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牛顿传读后感锦集

  《牛顿传》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格雷克著作,图灵|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顿传》读后感(一):《牛顿传》:一个天才“普通”的一生!

  提起牛顿你会想到什么?他的那段经典名言,还是他发明的微积分,或者说被苹果砸中所引发的思考,而在中世纪时期牛顿所出生的地方,他的农舍后面真的有一片苹果林,我之所以了解这么多,是因为最近读了这本《牛顿传》。 这本《牛顿传》的封面就是牛顿本人的肖像,整本书又分为一个前言和十五个章节,分别介绍了牛顿的一生,以及他在物理和数学,以及哲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当然,你不仅仅能在这本书中了解到他对科学界的贡献,还会了解到他是一个遗腹子,以及他的求学经历,在学术上的贡献,以及人格上的缺点,是的,这本书并没有过度美化牛顿这个人,而是将他的优点和缺点一同随着他的成长史掺杂在其中里面。同时配备了关于他的大量资料来作为证据,呈现出一个真实的牛顿。 当然,你还会发现他也有普通人所面临的困惑,在特殊的时期他到底如何选择,不过,在他16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把他叫回去,开始了他的农夫生活。 而他的农家生活也与众不同,除了采集药草以外,就去一个偏僻的地方建造水车,观察木头和岩石的水是如何流动的,对于之后的剧情,可能查不到太多的资料,就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简短的几笔带过,牛顿又开始了自己的学业生活。 综合来看,全书不仅仅是牛顿的成长历史,里面还掺杂着大量和物理、哲学以及数学有关的知识点,对于他所接触过的读物,以及一些事物形成的原理也进行了详细的呈现。所以,你可以了解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所言非虚,在那个时代,牛顿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除了接触到了大量的先进理论,还加上了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这些成功的因素都是缺一不可的。 在他的人生中,他和药剂师克拉克共处的日子也是人生中的快乐时光,因为,他在此不仅仅学习到了很多的疗法,药方,还练习了锻烧、烘煮与混合,也就是一些基本的化学物质的配置。

  这本书,不仅仅是《牛顿传》,还掺杂着其他大神的理论,比如笛卡尔、亚里士多德……,物理、数学和哲学爱好的建议不要错过。 这本书也很适合高中选择理科的学生,当做课外读物丰富自己对物理和数学的知识储备,也很适合喜欢理科的大学生,当做空闲读物打发时间。

  《牛顿传》读后感(二):《牛顿传》:一本让我对牛顿有了鲜活认知的书

  提起牛顿,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万有引力”,脑海中会闪现出初中物理课本中那张留着一头长卷发、眼神深邃的画像,这大概就是我对他的全部认知。直到我最近读了《牛顿传》,才对他有了更为鲜活、具体的认知。

  这本传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格雷克。他借助牛顿的重要信件和未出版的笔记为人们展示了牛顿这一生的生活经历、与他有关的人物、以及在各个学科取得的成就等。坦白讲,我一个理科渣看书里的一些公式啊、物理现象啊的确是看不懂,但我读完整本书还是感受到了牛顿这个人的人格魅力。

  首先,我很欣赏他对世界的好奇心。牛顿生活的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尚未有定论,这给了他充分的发挥空间。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问题、向这个世界提出问题、接着计算答案并提出新的问题。他说:“我始终把研究主题摆在自己的面前,等待着第一缕光的出现,一点一点,直到它变成饱满敞亮的光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乐此不疲,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其次,我很佩服他能从多个角度看世界的能力。牛顿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普通人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普通人关注的是这个季节开了什么花,哪里又新开了一家店。但是牛顿的视角很独特,他既能从宏观入手,去欣赏浩瀚的宇宙,去计算将月球保持在其轨道上的力和地球表面的力,又能从微观入手去分析观察,绘图和计算是他的看家本领,他还学着研磨镜片抛光透镜,去观察镜片下的世界。各个学科也成为他观察世界的工具。例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光学,一想到这个世上居然有人能精通这么多门学科并将之发扬光大,就忍不住为他的才华惊叹,同时也会忍不住感慨:有些人活一辈子相当于别人的好几辈子,因为他看世界的角度足够多。他的学识、才华能支撑起这些角度所以他才能从一个砸在他头上的苹果总结出“万有引力”吧。

