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需要构建怎样的周边

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新形势下经略周边的重要战略思想,筑牢我国发展的周边战略依托”。[1]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国加强了外交的顶层设计,着眼全球,着力周边,开局良好,气势恢宏。中国周边外交经历重要转型,表现为主动进取、积极塑造、互利共赢,不回避矛盾,不惹事也不怕事。然而,在当前矛盾频发期,怎样认识周边形势的演变?中国需要构建什么样的周边?周边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如何塑造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如何排除干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怎样认识周边形势及其演变

中国需要一个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专心致志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目前,中国周边正在经历大变革,既是格局演变的活跃期,也是矛盾的高发期。

(一)中国需要和平繁荣的周边

从历史经验看,周边的和平与发展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最为有利,或者说是一种必要的条件;周边不稳则必然会拖累中国或打乱中国的发展进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在冷战期间曾被迫卷入了几场冲突与战争,难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将重心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上来,踏上了改变命运、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历史征程。这得益于邓小平卓越的战略判断。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时,世界还处于严酷的冷战时期,美苏对抗还一度升级。尽管如此,邓小平前瞻性地做出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认为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的力量,让中国获得了关键的起跑时期。冷战结束时,中国已经积累了10年改革开放、上下求索的宝贵经验,这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亚洲的蓬勃发展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顺应了时代潮流,抓住了全球化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推动了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书写了引人入胜的中国故事。在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之时,美国却在享受“历史的假期”,[2]其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及2008年“华尔街制造”的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切肤之痛。而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增长停滞,陷入“失去的20年”。在此背景下,东亚地区出现了结构性变迁,中国实现了对日本和美国的“双超越”: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2013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冲破4万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4.16万亿,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关口。全年中国贸易总额有望超过美国2500亿美元左右。预计在未来几年,中美贸易总额的差距还将不断扩大。[3]

中国周边形势演变的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地区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冷战结束以来,亚洲地区的力量格局出现新变化,主要是中国的崛起、美国的焦虑和日本的失落。三者之间虽非因果关系,但中国的崛起无疑加速了本地区的权力转移,其影响深刻而复杂。

(二)周边需要稳定繁荣的中国

历史上,中国稳则周边稳,中国兴则周边兴,这一命运共同体由来已久。今天,亚洲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而亚洲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中国中国已经成为周边国家的主要市场,还是不少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平、合作、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2013年9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时代不同了,世界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大势更加稳固。中国正是在一个和平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也是以和平方式走向复兴,我们没有理由改变自己和平发展的轨迹。中华民族没有扩张称霸的传统,几千年来形成了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这也是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历史根基。”[4]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条件之一,就是确保和平的周边环境,实现“中国梦”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周边国家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合作机会。20世纪90年代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负责任政策,积极扩大从周边进口,带动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再次以负责任的态度,扩大同周边国家合作,与东盟建成自贸区,带动周边经济恢复发展,拉动需求,保持增长,成为全球的翘楚。中国积极倡导包容互鉴精神,努力通过对话增信释疑,推动各种经济金融合作,为促进亚洲的安全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格局演变带来地缘政治角力

尽管中国超越式发展基于自身改革开放和周边的和平发展,并非建立在其他国家失败的基础上,但其快速崛起直接导致东亚地区出现以中国和美国为核心的双中心格局,而且五雀六燕。目前中国周边环境呈现鲜明的二元特征,一方面几乎汇集了世界最为突出的矛盾与冲突隐患,如大国博弈、核不扩散、领土争端、三股势力、社会转型、能源和水资源安全等,另一方面亦有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地区经济最具活力,“亚洲世纪”呼之欲出,吸引着全球的目光。若前者为挑战,后者便是机遇。

