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俄罗斯经济陷入低速增长期的三大因素

苏联解体23年来,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其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叶利钦执政时期(1992年至1999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转型危机,GDP累计下降40%。普京在前两任执政8年时期GDP增长70%,年均增长率为6.9%。后来又进入“梅普”与“普梅”时期,经济又出现了复杂的局面。

在这23年期间,俄罗斯经济经历了两次大的金融危机,一次是1998年,另一次是2008年。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2009年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度下跌,油价每桶由147美元下跌至40美元,欧洲向俄支付的天然气价格每1000立方米由409美元降到280美元,这对俄罗斯经济是个致命的打击,也是导致2009年俄罗斯GDP下降7.8%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0年俄经济开始回升,2010年与2011年经济增长率均为4.3%,但2012年降为3.4%,而2013年又降为1.3%。2014年上半年俄GDP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据俄官方预测2014年俄经济增幅为0.5%,而俄经济发展部长阿列克谢·马柳卡耶夫预计增幅可能会达到1.1%。

2013年俄罗斯经济所出现的下行趋势,是不是个别因素在短期内发生的变化,还是具有中期性或长期性的特点,这已成为国内外十分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俄罗斯经济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处于低速增长期。俄官方在不断地下调经济增长预期。俄经济发展部制定的经济预测方案中的中性方案(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90-100美元/桶为基础),到2030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如表1所示。

2013年11月7日,马柳卡耶夫说,大约在2025年前,俄经济增长不会超过2.5%~3%,2026年起的后5年还要低一些,将持续到2030年。

随着经济增速下降,俄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比重将由2011-2015年的3.9%下降到2026年至2030年的3.4%。

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俄经济这种下行趋势具有中期或较长时期的特点,我认为,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俄经济陷入低速增长期有多方面的因素,如不利的国际经济形势,至今全球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乌克兰危机后西方的经济制裁等。

但笔者看来,如果从较长一个时期与俄国内经济本身条件来考察,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模式)落后、经济结构失衡与经济发展从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的战略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进展等因素造成的。这就是说,这主要由俄国内因素决定。

对此,普京在2013年度国情咨文中也指出,俄经济放慢的主要原因具有内部性。俄莫斯科后工业研究所B.伊诺泽姆采夫于2014年6月24日在《莫斯科时报》发表的文章中说:“俄罗斯经济如果不能解决内在问题,无法避免陷入危机甚至引发社会风险。”

下面我们作些具体分析。

落后低效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未能转变

这个问题必须从历史上来考察。长期来,苏联经济发展走的是粗放发展道路。

斯大林举全国之力实现工业化,其中的一个特点是实行粗放型的政策。斯大林保证重工业高速发展主要靠大量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的办法,这种粗放型的工业化政策,其结果必然是资源浪费大而经济效益低。

在1929年至1940年期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3.4%,国民收入为14.6%,而基建投资为17.9%,后者比前两者分别高出4.5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1918-1940年苏联国民经济投资额为617亿卢布,投入工业部门的为215亿卢布,占34.9%,农业为70亿卢布,占11.3%。对工业大量投资,又必然提高积累率。战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积累率一般在26%~29%,1931年高达国民收入的1/3。

从就业人数来看,工业化时期工业部门的职工增加最快,从1922年的190万人增加到1940年的1308万人,增加了5.9倍,而同期,整个国民经济中职工增加了4.4倍。

粗放型的工业化政策,虽然使工业高速发展,但经济效益一直低下。工业化时期虽有大量企业投产,但经济效益长期上不来,从1928年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后,到1935年才有第一家新建的重工业企业成为赢利企业。工业劳动生产率到战后的1950年不到美国的30%,一直到苏联解体前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指标为55%。至于农业劳动生产力长期停留在20%~25%这个水平上。苏联在物质生产部门手工劳动占的比重很大,直到80年代中期,从事手工劳动的还有5000万人,在工业中从事手工劳动的工人约为1/3,建筑业为一半以上,农业为3/4。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并未涉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效率不断下降。以固定资产的利用指标为例,在7年计划的4年当中,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上述指标降低了9%,而在农业当中甚至降低了21%。劳动生产率也不断下降。1950-1955年,工业中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8%,而在7年计划的年份里,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实际下降到5.6%,1962年为5.5%,1963年为5.2%。这致使一些国民经济综合指标下降。根据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提供的材料,社会总产值从1956年到1963年8年间,增长速度降低了一半(详见表2)。