  最后,他有能力把理性和浪漫完美结合。书里有一段描写很打动我:“六年前,他把一面棱镜对准一束从百叶窗叶片上的一个孔洞照进暗室的阳光。他期待着看到彩虹的所有颜色落在墙壁上,他确实看到了--------鲜艳而热烈。”对这个世界报以浪漫的想法,然后以科学的手段去验证它。这就是牛顿和世界的相处方式吧。 书里记载了拜伦为牛顿写的诗:“人和苹果一同堕落,又和苹果一同复兴。因为应该承认,在那蛮荒的天穹,牛顿能在星球之间开辟路径。”读完这句,我的反应是牛顿会接一句:“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大概也是他的魅力之一吧。

  《牛顿传》读后感(三):牛顿的好奇心与控制感

  凯恩斯在翻阅了那些尘封几百年的牛顿未曾公开过的研究与手稿之后,对几个同事和学生说:“牛顿是最后一个魔术师,最后一个巴比伦人和苏美尔人,最后一个智者。”此时距离牛顿去世已经两百有年,天穹被他那狮子的利爪撕裂,世界按照他生前所发表的定律前行。说起牛顿,工业时代的受益者、站在牛顿肩上的物理学家将他视为上帝派来解开世界奥秘的人,而诗人、艺术家或许会认为追求理性而招致的冷酷也是牛顿一手造成。

  牛顿死后,手稿被贵族收藏,几百年来未见天日。直到20世纪初期,贵族手中的资产无法兑现,于是拍卖牛顿的手稿。然而,恐怕世人认为对于牛顿的了解已然足够,不需要再去翻看手稿增添新的认识。拍卖会上,一片冷清,凯恩斯因为对“这种不敬深感不安”而购买一部分手稿,因此做出如上结论,或试图对牛顿公众之外的一面做出总结。

  读过《牛顿传》我们该如何判断牛顿——一个理性主义者?科学的天才?从旧世界里挣扎出来的光明的巨人形象?人们似乎并不相信那个站在巨人肩上的形象。牛顿自己也不相信这一点。关于牛顿的这种单一的形象实则是由他的信徒和朋友以及现代世界所依赖的机制所建立起来的。

  在离历史越远的时候,科学史的脉络更加清晰的时候,围绕着他的几桩公案终于可以了结在科学史之中了:“人们发现的大多数数学真理和方法,在相隔遥远的不同文化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遗忘和重新发现。”至于苹果,我们可以选择遗忘。

  就像关于苹果的逸闻与传奇,牛顿的形象也依赖于自身的选择。他的孤独伴随着他的天赋,“他惧怕曝光,羞于应对非难与争论”。在孤身一人的研究中成长起来,尽管数理逻辑的可靠可以确保结果的准确,但牛顿还是选择将自己的研究隐藏起来。到了不得不发表研究的时候,他选择了那些建立在精确数学计算之上的研究,而非痴迷于神秘的炼金术发现与神学研究。尽管这些依据可靠的计算而提出的“假设”也招致了几多争论。

  可以说,整个宇宙就在牛顿的脑子里,无论童年还是成年,他都没有在海滩上玩耍过,然而,他却计算出来潮汐与月亮引力的关系。在牛顿的身上,他结合了两种古文明的数学方法,一种是希腊式的,具有精准的数理逻辑演绎,一种是巴比伦式的,计算方法要充分描述真实的自然情况。数理逻辑一定要精确描述真实的自然,这使得牛顿将他所好奇的万事万物统一进了他的定律中,将宇宙装载进他的大脑里。