这样的力量格局、复杂环境和发展机遇,不仅搅动着本地区国家的神经,更吸引了全球的关注、试探甚至投机,把中国推向了多重矛盾交织的漩涡。有的国家滋生出前所未有的焦虑感,甚至干脆指责中国吃掉了“他们的午餐”,企图将其国内矛盾转嫁于中国,让中国埋单。在此背景下,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失之偏颇,刺激一些国家铤而走险,寻衅滋事,甚至妄言“围堵中国”,致使一些领土争端问题升温。与此同时,中国采取的正当回应,却被渲染、扭曲成“咄咄逼人”、“过度反应”,也有人担心,中国将把美国从亚太地区赶走,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主宰。

2013年11月23日,中国政府根据1997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1995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2001年7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5]此举本无可厚非,有利于中国更有效地维护领空安全和海洋权益,并为其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进行海空常态化监视、监测提供依据,增加了透明度,降低误判的风险。况且美国、日本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相继设立防空识别区,但中国此举却被其视为触动了他们的“奶酪”。 2014年1月,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洛克利尔在出席一个海军会议时表示,美国在太平洋不受挑战地控制蓝水及其空域的时代正在终结,在太平洋上,中国的崛起是将美国海军军舰及服役人员置于险境的关键因素。[6]2014年2月,美国国务卿克里在会见访美的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时重申,“不承认中国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可见,中国逐渐被描述成美国在太平洋霸权的“终结者”。

二、如何塑造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

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棋局中占据首要地位。中国将拓展周边关系作为新时期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建立和平稳定、互利共赢的睦邻友好关系。自2013年以来,中国在构筑新周边关系上又有新举措。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履新后的第一次出访,都选择周边国家为第一站。中国同周边20多个国家开展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别交往,基本实现了高层交往的全覆盖,兼具主动塑造与管控分歧的双重内涵。面对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塑造和推行多支点外交升级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一)以中国梦统合新外交

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思想。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7]展现了中国的国际视野与全球胸怀。中国与周边讲信修睦,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将继续并主动地与周边国家分享发展的红利,消除疑虑;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愿与周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领导人以实践诠释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周边发展前景对接起来,使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并向亚洲乃至世界传递了中国信心,推动着亚洲的合作和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努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中国与文莱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与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分别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与周边的各项自贸区谈判取得积极进展。中韩自贸区进行了8轮会谈,就货物贸易降税模式达成共识。中日韩自贸区进行了3轮会谈,成立了15个工作组和专家组,初步讨论了谈判的基本模式和框架。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访华时,与中方达成建立中斯自贸区的共识。中国和巴基斯坦召开会议,讨论中巴自贸区第二阶段降税。中国支持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确定了谈判的职责范围,并成立了货物、服务和投资工作组以及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小组。中国向东盟提交了中国东盟贸易区升级版的倡议草案,得到东盟的积极评价。

中国越来越多地贡献合作方案,如与东盟国家“商谈缔结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打造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2+7构想,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上述倡议统筹经济、贸易、科技、金融、人文等多方面合作渠道,探寻与周边国家深化合作的契合点,体现了同有关国家共同努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互通、造福沿线各国民众的意愿。

(二)大国当先,良性互动

中国正在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将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不懈努力。[8]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习近平主席2014年2月6日赴俄罗斯索契,出席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中国最高领导人打破惯例,首次出席境外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既是中俄关系高水平和特殊性的体现,也是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个人友谊的生动见证,将推动中俄合作快马加鞭。习近平与普京对中俄关系发展作出战略规划,“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中俄关系发展形势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对新的一年两国合作作出战略规划和部署,就加强双方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战略协作达成重要共识。”[9]

2013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的外交“首秀”均锁定中国周边。习近平首访即选择俄罗斯,有力地强化了与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经济上互利共赢;安全上责任共担;文化上相互包容借鉴。李克强总理的第一次外访选择了印度与欧洲。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中印互为伙伴而非对手,视对方发展为机遇而不是挑战。10月,印度总统辛格访问中国,两国总理在年内实现了互访,为1954年以来的首次。2014年是中印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周年,双方决定将以此为契机举办纪念活动,让这一原则在新的历史阶段发扬光大。

