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红色歌谣:永不消失的旋律

炎陵县经常开展唱红色歌谣比赛。

    株洲日报记者 黎世伟  通讯员 黄春平 张兴林 谭林芳

    【核心提示】诗言志,歌咏言。一首歌反映一个时代,一首歌代表一个时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在湘赣交界开辟了包括炎陵县(酃县)在内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根据地军民创作了许多红色歌谣,内容涉及控诉当时的黑暗社会、劝白军士兵反戈一击、赞美工农红军等方面,其中不少红色歌谣就出自炎陵县

    这些红色歌谣当时在炎陵县广为传唱,被称为根据地的流行歌曲,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瓦解敌人的作用。如今,红色歌谣已成为“炎陵三绝”之一,在中国歌谣发展史占有一定位置。

    【历史长焦】一首红歌三个师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是当时炎陵县的一首民谣。炎陵县文体局副局长曾纪平向记者介绍,炎陵县有很多人参加过红军。统计表明,当时炎陵人口不满10万,先后参加过革命斗争的占5万以上,为革命事业牺牲近3万人。这些红色歌谣就是鼓舞炎陵人民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不竭精神动力。

    炎陵县的一些老人说,当时,该县男女老幼人人会唱上几首红歌,红色歌谣在炎陵曾风行一时。“革命文件不如革命口号,革命口号不如红色歌谣。”可见红歌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正是这些红歌,唤醒了根据地民众的斗志,指明了斗争方向。受到鼓舞的民众纷纷团结起来,向封建军阀、土豪劣绅等反动堡垒发起进攻。据了解,当时一曲《自由歌》就能引发根据地妇女反封建的行动,鼓励翻身妇女投入生产、支援前线;一场以扩大红军为主题的红色歌谣晚会,能引发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兄弟踊跃参加红军的动人场面。“一首红歌三个师”,即是对当时红歌力量的形象概括。    

  

    这些红色歌谣题材广泛、曲调激昂、朗朗上口,将革命词汇和革命道理溶入歌体,章段、句式比较灵活,语言通俗,便于传唱。据悉,炎陵红色歌谣现已通过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获得“省遗”保护。

    【文化解码】一首红歌一段革命史

     红色歌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血雨腥风的年代,生活艰苦,战事频繁,但根据地的军民仍以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用嘹亮的红歌激励斗志。一首红歌就是一段革命史,一首红歌蕴含一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红歌一:白军五条苦情

       一条苦情不(呀)发(子)薪,冒钱买鞋买手巾(哪),身上无片文(咯),哎呀哥呀,士兵我的哥(哇),官长收税有金银,为何不发薪(咯);   

       二条苦情受(呀)打(子)骂(咯),官长与钱摆大架(哪),不准兵说话(咯),哎呀哥呀,士兵我的哥(哇),反动官长无情理逞强又逞强………

      【创作背景】

    1927年,红军为瓦解敌军士气,根据当地客家山歌改编创作了这首红歌,并在炎陵及其周边地区广为传唱。感叹自己在国民党军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联想到红军官兵平等,不少国民党士兵纷纷弃暗投明,投奔到红军队伍,壮大了革命力量。

        红歌二:送郎当红军

      (女)送郎当红军(啰哩),勇敢向前进,向前进,打土豪(个)杀劣绅(那哈),一个不留情(啰嗬),亲爱我的哥哇我的哥;

      (男)我去(哩)当红军(啰哩),妹妹要小心,家中的(个)一切事(那哈),全靠你(个)承担(啰嗬),亲爱我的妹哇我的妹;

      (女)我郎在队伍(啰哩),身体要保护,贪女色(个),那个爱金钱(那哈),不是(个)好名誉(啰嗬),亲爱我的哥哇我的哥;

      (男)妹妹在家中(啰哩),莫做寄生虫,谋利益(个)求解放(那哈),生产是英雄(啰嗬),亲爱我的妹哇我的妹………     

       

    【创作背景】

    井冈山斗争异常残酷,红军伤亡很大。为扩充实力,红军在当地招兵买马。红军一心为民众,是穷人的大救星,在群众心目中享有很高声誉。为帮助红军壮大队伍,该县群众在红军发动下,出现了以当红军为荣,父母送子上前线、妻子送夫当红军的动人场景。