国民收入指标也出现了下降,直到1964年初,在8年中国民收入增长速度降低了2/3(详见表3)。

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二战期间除外),经济一直以较高速度增长,这是靠不断地大量投入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的,走的是粗放发展道路,是一种消耗型经济

苏联自上个世纪30年代消灭失业后到80年代末,每年平均增加的劳动力为200万人。基建投资不仅增长幅度大,而且增长速度快,一般要占国民收入的30%左右,约占国家预算支出的50%。基建投资增长速度大多数年份快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如1961-1987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5.4%,而基建投资为5.6%。1950年苏联的基建投资只及美国的30%,到1971年已与美国相等,1974年超过美国。

苏联生产每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很大,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石油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此时,苏联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扭转已开始出现的速度下降趋势与提高经济效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经济发展由粗放转向集约化。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正式提出经济向集约化为主的发展道路过渡。

苏联20世纪70年代初推行的集约方针,并没有取得成效。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仍然面临难以改变的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

1981-1985年社会劳动生产率由1976-1980年的3.7%下降为2.7%。据计算,如果苏联继续靠粗放经营方式来发展经济,走拼消耗的道路,要达到计划规定的经济增长率,那么,每个五年计划的燃料和原材料的开采量需要增加10%~15%,基建投资总额需增加30%~40%,需为国民经济补充800万-1000万劳动力。很明显,苏联根本不存在这种可能性。

苏联一直到1991年底解体,仍是粗放型经济经济效益没有提高。苏联转向集约化难以取得进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问题。

长期以来,苏联经济质量与效率低以及高浪费问题得不到解决,因为到苏联1991年解体,其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功效日益衰退,苏联经济增长率出现了递减,即出现了由高速、低速、停滞到危机。从20世纪60年代起经济增长速度递减趋势已十分明显(详见表4)。

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苏联经济的脆弱性。戈尔巴乔夫在1990年7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八大的报告中指出:“国内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仍旧比发达国家高出1-1.5倍,燃料与能源的消耗高出50%。”这种低效的、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亦是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在竞争中被击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虽然确定了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型,但在转型过程中并没有同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而着重点放在如何摆脱经济危机,解决经济的恢复与增长问题。从而经过20多年的转型,应该说其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俄罗斯经济乃是一种落后的、低效的经济增长方式。

时任总统的梅德维杰夫在《前进,俄罗斯!》一文中指出: “我们大部分企业的能源有效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得可耻。这还不是很糟糕。最糟糕的是,企业经理、工程师和官员们对这些问题漠不关心。” “低效的经济,半苏联式的社会环境……所有这些对于向俄罗斯这样的国家来说,都是很大的问题。”

2010年1月13日,俄罗斯联邦工商会会长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在一次会上讲:“俄罗斯每生产一吨钢,要比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多消耗两倍的电力,每生产1吨化肥要比阿拉伯国家多耗费5倍的电力。”俄罗斯自前苏联时期起就在各项社会经济指标上与世界先进国家有所差距,如今这一差距正越来越大。

普京在《我们的经济任务》一文中说:“俄罗斯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发达国家的1/3或1/4。”俄学者对经济效率的评价更低,拉季科夫认为:“俄罗斯的能源效率是日本的1/18,各经济领域的劳动生产率是先进国家的1/4到1/20。农业出产率则比遍地石头且缺少阳光的芬兰还要低一半。”

十分明显,不论当今还是未来俄罗斯不可靠大量投入劳力、人力与物力来保证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落后的、低效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成为俄罗斯经济陷入低速增长期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人所共知,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严重的畸形经济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经济结构问题,不论在苏联时期还是在当今的俄罗斯,始终是影响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其经济发展模式。如果严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长期不能改变,不排除俄罗斯经济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出现结构性下降乃至出现大幅度经济滑坡的可能性。