上述外交行动成功撬动了中国与美国、欧洲、拉美、非洲等地的外交。2013年6月,中美元首在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进行的“不打领带的会晤”,举世瞩目。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的针对性,得到奥巴马总统的积极回应。习近平在会见访华的美国国务卿克里时强调,中美要探索构建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克里表示,世界正在经历重大发展变化。美方站在战略高度,以更宽阔视野和更长远眼光定位美中关系。美方愿同中方一道,按照两国元首的要求,加强高层交往,加深对话、互信、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安全,为美中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注入强劲生命力。[10]这说明,中美关系已经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将利益建立在“反对”外部威胁基础之上;如今中美要将利益建立在如何“建立”一个合作共赢的新秩序之上。

2013年11月,第16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在北京举行。双方就战略伙伴关系、各自国内发展和经济形势、贸易和投资关系、双边合作、国际和全球性问题坦诚交流,并取得积极成果。双方共同宣布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共同制定《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确定了中欧在和平与安全、繁荣、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等领域加强合作的共同目标,这必将促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11月26日,李克强总理率团赴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各方围绕“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主题,共商合作发展大计。这既是新兴力量之间的合作,也是增强中欧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一带一路,大鹏展翅

中国积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建立“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对于拓展新时期中国与周边的合作共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说:“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的大合作”。为此,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11]

“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含中亚南亚等广袤地区,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独一无二。该地区与中国西部唇齿相依,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这一构想有利于区域内有关各方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扬长避短,互利共赢,形成区域合作的大格局。中国的这一倡议得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支持,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还表示可先建信息丝绸之路。2014年2月,普京在与习近平主席的会晤中明确表示,俄方积极响应中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愿将俄方跨欧亚铁路与“一带一路”对接,创造出更大效益。[1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议不能没有俄罗斯的参与,因此,普京总统的这一表态至关重要。

在东部,习近平主席倡导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说,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13]中国主动提议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形势下中国寻求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合作之举,是中国外交“亲、诚、惠、容”理念的展现。

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书写区域合作新篇章。“一带一路”主要包括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也向西亚、欧洲、非洲延伸,这是一个致力于经贸人文合作的开放、包容、可延展的平台,并非某种机制,合作方式主要以项目驱动,灵活务实。中国在发展与中亚国家关系时强调坚持“三不”政策,即绝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中国坚定支持东盟的发展壮大,坚定支持东盟推进共同体及一体化进程,坚定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一带一路”与“一陆一海”相得益彰。2014年1月,习近平在会见来华出席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第三轮战略对话的海合会代表团时表示,“中方愿同海方共同努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14]不仅如此,“一带一路”还可以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构想联系起来,所覆盖区域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将中亚、南亚与东亚经济板块连接起来,辐射作用不可低估。而中国正是连接这“一带一路”的枢纽和桥梁,中亚国家也可借力中国,扩大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东南亚国家也可借助中国拓展与中亚国家的合作。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中国扩大开放的新窗口,是提升中国与周边互利共赢合作关系的着力点。

(四)完善体制,提升效率

中国外交正处于大发展、大提升阶段,迫切需要体制机制的有力保障。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2014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决定设置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席,李克强、张德江任副主席,下设常务委员和委员若干名。维护国家安全是中国21世纪的重大课题,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越来越复杂,而且内外联动、传导性空前突出。因此,必须树立统合内外的“大安全”概念,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当其时。国安会的成立将有力地整合最优资源,优化决策效率,确保中国在21世纪的大博弈中占据主动。

2013年10月,中国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确立了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总体布局,统合思想认识,明确了周边外交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新型关系指明了方向,为周边外交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习近平在周边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他还强调:“要着力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维护周边和平稳定是周边外交的重要目标。”[15]国安会的建立与周边外交工作会议的成功召开,将为中国周边外交注入新的更大动力,也为中国周边外交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其实,周边关系并非孤立的板块,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处理好周边关系,就必须着眼全世界,需要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操作实施等各项能力。国安会的设立还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周边外交的需要,在外交布局上采取的重大行动。

