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家乡见闻

  一、水乡印象

  

  列车在广袤的华北平原的上奔驰。窗外,城市的高楼街灯,农村的新居炊烟从眼前不断的飞逝而过,二十一世纪了,华北人民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也不知道家乡的父老现在生活怎样?是否也过上小康日子了……

  

  就要回家了,思绪缭绕,仿佛现在就跨过了黄河,越过了长江,又回到了阔别一年的江南故里,见到了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十年前,当自己执着的穿上了军装走了军旅生涯这条道路之后,就很少回家。有时候即使回家也就是匆匆忙忙,走了又回,回了又走,家乡也仿佛成了生命中的一个驿站。记忆中还只存留着十年前的样子:宁静的湘江绕着古老的小镇,千百年来永不停息的流淌着,见证着,这个小镇沧海桑田般的变化。虽然,这儿离长沙城水路只有四十公里,可找不到半点城市的影子,一切以她那古老旋律迎接着千百万年的日出日落。这个小镇的人民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泥泞的乡间小路送走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也迎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似乎也没有什么改变。“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我记忆中生我养我那座小村的真实写照。说来也有趣,十年前,我想当兵,全家就只有父亲支持,所有亲戚朋友同意的不多。更甚者,外公在我当兵三年后还说“养儿不当兵”之类的话语。这么多年来,随着我当兵的时间越来越长,外公的这类话也越来越少。今年会是怎么样呢?心里还是没有底,但应该不会说当兵不好之类的话了吧。

  

  二、走近小村

  

  到了,家乡的气息越来越浓,记忆中的泥泞的小路没有了,小桥也没有了,宽阔的水泥路向家的方向延伸着。去年回家的时候小路小桥一切都还是那样,可才一年的时间就变了,变得连我都有点不认识这曾经生活了十几年的小村。虽然是早春时节,可田野里早就弥上一层青青的小草,绒绒的绿叶中间还夹着一些鹅黄的影子,春风吹来,一波一波的向前荡去。田野里有几处已经翻了过来,还有几个农民背着犁耙站在地里,只是没有了牛鸣,取而代之的是机器的轰鸣。是呀!新景、新年、新的生活气息,应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远远的传来了鹅的长鸣,走近,原来是两只大白鹅在从前的那条小溪中,悠闲的游着,望着我这素不相识的人而大声的鸣叫,仿佛要告诉我什么。小溪流清澈见底,欢快的流着,不时能看见一群鱼儿在水草边缓缓的游弋。溪边,几株杨柳吐出嫩嫩的新芽,低低的垂着,那黄绿颜色,轻盈的姿态,特别迷人,春风吹来,无数的枝条,随之摇曳,仿佛是在向你招手,在欢迎你的到来。虽然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之句来咏柳,但此刻的柳树似乎不是能用这两句能描绘尽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信,你看,一群孩子们正在溪边田间嬉戏着,许许多多的风筝从他们的手中飞起,载着他们那绿色的梦想,飞向天空。远处,一座座小楼依山傍水的建着,不知是楼因山而美丽,还是山因楼而变得精灵。山水楼台,虫鱼鸟兽,这些和谐的倩影,配上溪流哗哗的声音,自己仿佛不在人间,而是在画中,人在画中游的滋味特别令人神住和留恋。想要高歌一曲,又想不出词来,也许此刻“纵有豆蔻词工,亦难赋深情”吧。大自然创造了美,人亦创造了美,大自然与人类都有无穷的神力。

  

  三、田间随聊

  

  “昆伢子回来啦?”一声熟悉的乡音打破了我的沉思,是呀,什么都在变化,可乡音却是难改的。我回过神来,原来是二叔在招呼我。看着他今年与去年没有多少变化,只是手中的家伙什换了,没见了他家的那头水牛。“二叔呀,耕地呢?大水牛哪去啦?”我问到。“买了,换铁牛了,这不?好使着呢!”他指了指身旁的机器说“对了,我正有点事想咨询一下你呢?”他走过来拉我坐下,“我想让儿子当兵去,不知怎么办才好”。听到他讲这话,我确实有些惊讶了。那年我当兵,他是坚决的反对者,说当兵没用,还不如在家干点买卖。怎么这几年就改变想法呢?他就一个儿子,也舍得往部队送吗?“二叔,你舍得呀?当兵可要准备打仗的哦。不怕把您的宝贝儿子丢啦?”我问道。“不怕,我想过了,儿子当兵,父母也光荣。部队总是要人去的,都不送儿当兵,谁来保护我们今天这么好的生活呢?”说话间他竟有些飘飘然了,“这两年,我和儿子都当民兵了,扛起枪来我们都能打仗,你信不?”“我信,民兵本来就是我们国防体制的一部分,现在讲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就是要想办法如何发挥这一制胜法宝的作用,让像二叔这样的民兵参加战斗呢?”“确实是,我们民兵每年都训练,也总得比划比划吧。”说着他又叹了口气,“唉!民兵终究是民兵,我想让儿子当兵,就是想让他去部队接受正规的训练,锻炼他的意志与品格,这样即使是复员回家也好找工作”。“现在复员的军人工作好找吗?”我问道,“好找呀,政府有政策。另外,退一步讲,在部队锻炼了,回家干什么不行呀,我们村复员的战士做买卖的做买卖,上班的上班,不都过得很好吗?当过兵的人干什么不行,我看啥都能干。对了,你爸不是70年代当兵的吗?可能政府还要给些补助。”“是吗?那太好了,我得回家看看,过几天我再去拜访您。”我起身和二叔告辞。