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3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俄罗斯应该加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只有结构改革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且减轻对能源领域的依赖。”而20多年的俄罗斯经济发展进程说明,上述看法是正确的。

俄罗斯独立执政后亦力图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但随着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型,由于实行对外开放与贸易自由化,经互会的解散,加工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生产工艺落后,年复一年地生产老产品,从而使产品质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在转型过程中造成加工制造业部门不断萎缩的两个直接因素是:

首先,在转型期间,俄罗斯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尽快使经济复苏,获取极其需要的短缺的外汇资金以购买大量国内急需的消费品,不得不靠大量出口能源等原材料产品,这就成为其解决急迫经济问题的一个捷径。可以说,20多年来俄罗斯经济一直没有摆脱对能源、原材料部门的依赖。

俄罗斯经济发展进程中“三化”十分明显:一是经济原材料化,即经济发展依赖能源等原材料部门。二是出口原材料化。俄罗斯出口产品按所占比重排序,燃料能源产品占首位,2013年能源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70.6%。三是投资原材料化,即俄罗斯投资相当部分用于采掘工业。

“三化”的结果是使得在俄罗斯工业中能源和原材料部门的比重日益提高,1990年,工业中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比重为33.5%,制造业比重为66.5%。到1995年,俄罗斯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例已下降至42.7%,而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比重相应增长至57.3%。2004年后,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走高,能源工业快速发展,2006年,能源工业比重已达到67.8%。尽管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受国际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但它在工业中的比重一般都要超过60%,2013年占66.7%,而制造业则占33.3%(详见表5)。

特别要指出的是,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下降趋势日益明显,2013年与2012年相比工业仅增长0.3%,而机器与设备的生产下降了7.6%。其中机床生产下降了16.2%,化工设备下降了5.6%。

从对俄罗斯经济增长或下降所起的作用来看,能源部门的影响十分明显。据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阿甘别基扬于200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一次报告中提供的材料,1999-2004年6年期间,俄罗斯GDP的增长率,70%是国际市场能源及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结果。正如本文一开头指出的,由于2009年国际市场上能源价格大跌导致俄罗斯该年GDP下降7.8%。这不论在2009年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还是在“金砖国家”中,俄罗斯经济下滑幅度都是最大的。

上述分析说明,过度依赖能源等原材料的俄罗斯经济,不可能保证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难以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特别是能源价格是很难预测的。同时也可看到俄罗斯经济带有“荷兰病”的症状。当然这种症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已有明显表现。这个时期经济的低速增长,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猛涨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所共知,1973年爆发了中东战争。之后,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为对付西方国家,把石油价格提高了15倍。苏联当时作为世界主要石油输出国之一,借机大量出口石油,据统计,1974-1984年苏联仅从出卖石油与石油产品获得的收入,最保守的估计也达到1760亿外汇卢布,折合2700-3200亿美元。这笔巨额“石油美元”对当时苏联渡过经济难关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经济停滞和下滑的严重性,缓解了种种矛盾。如排除这些因素,差不多有4个五年计划的期间,国民收入的绝对额没有增加。

阿尔巴托夫指出:“在19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不论是我还是我的许多同事都不止一次地想到,西西伯利亚石油挽救了我国经济。而后来开始得出结论,这个财富同时又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它使我们不可饶恕地丢失了许多时间,长久地推迟了已经成熟甚至过分成熟的改革。”他还说,“那时我们把能源出口无限度地增长,从这里找到了摆脱一切灾难的灵丹妙药。那时没有一个人(包括我自己)懂得不是挣来的财富最容易使人腐败这句古老的谚语,不但适合于个人,而且也适用于国家。”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乌克兰危机将使欧盟更下决心降低对俄能源的依赖。另外,美国页岩气革命正在改变全球能源生产与需求格局。从2008年开始,随着北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非常规油气大规模开发,特别是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兴起并取得成功,这不仅导致对全球能源安全、能源政策与经济发展乃至能源地缘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直接改变了全球能源生产与供需格局。