中方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倡导合作安全,主动参与区域和次区域安全合作,深化与有关各方的合作机制,增进互信。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与成员国的安全合作一直是推进该组织发展的支柱之一,特别是在联合打击“三股势力”上合作成效显著。尽管如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也在与时俱进,着力弥补安全短板。相对于经济合作而言,中国与周边的安全合作滞后,未来中国与周边的军事交流将进一步增加,充实交流的含金量。中国周边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军队更多地加入到救灾和人道援助的工作中去,这将是中国军队展示形象、发挥积极作用的机遇,也有利于消除周边对中国军力发展的疑虑。

三、排除干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前中国周边形势呈现“陆稳海乱”的态势,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及南亚国家关系发展势头强劲,即使在东南亚地区,中国与多数国家的关系也保持稳定友好的发展态势。在历史遗留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问题上,中国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反对制造紧张和冲突。然而,近年来,中国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受到个别国家挑衅。在未来一段时期,影响中国周边稳定的几大因素包括:美国再平衡、日本右翼化、朝鲜半岛形势、南海以及后撤军时代的阿富汗局势等。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目标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能否有效应对各种已经出现的或潜在的矛盾。

(一)重塑西太平洋地区秩序

要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美国。美国在亚太地区有驻军,在关岛还有军事基地。西太平洋地区多种力量交汇,竞相博弈,地区秩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而美国推进“再平衡”战略是该地区秩序变化的催化剂。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力推“重返”亚洲战略,企图进一步拉近与其亚洲盟国的关系,牵制中国。事实上,自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以来,亚太地区就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些国家借机滋事,在南海、东海挑起事端,而美国的偏袒言行,使之更加猖狂,自认为美国会为其火中取栗;同时,美国也面临被盟友绑架的风险。未来,中美如何就西太平洋地区秩序取得新的共识至关重要。然而,美方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看待西太平洋的视角还停留在20世纪,因此顾此失彼,抱残守缺。中美元首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同意致力于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正是中美两国的最大公约数。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共识,相互照顾彼此关切和利益,中美才能共同有效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二)遏制日本右翼修正主义言行

日本右翼旨在改变现状的修正主义言行大行其道,已成为东亚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安倍内阁推行以华为敌、以邻为壑的政策,伺机突破“战后体制”的束缚。安倍所称的“积极的和平主义”,实质就是要发挥更大的军事作用,因此要加紧推进修宪扩军,在实现法律修宪之前通过“宪法解释”的方式,解禁集体自卫权。为此,安倍需要保持钓鱼岛地区局势的紧张,把中国描述为“威胁”,以便为其上述目标的推进增加合理性。可见,安倍右翼政府刻意关闭与中国和平谈判解决钓鱼岛争端的大门,其蓄意挑衅是长期的。不仅如此,安倍还不顾国内外反对,悍然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此举遭到中国韩国坚决反对、俄罗斯不满、美国“失望”、欧洲“遗憾”,陷入孤立。

中国对日本向来采取二分法,即将少数军国主义、右翼与广大日本民众区别开。然而,有种看法认为,中国“误读日本”,因为安倍的支持率居高不下,说明右翼并非一小撮,而是整个日本社会在向右转。也有人指责中国揪住历史问题不放,认为二战已经过去几十年了,现在日本的年轻人认为那是遥远的事,为何要为父辈的错误担责?这恰恰说明日本历史教育的失败,没能把负责任的历史观诚实地传递给日本的下一代。其结果是上至日本政坛人物、下至日本社会某些行业领袖,对历史问题信口雌黄,不顾事实,否认侵略,美化战争,企图逃脱责任。近日,日本放送协会(NHK)新任会长籾井胜人在涉慰安妇问题上爆出不当言论,该会的经营委员百田尚树否认“南京大屠杀”等,试图抹杀、掩盖、歪曲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是对国际正义和人类良知的公然挑战,与日本领导人开历史倒车的错误行径一脉相承。日方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才能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当前,中日关系处于建交以来的最低点,日本领导人的民粹主义言论只能强化日本的自我孤立。中国全国人大外委会主任委员傅莹指出,“日本的历史教育是失败的,使战后出生的日本领导人对历史持有如此缺乏良知的态度。只要日本政府不能切实承认和面对侵略历史,不能真诚地与受害邻国人民达成真正和解,日本就很难卸下历史包袱,成为亚洲建设性的一员。”

