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思考的整理术

沈陆一对外山滋比古《思考的整理术》的应用,讲述思考整理的精妙。

一、笔记注意事项

首先你要明白:只有拥有的知识越少,想做的笔记才会越多。因此,笔记内容多,数量多,只是显示了自己的无知,而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

写读书笔记不是抄书!

可以边读边划重点,但不能边读边做笔记。

上课时,不必刻意做笔记。专心致志的聆听比用笔记录更容易记住讲话的内容。

上课时,笔记只记【重要的数字】和【要点】即可。

摘要必须写清出处。

最好把笔记标题整理成索引或目录。

二、划重点

整理笔记时,看到书上划线部分很多很乱。于是转头问正在旁边玩的老婆:“你读书时重点是怎么划的?”

她说:

上学时有两条,

1、不懂的,新鲜的划上;(未知知识)

2、我觉得写的好的,有道理的,我比较认同的划上(共鸣知识)。

现在多了一条,

3、能教育你的,我会记下,回来告诉你。(应用知识)。

老婆回去玩了。我看着那划满了“重点”的书发起了呆……到底什么才是重点呢?

阅读作品时要一直读下去,然后在【心生敬佩之处】、【感觉异样之处】深入思考,这样你想要东西才会一一浮出水面。只有它们才是作品的重点。另外如果有像【谜团一样难懂的部分】,也要多加关注……(不要先看评论,避免受先入为主的观点局限)

三、应用最少的字归纳想法

修饰语一多,虽然逻辑上严谨了,但表达就会弱化。

例如1,“超级无敌性感红色小玫瑰花”与“花”相比,留给人的想像空间就少了。

例如2,民间故事中很少会使用形容词,因为时间沉淀了冗余。

如果你看到一篇论文题目中含有副词和多余形容词,那么可直接得出作者是猪的结论。

论文题目中应先去副词,再砍多余形容词,当题目以名词为主时,思考的吞整理就完成了。

例如,斯蒂芬·金写小说从来不用副词,写出的东西仍然该吓人吓人,该感人感人。

用最少的字归纳自己的想法。精简到极致时,留下的只有名词。

四、学习写文章应先动笔

先动笔

一旦开始写,思路自然浮现。

因为书写的过程就是把立体的思考传递到线性的语言上去。

例如:大脑中可同时拥有想法A与B,但你书写时肯定是线性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按一定逻辑关系理清这条线,就是你的思路。

一旦开始就别停下

反复修改会失去前进的势头。

完成后大胆修改和舍弃

完成后出声读,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第一稿改的太惨就写第二稿,但二稿应尽可能与一稿不同。

第二稿改的还惨就写第三稿……不要懒得写,因为每次修改都是思想的升华。

直至没有修改余地时再定稿。

附:一些感兴趣的摘录:

你是“滑翔机人” 还是”飞机人”

在学校里,推崇的是顺从,牵着你去哪里,你去哪里就是了。滑翔机安静优雅的滑翔姿态甚至比飞机的更优美动人。

得到老师的绝技,要靠偷学

那些一心想要偷盗师傅不肯教的东西的人,逐渐学会一种能力–自己去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

教育者越是热心,越是善于传授知识,就越会让学习者处于被动地位。

不教导反而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在古代,教育者总是让那些刚刚识字的小孩子去读四书五经等难度最高的古典作品,这里说的读,仅仅是读,因为他们只是出声朗诵而已,根本不会理解文章的含义。先生当然知道文章的意思,但他不会告诉孩子们。故意让他们什么也不懂。但是,既然语言,学生们就不可能不去在意它是什么意思。想知道意思,可先生就是不教,学生无可奈何,只好忍耐和期待。在这个过程中,求知欲便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所以最初不教导反而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

培养“飞行能力”从问问题开始

数学虽然说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但问题都是别人给的,并非自己想出来的,“接受问题,然后再解答”这一过程仍然非常被动。

一口气读,容易豁然开朗。

词语原本是静止不动动,但组成文章后读起来,语意之间就会产生流水一般的涌动。明明是不相干的词语和语言,相互结合后,却可以成就一系列连贯的意义?

