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会大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燕京大学,1919-1952》,陈远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39.80元

    燕京大学在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存在的时间仅有短短的33年(1919N1952年),但却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从一无所有的“烂摊子”,一跃成为中国乃至国际一流综合性大学;在不长的时间内,为中国各个领域培育了众多顶尖级人才。在两院院士中,燕大学生多达52人,这还未计算获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的人。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21人的代表团中包含了7名燕京人。因此,燕京大学的历史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中国教会大学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由西方教会组织与传教人士在华创办的,有别于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在1919年燕京大学成立之前,由基督教创建的大学,还有圣约翰大学(上海,1879)、东吴大学(苏州,1900年)、沪江大学(上海,1906年)、之江大学(杭州,1910年)、金陵大学(南京,1910年)、华西协和大学(成都,1910年)、华中大学(武汉,1910年)、奉天医科大学(沈阳,1912年)、湘雅医学院(长沙,1914年)、华南女子大学(福州,1914年)、金陵女子大学(南京,1915年)、福州协和大学(福州,1916年)、岭南大学(广州,1916年)、齐鲁大学(济南,1917年)等。由天主教创建的大学则有震旦大学(上海,1903年)、津沽大学(天津,1923年)、辅仁大学(北京,1925年)等。这批教会大学既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与其它教会大学相比,燕京大学成立的时间较晚,但却能一跃成为“教会大学之首”、“世界一流大学”,其内在动因则更是值得学者们去探究。

    西方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展了对中国教会大学史深入、广泛的研究。但在中国大陆,由于受“左倾”思潮的长期影响,这一历史产物曾被粗暴地视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文化租界”和“反动堡垒”,因而长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鲜有学者涉及。因此,对于教会大学的研究,可以说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

    《燕京大学》一书,是作者所著《消逝的燕京》(重庆出版社,2011年)的姐妹篇。为撰写好这两本书,并不断挖掘这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作者曾走访了多位国内在的燕京学人,以及他们的亲属及后人(尚未涉及曾执教于海外的燕京学人及其后人);查阅了大量不易见到的,涉及燕京大学的档案资料。尽管这些资料并非珍本秘籍,但作者善于从中发现蛛丝马迹,进行合理考证,并提出新的观点。正如余英时先生在序言中所评价:本书取材丰富、分析精密、叙事流畅、论断公允,不但如实地保存了燕京大学三十三年间的光辉业绩,而且更将它“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内在精神生动地呈现了出来。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是燕大当时的校训,来源于《圣经》中的两句格言:一是“你们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第8章第32节)。这一句话也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校训,由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书写在该校的校门正上方。另一句是“人本来不是要受人服侍,而是要服侍人”(《马太福音》第20章28节)。司徒雷登校长将这两句话揉合在一起,作为燕京大学校训,可以说对于燕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注重学术”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办学理念,而燕大的校训恰恰是这两个重要办学理念的具体化。它明确指引师生通过学习或研究去认识、探索和发现真理,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用自己的学识服务社会。

    作者在书中的一些提法具有独创性。譬如,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燕京大学是中国“教会大学之首”、“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都作出了肯定。但到底是从哪一年起,燕大才能称得上是一流大学,之前并没人给出明确的界定。作者谨慎地认为:“1928年,可以说是燕京大学确立起世界一流大学地位的一年。其一,是因为之前叙述到燕大在国民政府教育部所举行的考试中的表现。其二,是因为在同一年,美国加州大学对亚洲高等院校的学术水平进行调查,结果燕大被列为全亚洲最好的两所基督教大学之一,并认定燕大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美国的研究生院攻读学位。”“最为标志性的事件,则是至今仍在运行的哈佛燕京学社的建立。”虽然说,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作者的这一观点给予明确的肯定,但作者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究,无可置疑是具有创新性的。

    第七章“司徒雷登”无疑是此书的精华。可以说,在中国现代史上,没有几个外国人能像司徒雷登(1876B1962)那样接近中国社会,融入中国文化,并卷入中国政治。在中国早期高等教育史上,也没有哪一个外国人能与司徒雷登相比。1919年,他在担任燕大校长之后,曾10次漂洋过海,以传教士的虔诚、教育家的执著为学校募集捐款,将一所曾以蜗居面貌出现的学校,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建成中国乃至世界最美丽的校园之一。使燕大这所曾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发展成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的学府。但由于他1946年担任了美国驻华大使,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撰写了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对其进行了点名批评,司徒雷登也就成为了当时中国家喻户晓的反面人物。此后,中国对于司徒雷登教育思想和在华教育活动的研究,几乎成为空白。作者在本章节内容中,对于上述史实都有较好的介绍与描述。

    本书也存在一些错误。如在第96页,作者指出“二战之前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欧文·拉铁摩尔(O““″L“ιιi“°““),在1930年至1931年间为哈佛燕京学社研究生”,但并没有给出这一说法的依据。笔者查询了多种资料,均未见欧文·拉铁摩尔曾经是哈佛燕京学社研究生的记载。据《顾颉刚日记》记载,拉铁摩尔1937年5月28日来校,作关于中国边疆问题的演讲,晚间宴请拉氏时又邀请梅贻宝、邓嗣禹、侯仁之等人作陪。另外,将拉氏定性为“二战之前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也有失偏颇,准确的定性应为“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边疆史学专家”。

    在第55页,“人子来不是要受人服侍”一句,应该为“人本来不是要受人服侍”(参见《马太福音》第20章28节)。第108页:“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北平燕大停办,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共有42人”,应该为31人(详见《燕京大学史稿》,第106页),42人应该是到1952年,燕大并入北大时总计培养的硕士人数。第108页:“燕大历史学会成立于1927年”,应该为“1928年秋”。第108页:“历任学会主席:韩东信……”,应该为“韩叔信”。第127页:燕京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一览表(1926B1951),陈观胜的硕士论文题目,应该用中文表述:“中国清代西方地理知识的产生”,则更为合适(其他人的题目均是以中文表述)。以上问题希望该书再版时能予更正。

    再有,作者对于燕大早年毕业并在美国执教的著名学者如邓嗣禹、王伊同等人的学术成就介绍很少,可能是作者掌握的资料较少所致。笔者认为,这也是本书在内容方面的不足之处。作者正值学术研究的盛年,我们期待着,他能在燕京大学及中国教会大学研究项目中继续开拓,为世人提供更多、更新的成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会大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丰碑  丰碑词条  教会  教会词条  一座  一座词条  大学  大学词条  
智库

 香港金融中心发展的主轴

金融稳定:香港繁荣安定的基石我经常说,金融是经济体系的心脏,负责输送血液(金钱)去维持全身各器官(经济活动各环节)的正常运作。一旦金融体系出现不稳,就会严重危害...(展开)

智库

 “威慑”:美国军事战略的基石

1946年,耶鲁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伯纳德·布罗迪等人出版了《绝对武器:原子能与世界秩序》一书,以预言家的眼光捕捉到了核武器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划时代的影响,并提出了...(展开)

智库

 欧亚经济联盟的前景

安德烈·科列斯尼科夫:在后苏联区域内追求一体化,尤其是建立欧亚经济联盟并无任何反直觉之处。不过,理所当然要提出以下告诫:俄罗斯的支配地位已融入了EEU的组织构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