美国视美日同盟为东亚安全的“基石”,企图利用日本承担一部分牵制中国的责任。然而,自民党在历史问题、寻求修改和平宪法上的一系列右翼言行,引发亚洲邻国和国内有识之士的抗议和忧虑,其中也不乏针对美国的成分。事实上,美国也清楚日本右翼对美国并不信任,右翼势力坐大对美国未必有利。美国对日本右翼的修正主义言行是纵容还是约束,是检验美国如何在东亚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的标尺。中国应敦促美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半岛无核化与和平缺一不可

中国是朝鲜半岛近邻,在朝鲜半岛有重大利益关切。中国周边的核环境恐怕是所有大国之中最差的,既有被《核不扩散条约》承认的核国家,还有事实上的核武器国家,也有完全具备生产核武器能力、目前尚未拥核的国家。因此,半岛任何一方的核开发,均不利于中国营造和平稳定周边环境的努力目标。中国将与国际社会一道,阻止这样的事发生。2013年初,朝鲜半岛形势剑拔弩张之时,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16]王毅在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电话中表示,我们反对任何一方在这一地区的挑衅言行,不允许在中国的家门口生事。

在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上,中国与各方共同努力,缓解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014年,中国正与有关各方积极沟通,酝酿新的倡议,为推动早日重启六方会谈而努力。王毅在会见来访的美国务卿克里时说:“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就是推动实现半岛无核化,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坚持以对话谈判和平解决问题。我们绝不允许半岛生乱生战。中方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我们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当务之急是抓住时机,尽早恢复对话。”[17]总之,半岛的无核化与和平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应以一揽子方案加以解决,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将半岛的和平发展纳入不可逆的轨道。

(四)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

南海局势总体稳定,中国有能力、有信心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这一地区的和平。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目前存在的争议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非法侵占中国南海部分岛礁而产生的。南海问题的核心,是围绕部分岛礁主权归属和部分海域划界的争议。中国本着“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推动与有关国家的务实合作。一段时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等国企图强化其对中国南海岛礁的占领,试图改变南海现状,挑起争端。目前存在的争议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应由直接当事方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和平解决。李克强指出,“中方对南海航行自由高度重视,对其安全保障十分关心。实事求是地看,南海存在的领土争议对国际航路没有构成什么影响。中国将继续积极倡导和参与地区海上合作,包括海上安全合作,维护这里的和平与安宁。”[18]中国主张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找妥善解决办法,体现了务实灵活的态度。中方同东盟国家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启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同文莱、越南就推进共同开发与海上合作达成一致,维护了南海的和平稳定。王毅在同克里会谈时,详细阐述了对当前南海局势的基本看法和政策主张。他说,最近国际上有些人散布不实之词,渲染和放大南海争议,人为制造地区局势紧张,中方对此不能接受,坚决反对。[19]

中国与越南关系较为特殊,双方有着相似的政治制度,又是陆上邻国,两国关系恶化对彼此都不利。2013年以来,中越保持高层沟通。李克强总理访越,双方同意开展陆上海上及金融三大领域的合作。2014年1月,习近平与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通电话,对发展中越关系提出六点建议:保持高层交往;深化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加强统筹协调;构建互利共赢格局;夯实中越友好民意基础;坚持通过双边谈判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分歧,维护南海局势稳定,推动中越关系稳步向前发展。[20]这六点建议应当成为新时期推进中越关系发展的指导方针。