      红歌三:十二月长工歌

  正月长工实可怜(哪),背个包袱写长年,上村写到下村转哪,唔晓哪个东道出得钱;

       二月背张镰铲去铲田,丘丘禾篙向上天;

       三月担担粪桶做秧田,走到路上撒在地(哪),口口声声扣工钱;

       ……天啊天,含着眼泪过斋年。

    【创作背景】

    1926年,中村乡龙潭村农民发起成立了炎陵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至1927年,全县农协会员发展到4万多人。为激发农民对反动派的仇恨,号召贫苦人团结起来闹革命,驻扎在中村乡的革命工农红军,将当地农民编唱的山歌《长工歌》改编成这首歌。

    该歌诉说了当地群众的深重苦难,字字血泪,唱之酸楚。该县农民唱着这首歌,在红军的带领下,纷纷拿起梭标,掀起农民运动热潮,给土豪劣绅以沉重打击。

    红歌四:插牌分田歌

    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农民要种田呀,穷人要吃饭呀,把田分,把田分;

    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快快来插牌呀,分田要实行呀,把田分,把田分。

   【创作背景】

    1928年,红军为了打破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的专有权,让“耕者有其田”,由毛泽东亲自发动领导,在炎陵中村乡进行

插牌分田试点。

    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分田运动,为了让更多群众了解插牌分田的意义,红军根据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军歌《打倒列强》填词而成该歌。在这首歌的宣传鼓动下,群众热情高涨,很快在炎陵掀起轰轰烈烈的分田高潮。

    此外,当时该县还有一些揭露地主罪行,号召劳苦大众起来推翻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等方面的红色歌谣,如《十恨心》、《自由歌》、《红军打仗为工农》等,均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动作用。

   【记者走访】不朽的文化遗产

   (一)红歌:不同风格的民歌

   “炎陵红歌是另一种风格的民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近日,从北京全国竹笛大赛捧得铜奖的省、市音乐协会会员匡仙鹏甫抵株洲,就接受了记者采访。

    匡仙鹏是我市音乐界的新人,音乐造诣深厚。聊起炎陵的红色歌谣,他说,这些红歌在当地歌谣、民谣音律的本体基础上,采用赋比兴的传统手法,融入全新的革命道理,一般章段句式比较灵活,吸取了传统民歌的表现方法,又有一定的创造和发展。

    就歌词而言,语言通俗生动,感情强烈,朴实直白,一针见血。不少歌词里还搀杂客家方言,如《十二月长工歌》里的“唔晓哪个东道出得钱”(意即:不晓得哪个东家<这里指地主>出得钱)等,这是由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民众多为客家人的缘故。

    就音律而言,不少歌曲借用了客家山歌的旋律填词,非填词的旋律也接近客家山歌,是当地客家话与普通话的结合体,如啰嗬、啰哩等,

就是客家山歌特有的唱腔。

    其旋律没有宫廷式的转调,都是现代流行通俗的音乐结构体,曲调大都相对单一,有的干脆一个调子到底,其唱声似叫似喊、嗓门

大,调子或如泣如诉、或高亢洪亮,音律粗犷而不失优美,曲调抑扬顿挫却无大跌宕,普遍具有浓韵的感情基调,有较强的节奏感。

    (二)政府:发掘  弘扬  光大

   “送郎当红军,勇敢向前进,向前进……”去年9月20日晚,炎陵县举行 “歌唱祖国,唱响炎陵”老区红歌会,以表达对祖国60华诞的赞美和祝福。

    此前,为系统发掘整理红色歌谣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自上世纪70年代起,炎陵县就投入资金,组织人员对红歌进行搜集、整理、研究。据悉,目前该县已搜集整理红歌100多首,并全部谱曲整理成书进行收藏。