如果我们从美国与俄罗斯两国情况来看,在能源格局重新洗牌过程中,总的趋势是:在全球能源的生产与供需地位中,美国日益强化而俄罗斯日益弱化。美国以页岩气、页岩油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的大量开发,使其原油产量预计在2016年将达到每天950万桶,接近1970年达到的每天960万桶的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美国以6240亿立方天然气产量首次超过俄罗斯。201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占天然气总产量的份额已从2006年的1%增加到20%,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到2020年这一份额可能上升到36%,2030年将达到49%。与此同时,美国油气进口日益减少,2013年美国石油供应量的37%来自进口,这一比重在2016年将降至25%。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美国将实现能源独立。

俄罗斯来讲,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发展,其在全球油气出口的地位将日趋下降,这除了反映在上面提到的欧盟正在设法减轻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这一因素外,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俄罗斯长期来力求开拓美国天然气市场的计划难以实现,美国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全球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国。美国正在把原来建设的液化天然气接收设施改建为液化天然气出口设施。美国已不可能成为俄罗斯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伙伴,而变成主要竞争者。

第二,跟随美国页岩气革命的进行,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亦在大力开发非常规油气,使得原来一些油气贫乏国家将逐步变成新的油气富有国,这无疑亦将是降低对俄罗斯油气需求的因素。

第三,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导致全球能源供给格局的大变化,还使得俄罗斯等国积极推动的创建天然气欧佩克设想很可能落空。这样,俄罗斯很难像石油欧佩克那样在协调与统一成员间天然气的产量与价格方面发挥作用。

第四,由于美国天然气产量大幅增加,它的天然气价格于2008年6月以来已下降近70%。2014年2月14日,100万英热单位的天然气在美国的价格约为5美元,欧洲与亚洲的价格是该价格的2.4倍。美国天然气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必将对国际市场上的天然气价格产生影响,从而也会使俄罗斯出口天然气的收入减少。

美国在2014年6月宣布将打破长达40年原油出口禁令。俄专家认为,如果美国每天出口原油300万桶,将相当于俄向欧洲原油的出口量。

上述分析说明,美国页岩气革命与能源政策的变化对俄罗斯能源特别是天然气出口在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更加不确定与日趋弱化。

其次,从历史上来看,俄制造业部门不断萎缩,是与苏联工业特别机器制造业80%与军工部门这一特点有关。

这严重制约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军火市场大大萎缩,军工生产处于减产和停产状态;二是庞大的军工企业进行所有制改造与向市场经济转型,要比民用企业难得多,因为军工产品的买主是单一的,即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难以起作用,政府订货一减少,军工企业便陷入困境,从而对整个工业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这里,我们不妨列举一些资料具体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普里马科夫指出,苏联解体前军工领域各部门创造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如此庞大、占GDP比重如此高的军工企业,在俄罗斯经济转型起始阶段由于受上面指出的因素制约,在1992-1993年,武器生产几乎下降了5/6,军工企业生产总规模下降6/7。可见这对俄罗斯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起了多大的作用。

俄制造业部门严重萎缩,导致在这一领域进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苏联时期1970年机器设备与运输工具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4.81%,而2013年降至5.3%,相应时期这类产品进口从35.6%提高到了48.5%。对此,上面提到的B.伊诺泽姆采夫的文章中认为:当今“俄罗斯不是一个工业体,而是资源经济体”。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很难想像能支撑其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还应指出的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俄罗斯的轻工业与食品工程部门几乎被冲垮。从而导致俄每年进口大量消费品。1994年俄进口的食品与农业原料占进口总额的27.7%,后来逐步下降,2013年为13.3%。

从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在相当时期内难以实现

从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的战略,是最近十年期间俄罗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与目标。通过体制转型实现经济现代化既是俄罗斯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我们前面论述的影响俄经济发展两大问题的主要途径。不论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是调结构,都是俄罗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叶利钦执政时期冲垮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应该说这是使俄罗斯经济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但这一时期并没有提出国家现代化的设想。