物理学上的惯性法则类比。琴声类比。

电影技术利用的就是视觉惯性(视觉残像),一个个静止的胶片画面连续起来放映,结果就会让人感觉它们在运动。

语言也是如此,只有当我们以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才能体会到连绵不断的流动感。 文章中的词语原本是各自独立的,是因为“残像”的作用才成为一个连续体。

头脑是工厂,而不是仓库

首先不要胡乱往工厂里放东西,其次要把工厂里不妨碍工作的东西按顺序摆放整齐。

有效遗忘的方法

A.转换环境和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稍稍换个心情,换一种思路来看待烦恼,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继而把烦恼忘记。如何换呢?最好的方法是换个环境。哪怕只是从桌子上站起来,出去喝杯茶也好。

B.课程安排教我们如何遗忘

勤奋的人喜欢从早到晚想着同一个问题,这样做固然很努力,但未必有什么效率。“乡下苦用功,不如京城睡大觉”。

C.运动

经过舍弃,知识的力量倍增

人们通常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可你想过没有,就算我们学得再多,仍然会有无穷无尽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恐怕穷此一生也无法全部掌握。知识本省不具备创造力,只有把它们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力量。

A.收获递减法则

脑子里的知识量一旦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达到相对饱和状态。在这以后,不管你怎么学习,知识量也不会再增加了。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知识的确是多多益善。但当它们达到饱和状态后,我们就必须进行整理和选择,去芜存菁。只有不断地遗忘和舍弃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才能继续学习新的,更有价值的东西。

B. 学校没有教过学生如何舍弃

遗忘的重要性和难度绝不逊色于学习。

C. 整理后有意思地丢弃

有人读了很多书,知道很多东西,但脑子并不清楚,这完全是因为他在区分”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什么只是一时的兴趣”时偷懒了。

自信和赞美让思考更活跃

A.思考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因为它几乎永远无法一帆风顺地进行。思考经常是过了很久仍没有进展。当我们老在一个地方兜圈子时,就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是不是这样想不对?也许我永远也想不出这个问题了!这个时候就不要再去钻牛角尖了。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暂时停下来换个心情,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停下来的同时要积极暗示自己,想着“我一定能行,只要静下来想一定能顺利解决”。

B.不要轻易否定他人的想法:灵感是极其脆弱的东西,非常容易消失。对别人的想法,我们评论的言语一定要慎之又慎。“听起来似乎有点难以理解,不过还挺有意思的!”

C.多善于和赞美的人交流

写论文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人一头扎进书房里,废寝忘食;另一种人则写写停停,不时出门见见朋友。

《思考的整理术》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图书是《思考的整理术》,书中用只能借助外力才能飞翔的滑翔机和飞机来比拟不思考和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滑翔机人”虽然在学校里能够得心应手地学习。却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一流人才,其根源就在于其被动又沉重的思考方式。书中分享了一些了一些思考、整理和习惯方面的建议。本书另一个名字是《这样思考,人生就不一样》。

去年每天一本书时读过,下面是当时的简评。我给这本书的评分比较低,不是因为书不好,而是对我用处不大,如果你处在10岁或20岁时这本书值得一看。

#每天一本书#,78天,第四本书,阅读书籍《思考的整理术 》。评分3分,这个评分是因为这本书写在80几年,部分内容跟现在脱节。对书中提到的整理技巧基本上都已经应用,比如使用类比法、收集资讯要当机立断、主题阅读、定期整理、舍弃、动笔写,归纳自己的想法、在早晨思考问题、随身带笔记本记下想法。

文件格式:Xmind   制作软件:Xmind

点击下面的图片,查看全书内容:

网盘下载:数据银行  微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思考的整理术  整理  整理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思考的整理术词条  
修养管理土地

 思念老父那几次痛打

算到现在,我的父亲有二十四五年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了。埋他的那堆黄土前的柳树,都已经很粗很粗。不知道他这二十四五年想我没有,想他的儿女和我的母亲没有,倘若想了,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