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再过十年,你看

面对考研,那句“人生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他年轻的时候”总让我体会到一个对年轻人的阴谋。可是走过那些荒废的岁月,那些心慌,并没有让我刻骨铭心。

高考失利后,我这样告诫自己,你可以打败一个激情者,但绝不会是一个持久者。学习是一种品质,即便胜利,甚或一路凯歌之后,不再前进,便仍是失败。而一个不断进取之人,他的结点又在何处呢?对于预期,只有前进的步伐,所以没有人敢用老眼光去预判他的人生。

每个人都想打破社会的桎酷,渴望没有拘束的自由。而当一个人把目标看作标杆,无形中就注定他坚持的品质不能长久。你看那些考试、考核,他给了勤勉之人以规划,给了社会以规矩,也给了功利者以可乘之机。

倘若自由之心是种完美的人生状态,那他定然是不断进取的,对知识、能力的渴望,使它能够跨越外界的束缚,满足更高级的需求,那是一个人对自我发展的需求。无论有没有高考,国考,无论时间是否仓促,无论结果是否达成,一颗笃定坚决的信心,不需要衡量的卡尺。

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反映出一种生存状态,一种自我体验的感觉。盲从,游离,随遇而安。一切之一切,功利性便隠于其间。当你有一颗功利之心,你会有许多种行为表现与结果,但有一点不变——成功与否,都不能带来自由。当你检点自己,除去社会秩序,你两手空空,你不能把心搁在秩序的框架上,身外之物是老人最能体察到的毒品。把心带在身上奔跑,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失去一小时,失去一上午,甚至失去十年,失去身边的人;亦或是得到这些。环境的改变有时对一个人的影响微乎其微。成败的幸福感倘若是注定,那我宁可相信这就是注定,性格的注定,信念的注定。何况有人曾说过,要像相信长生不老一样的活下去,这样才能把梦想刻骨铭心的记牢,像西西弗斯那样推动命运不断向前。而奴性的心,每一秒都是末日的审判。

何为功利之心,何为进取之心?再过十年,你看。

左岸记: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英雄所见略同”,下面是wugr对持久力的另一个层面思考,跟随你的“信念”,找到你的“兴趣”,让今天所有的努力都成为你将来持续快乐成长的基石。

原文:【思想碎片】让“兴趣”成为“动机”

我想,这里所说的“兴趣”,并不是简历上那种“读书、上网、听音乐……”的罗列,而是那种能够让你愿意为之不断奋斗并能从中体会到快乐的东西。这种能让人近乎疯狂的“兴趣”是很多成功人士的特征——尽管他们的成功也有其他因素,但是对于以“兴趣”为做事“动机”的人们而言,别人眼中的成功并不重要,他们在追求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快乐已经足以让自己感受到成功。

但是,站在我曾经的立场上,这样的“兴趣”同样也是“弱点”的代名词——一旦这种“兴趣”被人利用,你可能就将为此付出代价。所以,即便我接受现实,认可让“兴趣”成为“动机”,仍然会提醒自己,谨防“弱点”的失控。

不久前,我的同学苦恼地告诉我,她经营的公司遇到了问题:为了获得一项业务,公司里一位资深的项目经理,坚持要公司授权给对方回扣,而按照她的判断,根本不需要花这种冤枉钱,但是项目经理的立场非常强硬,所以她很苦恼。

虽然我和她对商业规则和潜规则都不熟悉,但是我们一起分析这位项目经理的“动机”:从利益的角度,他如此坚持这样的立场,说明给对方回扣对他有利,那么一个很可能的原因就是:他和对方瓜分回扣。然后,我的同学说公司才开展业务,所以员工待遇都不高,那么,上述的猜想就更可能成立了。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说“爱钱”是这位项目经理的“兴趣”,那么,就是因为将其作为行事的“动机”,才让他露出了马脚。如此看来,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兴趣”作为“弱点”的表现。

但是我仍然有理由推荐让“兴趣”成为“动机”。你可曾注意到:获得成功并享受成功的人们,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兴趣”——不论这份兴趣是否被别人认可。

1.我的同学A,是一位电子工程师,成绩优秀,研究生毕业,但是没什么爱好,选择目前的职业一方面是因为专业,另一方面是因为可以“挣钱”。虽然他的薪水不低,而且最近升职了,但“累”是他的口头禅,最近的“降薪”(公司业绩下滑)更是让他愤怒,你丝毫看不到他从工作中能获得乐趣。

2.我的同学B,是一位软件工程师,上学时就是个游戏狂人,而且展现出游戏竞技的天赋,作为补考大户的他,本专业发展基本没机会,但是从游戏爱好者向开发者转变轻而易举,他热衷于玩游戏,也热衷于通宵编程开发游戏,几年下来,薪水回报了努力,而且正在把游戏开发作为自己的事业。

A和B的发展还在继续,但是我们可以隐约看到:A迷失了,而B在前进,如果继续这样下去,A就成为“薪水”的奴隶,B会大有所成(没准还会靠游戏发财)——即便是通过众多成功人士的例子,我们也可以轻易预见到这一点。

其实不能怪A,从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就可以发现与社会的脱节: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围绕各科学习成绩的考核与比较就是主旋律,偏科都不是好现象,更何况“上网打游戏”这样不入流的兴趣诉求。结果是,很多学生踏入社会才问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原来,几十年的学习仅仅是满足教育体系对分数的要求。原来忤逆教育体系的那些“坏学生”们,早已经将“兴趣”作为“动机”,踏上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所以,尽管我仍然相信“兴趣”意味着“弱点”,但是将其作为“动机”,从而能为人的发展注入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相对于这种巨大的回报,前面的风险当然是值得冒的。

文/方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再过十年,你看  再过十年,你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