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高考后俩月内三阶段考生易出心理问题

高考结束了,备战已久的学生在心理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放松,随之而来的是对考试结果的预测和获知,以及由此带来的考生考生家长的种种心态变化和行为表现。据以往郑州市12355心理咨询中心统计情况来看,高考结束后两周是考后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在高考结束到入学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共有三个:第一个是高考结束时,要承受等待录取而产生的心理煎熬;第二个是录取结果公布时,要承受因考试结果与预期较大差距而产生的焦虑和自责;第三个是刚入学时,要面对新环境的适应而产生的不知所措。其中,尤以高考结束时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而考生较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四类:放纵型、抑郁型、焦虑型和迷茫型。    ——Psy525.cn

放纵型案例

陈某,考试结束后就和班上几个同学按照早已约好的计划,先是回学校把高中所有课本及辅导资料卖掉,然后带着这些钱及家长给的玩耍钱,直接到KTV,疯狂地K歌,之后奔赴网吧,一起打游戏,等回到家后便开始睡觉,父母把饭端到某某床前,他都不理会。

心理咨询师认为,这是典型的放纵型考生心理,对于考试发挥较理想的考生在考试刚结束后容易出现这样的行为。他们认为高考结束自己便得到释放,终于迎来了久违的“自由”,如脱缰野马,可以天马行空,弥补长久以来的辛苦劳累。作为家长,误以为孩子们几年甚至十几年奋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休息休息放松一下也是应该的,于是就没有引起重视。

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过激的补偿心理”。刚走出考场的考生们,身心负荷并没有完全放下,还没有走出应激状态,就过度放纵自己,与之前形成巨大心理反差,很容易引发多种问题。

心理咨询师提醒:正常的考后放松,无可厚非,但是放松不等于放纵,放松能使身心得到充分的调节,放纵则会使身心俱创。为此,建议考生要注意把握玩乐的限度,考生家长做好督促,帮助考生选取有意义的娱乐方式,真正使身心得到放松。

抑郁型案例

周女士打来电话说:女儿原来一直对自己很有信心,考完之后感觉这次考的不理想,光语文这一科,30分钟匆匆忙忙赶一篇作文,更别说今年数学特别难,几道大题都没有做完,觉得今年是无望了。家长把标准答案拿给她,她不愿意估分,说反正就这样了,估分也没有用。天天在家闭门不出,白天睡觉,晚上闷在屋子里上网,一言不发,原来关系挺好的同学叫她出去玩她都不去,和她说话她也不理,有时候说的多了她还发脾气,饭量也下降了不少,原本就内向的她这一下更内向了。家长很担心孩子目前的状态。

心理咨询师认为这在没考好的学生和完美型、成绩好的考生身上较多发,刚好与放纵型考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考场上自我感觉不好,担心考得不理想,他们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强烈的思维强迫行为,反复思考自己为什么考不好,担心落榜了怎么办,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轻生念头,甚至出现轻生行为。

咨询师提醒广大家长虽然考试结束,但还需要及时关注考生的情绪、心理变化,引导孩子客观地评价、接纳自己,陪伴孩子平安度过这段等待期。一旦发现孩子情绪低落、烦躁等异常情况时,家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进行调节,严重的话要向专业心理老师寻求帮助。

焦虑型案例

巩义一考生在线咨询:好不容易等到高考结束,自己已经分不清考得是好是坏。有时候觉得考很好,有时候又很紧张,觉得很不好。现在脾气很暴躁,家人不理我还好,一跟我讲话我就会很不耐烦,甚至发脾气,担心他们问我考试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受考试影响。很想找点事情做,可是又只能在家里看电视剧,而且会没完没了地看,一旦开始就觉得一定要看完,可是并不是很感兴趣。

小张同学说:自己最近在家情绪很不稳定,什么人不都想见,电视也没心思看,看着电视都不知道电视上演的啥。尤其不敢听到爸爸妈妈说话,他们整天在家讨论关于我上学的事情,先是问我考试考的怎么样,然后就是报考学校的事情,他们还商量能不能托人先打听打听考试成绩……每次只要他们一张嘴说话,我就很紧张,怕听到他们讨论关于报考之类的问题,担心看到他们担心、焦虑的眼神和表情,我怕自己考不好让他们失望。

心理咨询师认为,高考结束到分数出来之前,很多考生会陷入焦虑的等待之中,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考生很容易患得患失,有三类考生容易陷入心理危机。第一类是从考场出来就认为自己考的不好的考生,第二类是考完就对网上流传的各种答案,结果自信心受到打击的考试,第三类是认为自己没有达到父母和老师期望的考生。高考前的所有付出和努力就定格在了两天的高考,如果没有所得和回报,那种打击是难以接受的。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同学之间的比较都会给考生造成心理压力,结果是情绪浮躁、失落抑郁、甚至自杀。

等待考分时最容易产生焦虑,知道分数后,即使分数并没那么理想,焦虑感却好了很多,这是因为焦虑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情绪反应,一旦情况得到确定,也就有了结果,因此也就不再焦虑。

对于不同的考生焦虑也不一样,有的考生自我感觉考得很好,有的则自觉考得很糟,这两种考生的焦虑会都少一些;当自我感觉考得不太好又不太差、不是很确定、没有太大把握时,考生就会感觉焦虑。心理咨询师建议,家长和考生都要顺其自然,不要太在意结果,因为任何一个结果只是阶段性的,并不意味着结束,不断地焦虑只是不断地跟自己过不去、只能徒增烦恼,此时一定要调整心态,认识到只要尽了力就问心无愧。

迷茫型案例

郑州考生李响(化名)电话咨询时称:刚考完后,还能美美地睡一觉,现在特别茫然,高考前所设想的各种放松的行动都没有兴趣去做,看一天电视也不知道演的是什么。心里空落落的,每天都特别无聊,做什么都心不在焉,往日的生活井然有序,现在杂乱无章,没有方向,觉得很累。

心理专家认为,高考结束后,90%的考生都会体验到“心累”。经过长期备考,整个身心机能都习惯了高度紧张的“备战”状态;考试一结束,长期积蓄的压力突然释放,巨大的心理落差很容易让人体感到不适应。

考生在考试前的复习都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即使很累,为了备考也咬牙坚持,长期下来已塑造出一种学习行为。考后学习目标消失了,但是,行为塑造的消退仍需要时间,所以一时间不看书容易觉得缺点什么,缺乏方向感。此时,及时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高考后出现短暂的以上几种心理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直处在这种状态中走不出来,就需要寻求专业心理老师的帮助了。

家长方面,此刻家长的支持远远可以抵消成绩的结果。家长需要观察考生的情绪变化,在进行适当放松之后,及时引导考生将注意力转移至对估分及对高考志愿的填报上,特别是自认为发挥不好的考生,更应该端正态度,珍惜填报自愿机会,对自己负责;不要考前对孩子关怀备至,考后有意无意冷落孩子,这会让孩子觉得家长有功利心,甚至出现心理乃至精神问题。

学校方面,对各个学生最为了解的还是学校老师,尤其是高三任课老师及班主任,学校可以邀请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班主任可以进行家访,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辅导。

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对于高考考生心理调适非常重要,相关媒体不应过度渲染,甚至危言耸听,应该理性看待这一话题,多为考生考生家长提供一些疏导及心理调适的建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词条  考生  考生词条  阶段  阶段词条  高考  高考词条  
综合

 为情驱使的一生

 为情驱使的一生——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人公之自恋人格的精神分析      陌生女人是茨威格笔下典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