  这便是牛顿的控制感。或许在那种不定的童年、瘟疫时期的沉思中,他逐渐锻炼出属于他自己的控制现实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并不是一种主观的,而是寻求客观的规律。在他发表著作的时候,他发表那些真正可控的部分,炼金术、神学的确体现了他生命中理性之外的一面,但也是他尚未研究出其中规律的方面。而至于大权在握时候,这种控制感便侵蚀了他的孤独,侵蚀了他在孤独中得到的教养。

  《牛顿传》读后感(四):具体化的牛顿

  “南海十三郎”里有一句台词是这样写的“真正的天才只有两个结局,一是早死,就像唐涤生那样,二是疯了,悲剧收场,因为天才是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的。

  我们认识的牛顿是一个曾被一颗苹果砸到头,就可以研究出万有引力的物理学家,是一个发明了微积分、三大运动定律的数学家。但你知道在“天才科学家”的光环之下,隐藏着一个极度“缺爱”、暴躁、孤独又执拗的艾萨克吗? 在读过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牛顿传》前几篇后,我竟然会感觉这像是在描述一个高智商犯罪者不幸的一生。 牛顿, 1642年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巧合的是这一年伽利略逝世,两个伟大的科学家擦肩而过。生来无父,母亲又在他三岁就随之改嫁的牛顿早早的成了“名誉孤儿。”从小的丧父无母导致了牛顿逆反和不愿与人交往的心理。直至青年,他都是一个默默无闻,只知道一遍一遍提出假设,并且用实验来证明理论的的药剂师。谁都没有觉得这样一个孤僻的人会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伟人。

  我读过许多人物传记,大部分传记中描述出来的伟人,名人,都是就他们广为人知的事迹侃侃而谈。实际上作为一个普通人,大多数人想要了解到的,应该是他们怎样成为一代伟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又能发生哪种不为人知,或是鲜少有人知道的事情呢?《牛顿传》中的牛顿,第一次让我感觉到了伟人,天才也有着如同普通人一样的经历。詹姆斯•格雷克笔下的牛顿,更加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从小希望养父生母早死,或是在中年开始迷恋神学炼金术不愿与任何人交谈,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牛顿。这样的名人传记才会让人感觉“有嚼头”。 正如格雷克所说,“为了尽可能的完整重现那个年代的样貌,他从剑桥大学,伦敦皇家学会档案馆,以及各种大学图书馆去寻找到艾萨克•牛顿自己的手稿和一些笔记,最为贴近的给我们还原了具体化牛顿的一生。

  艾萨克•牛顿曾经说过,“他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得以看的更远。”我们又何尝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对于牛顿而言,他的生命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结束了;但对于整个世界而言,牛顿才是那个永恒的巨人。

  《牛顿传》读后感(五):《牛顿传》——在科学的历史背景下了解牛顿

  提起牛顿,我们所有人都不会陌生,不管我们是否致力于科学研究,我们都曾经学习牛顿的科学理论并且享受着这些知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我们可能从未试图了解他,因为他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闪亮耀眼却离我们十分遥远,而当我们透过科学的历史,近距离地接触这位传奇人物的时候,我们会对他有更深刻的理解。 《牛顿传》是美国作家詹姆斯•格雷克的全新力作,他像一位向导,他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历史时代背景之下的牛顿,引领我们一点点走近他,去了解在那些神秘光环之下的牛顿的真实的面貌。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作者做了相当充分的案头工作,在每一章节的注释中我们会发现,作者寻找并查阅了许多关于牛顿的资料,包括牛顿的相关手稿、论文和著作、牛顿与朋友的来往信件、牛顿的其他传记和亲人的回忆。而这些翔实的资料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鲜活的牛顿。

  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评价牛顿时说:“在他以前和以后,都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决定着西方的思想、研究和实践的方向。”牛顿的一生创造出了许多重大成果,涉及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他的思想改变了人类理解世界的形式。在数学上,他在专业知识储备的指引下提出了微积分;在力学上,他提出的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在光学上,他发现光的特性并制作了一台新型的管状望远镜。同时,他还是一个炼金术士,在自己搭建的实验室里,在日夜燃烧的火焰里完成熔化、煅烧、蒸馏、升华;他在对基督教神学的研究中产生了异教观点;他还曾经被国王任命为铸币厂总监,主持了货币重铸工作。