2009年11月,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在他的国情咨文报告中,正式提出俄将以实现现代化作为国家未来十年的任务与目标。他提出的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的概念。梅德韦杰夫说:“我们将建立智慧型经济以替代原始的原料经济,这种经济将制造独一无二的知识、新的产品和技术,以及有用的人才。我们将创造一个有智慧的、自由的和负责的人们组成的社会,以取代领袖思考决定一切的宗法式社会。但其中经济现代化是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俄罗斯在采取措施应对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同时,下决心着手推行经济现代化政策,使两者衔接起来。

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迫切性突出表现在:它在转变经济体制的同时未能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长期以来,苏联经济质量与效率低以及高浪费问题得不到解决,是粗放型的经济方式。一直到苏联1991年解体,其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在前面已作了论述。

至于俄罗斯独立以来,在从资源出口型向以高新技术、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所作的努力,但并未取得多大进展。梅德维杰夫在《前进,俄罗斯!》一文中指出:“20年激烈的改革也没有让我们的国家从熟悉的原料依赖中摆脱出来。” “简单地依靠原料出口来换取成品的习惯导致了经济长期的落后。”他还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应不应该把初级的原材料经济……带到我们的未来?”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俄罗斯强调必须把经济现代化视为主要目标。2010年8月31日《中国改革》杂志采访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他谈到经济现代化问题时说:对当今的俄罗斯来说“现代化意味着一切”,“以现代化告别过去”。

前面已指出,俄罗斯经济现代化主要问题是要着力解决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

不论是普京还是梅德韦杰夫,都一再强调俄罗斯现代化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俄罗斯经济从当前的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普京在2008年2月8日提出的《关于俄罗斯到2020年的发展战略》明确指出:经济实行创新型发展,这是俄罗斯“唯一的选择”,“创新发展的速度必须从根本上超过我们今天所有的速度。

应该说,这次俄罗斯提出经济发展从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是战略性的一项政治性的决策。但实现上述战略性的转变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俄罗斯现代发展研究所所长伊戈尔·尤尔根斯指出:俄罗斯“现代化、摒弃原料经济向创新型经济发展的过程过于缓慢”。之所以缓慢,有多种原因造成的。这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俄罗斯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经济发展难以摆脱对能源等资源的依赖;二是搞创新型经济困难甚多:俄罗斯企业缺乏创新的积极性。目前只有10%的企业有创新积极性,只有5%的企业属于创新型企业,只有5%的产品属于创新型产品。

设备陈旧,经济粗放型发展,竞争力差,这些是老问题又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条件下,俄罗斯更感到这些问题的迫切性。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第一副所长索罗金指出:“俄罗斯主要工业设施严重老化,到目前至少落后发达国家20年,生产出的产品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力。机器制造业投资比重为2%~3%。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存在技术差距。最近他又指出,如今俄罗斯机器制造企业中使用的技术设备服役超过25年,而整体来看所有经济实体部门的技术设备中有80%的服役时间已经达到16-35年,这就使俄罗斯不能生产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投资不足。为了优化经济结构,就需要大量增加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经济部门和高新技术部门的投资。

小企业发展缓慢。目前,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可达50%,美国近50年来GDP的增长靠科技创新,主力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2009年俄罗斯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不超过15%。尤其从小企业的行业分布看,从事工业生产和科研创新的小企业仅略高于10%,且呈逐年递减趋势。因此,可以看出,俄罗斯中小企业在未来的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其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从以上简要分析说明,俄罗斯在实行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时,面临着难以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反复强调要从出口原料为主导的发展经济模式过渡到创新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发展能源等原材料部门对俄罗斯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与现实需要。

创新型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与经济发展摆脱不了能源等原材料部门,这必然使俄罗斯经济难以在短期内保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其经济将陷入低速增长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增长期  增长期词条  俄罗斯  俄罗斯词条  低速  低速词条  陷入  陷入词条  因素  因素词条  
智库

 防止太空军备竞赛刻不容缓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正式成立太空司令部后,美国向着组建独立的太空军又进一步。这个新的太空司令部将负责计划和执行太空行动,包括导弹预警、卫星操作、空间控制和支持等。...(展开)

智库

 评级机构的是与非

2007年-2008年美国次贷泡沫破灭,触发金融危机,随后通过美元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迅速传导至世界各国,引发金融和经济“海啸”,尤其是欧元区债务危机至今阴影未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