    为进一步弘扬红军革命精神,发展老区旅游事业,该县经常开展全县性的老区红歌大赛,并将红歌融入各旅游景点中,让游客感受红歌的魅力。

   (三)尹秉华:搜集红歌,30年不辍

   “一把芝麻撒上天(啦),俺有山歌万万(啦)千……”炎陵县文联原副主席、年逾七旬的尹秉华唱起红歌,依然神采飞扬。30年来,他爬山涉水,走村入户,搜集红色歌谣33首。

    尹秉华,原是中学教师,后来在文化馆、电影公司、剧团、文联等单位工作过。眼见一些红色歌谣因年代久远,又无文字记载,随着能唱红歌的老人相继离世,尹秉华担心红歌可能消亡,于是萌发了拯救红歌的念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利用给学生家访的机会,尹秉华带着一只录音机走村串户,找老人聊天,请老人忆唱当时的革命歌曲,回忆其

来历。由于年代久远,一些红歌残缺不全,尹秉华多方考证,精心将历史碎片连接起来。

    “几十年来,我几乎走遍了炎陵的山山水水,走访了2000多位老人,工作量比想象的大得多。有时为完整一首红歌,得采访几十位老人。”回忆当年经历,尹秉华颇感欣慰。

    退休后,尹秉华搜集整理红歌的热情更高,他把33首红歌全部谱上曲子,将其与客家山歌搜集到自己的音乐作品集《炎陵飞歌》,以传后人。

   【采访现场】九旬红军谭萃文忆唱红歌 

    最近,在炎陵县垄溪乡秋田村的一个偏远山沟里,记者见到了老红军谭萃文。

   “我7岁跟当赤卫队的父亲上山,9岁参军,10岁背枪,身体没枪高的我给红军站岗放哨、送信,整天在湘赣两省交界的大山里跑来跑去。”年过9旬的谭萃文身板硬朗,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

    谈起80多年前的往事,谭萃文记忆犹新。当年,由于敌人严密封锁,条件非常艰苦,住在深山的草棚里,经常吃不饱、穿不暖,

饿得头昏眼花,还得坚持战斗。

    赤卫队与井冈山的红军联系密切,经常在一起并肩战斗。在井冈山,谭萃文先后两次见过毛委员。“高个子、瘦长脸,说话很风趣……”

他这样形容当时的毛委员。

    随之形势日益严峻,赤卫队经常被敌人追得居无定所,几乎每天都有战斗,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子弹打进谭萃文的右脚,所幸没伤着筋骨,只留下一道永远的疤痕。

    14岁那年,红军反围剿失败撤退,谭萃文留下来当游击队员。两年后的一天,游击队突然被敌人包围,他在突围中被冲散,与队伍失去联系后,谭萃文回到了老家。

    聊起红色歌谣,老人眼睛一亮。他说,红歌在发动群众、分化瓦解敌人方面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在革命斗争艰苦时期,他们用红歌相互鼓励、丰富文化生活,闯过了一个个难关。当时,在炎陵流行的红歌,他每首都能唱出来,现在仍能唱10多首完整的红歌。老人说,他还教会了当地一些孩子唱红歌呢。

    随即,老人用稍显喑哑的嗓音唱了起来:“我们大家来暴动,消灭恶地主,农村大革命,打土豪杀劣绅……”再唱红歌,老人依然投入而深情。

    解放后,政府给谭萃文建了房子,安排了生活费,让他颐养天年。老人在自家屋后开出一块菜地,种上蔬菜,喂养几只土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平时,老人也到一些老红军家走动,共忆峥嵘岁月。

   【链接】什么是红色歌谣

   综观红色歌谣的范畴,目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红色歌谣,特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中国共产党为适应革命的需要,在古田会议时就已规定要运用歌谣等形式编写教材,作为宣传革命的工具。当时的革命领导人十分重视红歌的宣传教育作用,许多领导人都曾编写民歌或运用传统民歌曲调填上新词,宣传革命道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广义的红色歌谣,泛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个革命历史阶段广为传唱的革命歌曲,如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此外,还包括世界各国革命经典歌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红色歌谣:永不消失的旋律  歌谣  歌谣词条  旋律  旋律词条  永不  永不词条  消失  消失词条  红色  红色词条  
导闻

 弘扬延安精神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