  牛顿曾写下这样一句话,“柏拉图是我的朋友,亚里士多德是我的朋友,但真理是我最伟大的朋友”,他用自己的研究记录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从物质到运动再到光,再到宇宙,他用一个个伟大的发现推动了科学革命,开启了科学世界一个全新的起点,在人类历史中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牛顿传》读后感(六):《牛顿传》:牛顿是一位伟大的巨人,我们尊敬牛顿,但无法成为他

  我们现在所学的经典物理学,都是基于牛顿的理论。牛顿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他的理论涉及物理、数学、天文学甚至宗教、神学等等各个方面,他一生都致力于思考、研究和写作。 我们现在能够发现的牛顿手稿不计其数,他开创的学科一直影响着我们,但牛顿本人的生活状态,就不是我们羡慕的对象了。也许正是因为牛顿把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他本人其他方面也就不那么优异,甚至是比较“悲催”了。同样的,只有不关注于生活本事的牛顿,也才会有着如此的成就。他的生命中只有科学,再也容不下其他。 詹姆斯.格雷克,享誉全球的科普作家,他总是能从最复杂的科学出发,去全面介绍他所想让我们认识的人物。而他的这本《牛顿传》也一样,这本书脱离了牛顿的整个生平细节的论述,更着重于牛顿的科学成就。牛顿的科学成就才是他被后世关注的重点,也有着太多内容要讲。相比较下,牛顿的生平反而了了,但也一定是不可绕过的部分。

  1643年1月4日,艾萨克·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乡下的一个小村落伍尔索普村的小庄园。他出生不久后,他父亲去世,母亲的再婚,让牛顿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他被母亲留在了农场,由外祖母照顾长大。这也造就了牛顿性格中有着一些偏激的成分,也就形成牛顿在后来人生中非常不合情理的部分。12岁就陷入低估、孤独、焦虑又好斗,而他人生的全部时间,这种性格都影响着他。童年对于母亲和继父的怨恨,和胡克的论斗,和莱布尼茨的关系,甚至在生命终结时都有些精神错乱。牛顿科学之外的人生不能说是幸福的。

  但正是这样一位牛顿,性格中的缺点并不耽误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也许正是他的孤独成就了他,牛顿居住在他的庄园里,用他那天才的大脑思考着这个世界。1665年因为鼠疫,牛顿回到了他的庄园,在这里,他人生的几大成就相继出现了萌芽。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原理,都在他的思考中逐渐成型。而他人生的其他岁月里,也都是在孤独中做着科学研究,也都是在他所有的科学领域不断完善着。观察和思考永远是他最有用的工具,甚至于牛顿自制了很多有用的工具,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牛顿曾经把一根穿线的粗针插进自己眼球和头骨之间的眼窝,这就是一位科学巨人的疯狂。

  《牛顿传》让我们认识到一位为了科学而付出了全面的科学大家,以及他的一生和他一生的成就。他值得我们纪念,他值得我们尊敬,但他的一生太过非凡,是我们无法望其项背的。牛顿也就成了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

  《牛顿传》读后感(七):认识牛顿,了解他的一生

  牛顿的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熟悉的,从我们开始学习的那一天起,总会从各个方面提及到这个名字。他是物理学家,科学家,或者也不能简单的某个称呼来概括他,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牛顿所研究的成果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大的跨越,也让人类在此基础上有了一个大的跨步。当然成就不只是一个人的,但牛顿的成就却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我们说起牛顿往往是运动定律,但我们也知道他的成就不止于此,更是时间、空间上的超越,因为牛顿人类迈向向外太空的脚步更近了一步。关于牛顿你到底知道多少呢?《牛顿传》带我们了解更加真实的牛顿,关于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传奇,即使在垂垂老去的时候也有些自己要做的事情。