  

  人的观念是随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当年,我的父辈们不愿去当兵,现在经济发展了,父辈们却认同了当兵奉献的观念,反而想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兵了。可喜的变化呀,有了人民的支持,我们的国防建设就有了不竭的力量。乡村公路直接延伸到每一户家中,朴实的乡亲们再也不用走那条泥泞的小道了,想着想着心里也替乡亲高兴。我顺着那条路,径直向家中走去。

  

  四、走访亲友

  

  回到自家的小楼,坐在干净明亮的客厅中,感受着这几年来家乡的变化,心中充满了喜悦。母亲照例张罗着做饭,父亲则一年重复一年的问着部队的情况部队的变化,照例给我讲他当兵时的故事。也许,只有当过兵的人,才会永远有这样的一丝情结吧。当年正是父亲的坚持,我才当上兵。想到这里,自己也暗自庆幸。

  

  家里待了几天,想想去外公家看看吧,于是起程外公家。刚到外公家,小表弟正好在,于是拉着我说“哥,我想去当兵。”这就奇怪了,怎么今年想当兵的人就这么多呢?二叔的孩子想当兵,表弟也想当兵。再说,小表弟大学毕业后,工作很不错,也是白领一级的人物了,工作轻松工资高,怎么会想去当兵呢?难道当兵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现在全世界都不在讲搛钱吗?在部队时老听说,现在想当兵的人越来越少了。那是因为部队的工作辛苦,收入又不高的缘故。“你的工作不是挺好的吗?比我的工资高多了,还想当兵干什么?”我有些诧异的问他。“工作是不错,但我想做一回真正的军人,在公司我也参加了民兵训练。”“你们公司也有民兵连?”我更惊讶了。“对呀,我们所有员工入厂时都得军训呢?”。家乡的变化是不经意间发生的,家乡人拥军的观念是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呢?我无从知晓。表弟又给我天南海北的讲起了军事的变革,讲起我国和外国的国防和军队情况,似乎比我这个现役军人还了解得多,简直就是一军事发烧友。外公走过来了,我示意他不要再说当兵的事了,可他笑了笑仍接着再讲。外公也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你们旦说无妨,这几年,从你和村子里复员军人的身上,我改变对当兵的看法。我支持他去部队锻炼,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的,去锻炼锻炼不很好吗?”外公喝了口茶接着说,“多好的社会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为保卫它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好朴实的语言呀,中国的老百姓就讲究知恩投报,饮水思源。党的政策好了,老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们就想着如何去为党为国出力了。“叔叔,我也要当兵。”不知什么时候我的小侄子跑了过来,眨着大眼睛说,“我也要当兵,保卫祖国”。看着他那天真的模样,我笑了,表弟笑了,外公也笑了……

  

  五、回乡感悟

  

  不知觉中,又到了要离家归队的时候了。也不知怎的,这次没有了以往离家的沉重。家乡的一切都变了,条件变了,观念也变了。党的经济政策推动着家乡人民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时候,党的国防政策也及时深入到家乡人民的心中,正推动着家乡人民去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我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去关心我们的国之大事,去支持我们的国之大事,建设我们伟大国防。让国防之事深入人心,我们便可以寓兵于民,全民皆兵。到那时,谁敢与我们为敌,必将陷入我十三亿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自取灭亡。

  

  人民战争是我军制胜的法宝,如何在新技术条件下,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推动与实施人民战争方略,是我们大国防建设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小村的国防意识强了,小镇的国防意识强了,及至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强了,我们才能民心所向建设一座坚不可摧、固若金汤的钢铁长城——人民长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家乡见闻  见闻  见闻词条  家乡  家乡词条  家乡见闻词条  
散文

 岁月的智慧

 以前觉得父亲更有智慧,这种智慧带着一种懵懂,一种尝试,一种执着,十分爽朗宏大,如清晨的阳光,撒得满地的希望和憧憬。  暑假的父亲,和我们一般黝黑,在田地里奔波...(展开)

散文

 醉在母亲河(外一篇)

 醉在母亲河(外一篇)  多少次曾想,我的前世一定是跟水有缘。要不,上帝为什么非要将我的生命安排在微山湖畔,大运河边?  大运河,是一尊古老悠长的河。她从历史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