不为?

  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日,在此日的前一日早晨,就要用灶内的柴灰在院内撒一圈,称为作囤,取作粮囤兆丰年的意思,还要捞一盂米饭,用粱秸制成各样的农具插在饭上,送到仓房,称为“填仓”,这是小“填仓”。到了二十五日,再往盂内添新饭,称为“填老仓”,到二十六才撤。在一些地区的粮商米贩还要拜祭仓神,稿劳伴友的,百姓们也烹制饮食大吃一顿,同时妇女们为避免刺伤仓神都停工一日,这倒是很难理解的。在滦县,凡是有女儿新嫁的,都要在前一日由母亲家送去米团,意思是婿家的粮仓被老鼠消耗了很多,用送去的米团可使之填满。

填仓节的来历

  填仓节起源很早,是古时希望五谷丰登、粮米满仓意愿的表达。这天也叫填仓日(添仓日),又说二十日是小填仓,二十五是老填仓。这是仓神的生日,古时的仓官、粮商们要祭拜仓神,燃放鞭炮。以为这样就会大囤满小囤流。有说汉初齐王韩信死后被封为仓神,人称之韩王爷。北京、山西水文县等地的志书上都有所记载。

  这天农村有打囤、崩囤的习俗。一般是早晨起来在当院画一个圆圈,在圈里燃放鞭炮,放得越多越好。一些地方还有这天吃天仓饼的风俗。老北京俗传正月二十三为“小填仓”,二十五为“大填仓”。清代,京师各大粮商米贩都在这一天祭祀仓神。一般人家祭不起,但也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活储备。

  其实,真正的“填仓”活动是在农村。在我们北方农村,农民们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平时,老百姓的生活很苦,在填仓这一天能吃上一顿小米干饭杂面汤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所谓的填仓活动就是在正月二十五的黎明,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或者打谷场_七,用筛过的炊灰撤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着粮囤,在里边放些五谷杂粮,寄托着人们对丰收的企盼。

  关于填仓节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封建帝王不顾百姓死活,仍然横征暴敛。有个看守粮仓的官吏目睹这一切,于心不忍,便将粮仓打开,救济了百姓。他知道这触犯了王法,皇帝不会饶了他。于是让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放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被大火烧死。这件事正发生在正月二十五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好心的官吏,重补被烧坏的“天仓”,便决定这一天为填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节,是雨水期间的一个节日。民间传说正月二十五是仓神的生日,农家、粮户以及与粮仓有关的行业均要设供致祭,并有填仓、打囤之俗,盛行于华北,西北地区。根据地区不同,有以饱食来表示填满仓的—正月二十五日这天,人们去买牛、羊、猪肉,放开肚子吃一天,要是客人来了,就拼命挽留。让客人把肉都吃完;用灶灰、谷糠等围仓。即在地上画一圈表示粮仓,并在其中放些粮食。以示仓满的;还有的地区要祭祀仓神,以祈一年粮丰仓满;有的地区这一天要往囤里添粮,往缸里添水,门口要放些煤炭以镇宅。

  正月二十五为填仓日,是传统的填仓节,流行于全国各地。这天也叫“添仓日”、“天仓日”。

  “天仓”本是天上星辰的名号。古人认为杳渺夜空中存在无数的神灵,有一颗星就有一个神,天仓星因其名与人间的粮仓类似,被人们视为最早的仓神,主管人间的粮食仓囤。后来出现了由历史人物充当的仓神,如汉代大名鼎鼎的大将韩信,被人称作“韩王爷”,塑成英俊的青年,戴盔穿袍。传说正月二十五为仓神生日,山西介休的人们在这天会做出像仓神的面人树立在囤前供人祭拜。山东海阳等地的仓神是“满囤姑姑”,人们在粮囤前供奉包子和面鱼,叫“保险连年有鱼”。不过因老百姓家家有粮囤,所以也不论谁是仓神老爷,只管祭来。不单老百姓,那些粮商米贩也会在这天祭仓神,求他保佑。

填仓节习俗

  在填仓节晚间祭祀仓神时,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燃灯、设祭,祈求好年成。当天,屋内、门外、槽头、鸡窝、石稚、水缸等处都要点灯:如果家族中有新婚夫妇。那泛、要在他们屋里的箱柜、几案、床上、床下都要点上灯,祝愿他们能早生贵子。

  山西吕梁地区的填仓节俗最为典型,当天要给每个家庭成员用面捏一盏本命灯,然后捏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银钱、元宝、驮炭毛驴和酒盅、酒壶等,晚间祭祀时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站牲畜圈里,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放在屋中。放置面灯时,口中还要高呼相应的吉利话,如:

  “韩王爷,填仓来,粮食元宝填到咱家来”,“黑小子,赶车来,元宝粮食赶到俺家来”等,这些都是体现民间百姓祈盼过上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朴素情感。

  填仓节除了祭祀仓神外,还有一项有趣的活动———填仓。填仓或添仓,顾名思义,是往粮仓中添加粮食。这天的清晨,人们用草木灰在谷场和院子里撒成圆圈,画上花边,写上“丰”、“福”字样,象征“粮仓”或“粮囤”,甚至还撒出梯子形状,表示沿梯子上粮仓;圆圈中间放一撮粮食,叫作“填仓”。也有人在屋内撒成方形,中放硬币,叫作“钱柜”。填仓的形式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山东武城囤中不放五谷,叫“打空囤”;青岛莱西则在真粮囤上放上插着一根香头的馒头,叫“大囤满,小囤流”。无论形式如何,都表达了老百姓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

  山东一些地区把这天人们进食也称填仓或“填嗓”。这一天一般人家都改善生活,大多吃水饺。德州等地吃糕,寓意“步步高”;恩县把吃黄米饽饽叫“不打滑”,吃干饭叫“谷穗坚实”,吃枣糕叫“扬风糕”,喝面条叫“钱绳子”;武城则用白面烙合子吃,意“铺囤底”;即墨这天磨豆子、碾瓜干做成“起馏”(即窝窝头),顶上插一根香供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填仓节  填仓节词条  
茶文化立夏

 立夏谚语

和立夏有关的民间谚语,多于立夏气象与农业为主要内容。  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  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黄姜和芝麻。  麦浇开花灌浆水,防治锈病和麦蚜。...(展开)

茶文化二十四节气

 24节气和中气

 农历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划分为四季、24节气和年节。24节气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