  《牛顿传》一书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牛顿的一生,从年幼时起牛顿就对万物充满着兴趣,他对一切都有着思考,会追寻其原因。学生时代动手能力也很强,即使有着迷茫却也知道他的人生绝对不是去放羊、犁地。牛顿有着宗教信仰,同时阅读大量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对于很多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了新的疑问。这系列问题却也是哲学问题,当牛顿把它当做哲学问题,并且觉得这是一个难题的时候而开始去尝试解决它。从这里开始,牛顿的人生仿佛开挂了一般开始走向一个新的高峰,关于运动定律在反复的实验中得到证明。而我们认识牛顿也都源于此,也终于此。

  牛顿信仰上帝,却不是教徒,或者说后来的他成为了异教徒。而在这本《牛顿传》中也为我们全面的介绍了牛顿对于宗教或者上帝的认知,他并不是单子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物质知识的渴求。牛顿的晚年沉迷于炼金术。这听起来会有些对天才的遗憾,然而却是一个人对万物对本质的求知。世间的一切自然现象都应有着合理的解释吧。

  读《牛顿传》讲述的是他的一生,对科学的贡献,在物理方面的研究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书中内容涉及了大量的物理知识,其中很多专业名词我们接触过,也有很多名字是我们不熟悉的。物理内容是一个复杂的学科,是需要大量的实验和研究的。也正是因为牛顿这样的人,我们才能更深刻的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透过科学的历史仰望牛顿,透过牛顿的双眼洞悉世界。我想这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知识。

  《牛顿传》读后感(八):其实牛顿的心眼儿比针鼻儿只大一丁点儿

  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当时不是一颗苹果砸到牛顿的头上,而是一颗榴莲,这个世界会不会失去一个天才科学家。这种假设我们没有办法回答,因为那颗苹果本就是后世给予牛顿一生功绩中虚拟而成的神奇亮点,那么这种假设又怎么会成立呢?

  牛顿的一生其实很容易概括:儿时喜欢读书,上学时痴迷研究,二十几岁用数学方法阐明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而后人生走向辉煌。

  可以说牛顿的所有发现都集中在了一个时期,即伦敦大瘟疫与严重火灾的两年,在这两年里牛顿先后发现了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光的色散,这三个发现随便拿出来一个都将是一个大学科的开山之作,而这仅仅是牛顿22岁到23岁两年内的贡献。

  由国际知名的科普作家、科技记者、科技史家,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科技作家之一”的詹姆斯·格雷克借助牛顿的重要信件和未出版的笔记编撰而成的《牛顿传》一书记述了牛顿的生活经历,以及这位科学伟人所处的历史全貌。

  我们将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真实的伟人世界,一个痴迷研究的怪人,以及一个小心眼到极点的牛爵爷。

  有人说天才都是孤独的、骄傲的,他们的思想超前、行为怪异,是“伟人”与“怪人”、“天才”与“疯子”的结合体,他们的成就斐然、令人称颂,但是我们仍然喜欢着他们不为人所理解的一面,即使这一面是他们的缺点。

  牛顿心眼儿小到什么程度?1671年牛顿向皇家学会展示了自己改良后的望远镜,并附带上了自己的光学笔记以及一些心得,受到皇家学会包括当时的国王查理二世的盛赞。在1672年年仅29岁的牛顿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却碰上了挑刺的罗伯特·胡克,胡克主张波动说,而牛顿则主张微粒说,从此二人便成为了一生的死对头。

  二人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光学研究中,牛顿在研究力学时亦常与胡克、哈雷做交流,但是牛顿显然在学术研究中刻意地与胡克相抗。

  在十一章‘牛顿与胡克的争论图解’中我们可以看到胡克试图缓和二人之间的敌对:“我想,意见上的分歧,如果真有的话,不应当变成相互的敌对。”