阿富汗是与中国接壤的友好国家,中国坚定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进程。2014年阿富汗将举行总统大选,北约部队将撤出阿富汗。在此情况下,如何维护阿富汗的稳定将是对国际社会的考验。中国将承办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进程第四次外长会,为阿富汗的和平与稳定做贡献。中国积极参与关于伊朗核问题的谈判,推动达成协议。2013年11月24日,伊朗与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和德国)在瑞士日内瓦就解决伊朗核问题达成一项阶段性协议。中国在推动叙利亚问题的对话上表现出负责任的态度,支持“以化武换和平”的努力。中国海军“盐城”号护卫舰与来自俄罗斯等国的护卫舰一道,为运送叙利亚化学武器的北欧船只提供护航,体现了中国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担当。

总的来看,2014年是中国周边外交的行动之年。中国将全力以赴构建一个和平发展的外部大环境。今年中国还有“主场外交”的优势,上半年将主办“亚信”峰会,下半年将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周边外交将更加精彩纷呈。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与周边乃至世界的利益汇合,并有效应对未来周边复杂的挑战,防止“黑天鹅”事件的出现。倘若认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会以牺牲核心利益为代价,则是对中国坚定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意志与能力的误判。

注释:

[1]杨洁篪:“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1期,第5页。

[2]阮宗泽:《一个外交官的美国密谈》,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2页。

[3]“中国超越美国成全球最大贸易国引发强烈关注”,新华网,2014年1月11日,http://www.sn.xinhuanet.com/2014-01/11/c_118924721.htm。

[4]“李克强接受东盟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新华网,2013年10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08/c_125496913.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声明”,新华网,2013年11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3-11/23/c_125750439.htm。

[6]“美太平洋司令谈中国崛起 叹主导优势正在削减”,《环球时报》,2014年1月17日,http://world.huanqiu.com/depth_report/2014-01/4764368.html。

[7]“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新闻网,2013年3月17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3-17/4650051.shtml。

[8]“王毅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外交部网站,2013年6月27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053777.shtml。

[9]“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新华网,2014年2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2/07/c_119220650.htm。

[10]“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新华网,2013年4月13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4/13/c_115377206.htm。

[11]“习近平发表重要演讲 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华网,2013年9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9/07/c_117272280.htm。

[12]“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新华网,2014年2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2/07/c_119220650.htm。

[13]“习近平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华网,2013年10月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03/c_125482056.htm。

[14]“习近平会见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代表团”,新华网,2014年1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17/c_119021511.htm。

[15]“习近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新华网,2013年10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25/c_117878944.htm。

[16]“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新华网,2013年4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4/08/c_132290755.htm。

[17]“王毅就朝鲜半岛局势阐述中方立场”,外交部网站,2014年2月14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128711.shtml。

[18]“李克强接受东盟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新华网,2013年10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08/c_125496913.htm。

[19]“王毅阐述对南海局势的看法”,外交部网站,2014年2月14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128751.shtml。

[20]“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通电话”,新华网,2014年1月22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22/c_119086135.ht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需要构建怎样的周边  中国  中国词条  构建  构建词条  周边  周边词条  需要  需要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  
智库

 金融开放的成就、不足与变革

 2018年4月10日上午,习总书记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重要主旨演讲,向世界宣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展开)

智库

 应对中美关系南海困局的思考

中国是世界“海洋地理相对不利”国家之一,在海洋主权护持中面临诸多挑战。中国有14000公里的海岸线和4000公里的“岛屿线”,中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多与邻国存...(展开)

智库

 零利率陷阱

境外投资机构有关人民币纳入SDR后会继续贬值的预测近些天来风头越来越盛。这种预判的逻辑是,人民币“入篮”后货币当局将减少或退出干预,以测试人民币的抗压能力。比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