  尽管如此,牛顿也仅仅是向胡克表达了一点儿善意:一份利用高处下落的球来演示地球每日自转的实验概要,并自称对胡克的想法一无所知。

  然而耿直的胡克却再一次反驳了牛顿的这份实验概要,并提出相反意见。这个梁子算是结大了,牛顿那小心眼儿再次被成功激怒。

  1704年牛顿把之前所写的光学笔记整理成《光学》一书发表,为什么发表时期如此之久,原因就是小心眼儿的牛顿非得等到胡克去世之后才发表,倒是免去了二人对于光学的研究之争。

  《牛顿传》可以说是记述了牛顿思想形成以及在哲学、数学、光学和微积分方面的重大成果,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心眼儿的伟大科学家一生。

  《牛顿传》读后感(九):最熟悉的陌生人

  《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曾经提到过牛顿的一个小八卦:

  一、最熟悉的陌生人 牛顿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陌生人。 说他熟悉是因为说起牛顿两个字,我们能够迅速地想到牛顿三大定律(虽然已经不记得三大定律具体是什么了),想到了牛顿的那个著名的苹果。 世界上最著名的有三个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启发了牛顿,一个捆绑了乔布斯。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好像对牛顿就知之甚少了。 我甚至第一时间都没有想起牛顿的国籍。 读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牛顿传》,让我多角度了解了牛顿。 看这本书之前,牛顿在我心目中只是一位大科学家,看这本书之后,牛顿在我心目中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人”。 这本书让我心目中的牛顿走下了神坛,变得更加真实亲切。

  二、关于牛顿我所不知道的那些事。 牛顿一生是非常孤僻的。尽管他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但是活着的时候,能和他分享的人几乎没有。他父亲早亡,母亲弃了他去改嫁,他对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有着天然的抗拒。他一生不曾亲近过女人,和同事同行之间也搞不好关系,为人处事经常不留任何余地。

  《生活大爆炸》里,在谢尔顿的幻想中,牛顿是非常了解女人的,这绝对是一个误区。

  他是科学界的大神,他死的时候世界给他的荣誉简直是如同国王般的超高规格,而他自己却长时间沉迷于神学,笃信上帝的存在。 三、何以解忧,唯有学习 年轻的时候,牛顿曾经忏悔过,或者说试图忏悔过,他说自己迷恋金钱,贪图享乐。可是看完他的一生,你就会发现,金钱、学习、享乐,这些牛顿亲口承认心生向往的三个诱惑中,金钱和享乐,牛顿一生都不曾大量拥有过。学习,在这三种诱惑中脱颖而出。 这世界上让牛顿感兴趣的东西太多,牛顿曾经把这个世界比作一个海洋,他说自己只是个在海滩上自得其乐的男孩,时不时的会发现一颗比较光滑的卵石或者一枚比较漂亮的贝壳。 这是他的谦虚,他捡到的卵石和贝壳,都被后人津津乐道。 他至少在物理数学天文化学哲学领域,都卓有建树。他涉足自己喜欢的一切领域,在那些领域中,他快乐的像一个孩子。 何以解忧,唯有学习。 四、《牛顿传》的特点 这本《牛顿传》不是那种文学性很强的传记读物,也不是那种非常浅显的科普读物,作者用了一种近乎于做论文式的严谨来写作这本书。 每一章后面作者都做了大量的注释,这是注释中有一部分是引用,引用牛顿本人的信件和一些与牛顿有关的作家和科学家所写的资料。这注释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解释,这些科学现象不解释也并不影响行文的流畅,但是作者还是把这一些不常见的知识一一认真做了注释,我们能看出来,作者对他所讲述的内容绝对不是道听途说,东拼西凑,他对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是做了充分的积累和充分的了解,他希望他的读者也能够深入去体会科学的乐趣。作者用心良苦。

  《牛顿传》读后感(十):假如没有牛顿,也许就不会有鸦片战争!?

  1840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为借口,远征侵华,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华近现代近百年的屈辱序幕。曾辉煌千年的伟大帝国也许那时怎么也想不明白,何时开始这些洋夷竟发展到如此强大,敢与大清叫板?但其实,以18世纪的科学革命为开端,欧洲开启了加速发展的模式,并最终在19世纪初实现了弯道超车,而这场科学革命的高潮就是牛顿!

  当牛顿在思考宇宙时,在欧亚大陆的另一侧,平行的历史时空中中国还处在康熙大帝的统治中,即将到来的康乾盛世仿佛麻醉剂,让那时的大清帝国抬起高傲的头、更加沉醉于世界中心的梦幻里。

  从任何角度去看,牛顿都是一个彻底颠覆了世界的人,就像他发现的物理定律一样无处不在地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与其他侧重生平的传记作家不同,擅长科技史创作的美国作家詹姆斯·格雷克的这本《牛顿传》同时以牛顿从农夫遗腹子到皇家爵士的生平经历及其各种伟大发现背后的思维脉络两大主线展开,仿佛DNA的双螺旋般层层相伴推进,带我们穿越300年时空,亲历那场改变了世界的科学革命,见证了伟大定律诞生背后的思维起源与脉络。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梳理了牛顿各种伟大发现背后的实验历程,读者仿佛就站在牛顿的实验室中央,亲自担任了他的助手,在重大发现的第一现场与牛顿一起见证了历史的瞬间。

  牛顿在观察这个世界时就像拥有额外的感官认知,总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日常中发现伟大的定律——当人人都对重力习以为常时,只有牛顿问了为什么苹果会掉在地上,为什么月亮不会掉下来;当人人都对阳光和彩虹习以为常时,只有牛顿问了为什么阳光透过三棱镜会形成彩虹……牛顿不仅问了,而且真的会亲自动手去实验,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

  正是这种不仅发问,还在抛出问题后极具执行力地去实验,如果没有工具就自己造的行动力,让牛顿最终成为了科学革命第一人。

  “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许是牛顿最为人知的一句名言。的确,牛顿的许多发现都源于前人的探索,牛顿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牛顿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总能在总结前人的探索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然后找到正确的答案,最终形成自己的伟大发现。

  如果说前人走了80步却始终徘徊迷路,那牛顿就是那个走完最后20步,最终拿到宝藏的胜者。牛顿似乎有一种“不会迷路”的特质,总能在他人出现瓶颈时成为那个突破瓶颈/摘取金苹果的英雄!

  我们在记得牛顿的伟大发现时,也请记住那些走完前80步的铺路的勇士们吧,尽管他们的很多理论已被证实是错的,但科学的探索不正是在这种不断被推翻、不断在探索、始终在前进的道路上摸索前行的吗?

  牛顿曾沉迷炼金术,甚至在剑桥大学盖起了一座“违章建筑”专门用来搞炼金术实验,而今我们已经知道“炼金术”是一门伪科学,根本不可能实现。但那时的牛顿却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炼金术梦想。他接下了皇家铸币厂厂长的工作,并每天以炼金术士梦寐以求的规模生产金银,也许这种另辟蹊径也要实现梦想的方式正是牛顿的成功密码吧!

  这个好差事让牛顿彻底发了财,据统计,牛顿去世时单单留下的现金遗产就达3.1万英镑,而那时整个英国的财富也才不过600万英镑!

  1727年3月28日,以84岁高龄逝世的牛顿被以国礼葬入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抬棺人中有2位公爵/3位伯爵和1位大法官兼上议院院长。身为一个农夫的遗腹子,牛顿经历了无比辉煌的一生,翻开这本《牛顿传》沿着历史的脉络,化身牛顿,以另一个视角去重新“发现”那些伟大的定律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牛顿传读后感锦集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牛顿传读后感锦集词条  
美文

 他把艺术变为学生的热爱

 他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活动总导演,他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群众游行活动总导演,他还是一名大学教师。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展开)

美文

 字节28岁员工猝死

 前几年和从事某互联网行业的朋友聊天时,他告诉我:  买房后他没有一丝懈怠,虽然高薪水,但是不舍得吃不舍的穿,极度节俭,赚了钱每年第一时间都是提前还房贷。  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