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经济近期运行特点与政策取向

编者: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先生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他对近期中国经济的运行特点及明年经济走向与政策趋势做了一次全景式分析,发表于此,供读者参考。

延续前两年走势,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但宏观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特别是在经济稳中趋降的同时,经济结构在不断的优化升级,增长动力正在转换衔接,大众的创业创新热情明显提高,国际产能合作取得新进展。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特点是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表现为行业间、区域间明显的分化走势,这是经济结构调整进程明显加快的重要表现,国民经济在分化中调整,在分化中升级。

从趋势看,明年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同时一些领域的风险也会加快释放,经济运行的困难和挑战将继续加大,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要坚持做好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综合平衡,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部署,更加注重培育新动能,平稳度过高风险的新旧动能转换期,实现新动能驱动的新增长,使发展进入新境界。

中国宏观经济近期运行特点

1.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但经济总体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

2015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经济下行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出口、投资和工业的回落。1-11月出口总额下降2.2%,明显低于预期,全年将再次出现负增长,这是1995年以来第三次负增长,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新的增长动力形成较为缓慢,复苏的基础脆弱,复苏态势比预期差。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比去年同期回落5.7个百分点,回落的幅度比去年增大,其中同期房地产投资仅增长2.0%,同比回落10.4个百分点。前10个月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比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

尽管经济发展面临多方面的下行压力,但总体经济运行仍然较为平稳,仍处于合理区间内。一方面,经济增长和就业继续保持平稳态势。第一、第二季度GDP均增长7%,第三季度首次跌破7%,为6.9%,全年经济增长6.9%,实现了7%左右的预期目标。1-9月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066万人,提前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同时,城市调查失业率大多数月都稳定在5.1%-5.2%之间,特别是随着创业就业环境的逐步改善,大学生失业率趋于下降。

另一方面,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1-11月,物价总水平(CPI)增长1.4%,比上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既没有通货膨胀压力,也没有出现很多人担心的通货紧缩问题。与此同时,消费平稳增长,房地产销售增长回缓,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这些表明,总体经济运行稳中趋缓,但仍处于合理区间。

2.经济运行的最大特点是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行业间、区域间呈现明显的分化走势

一方面,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下行明显,但调整加快。一些重化工业生产、销售、利润大幅下滑,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大幅增加。1-10月,粗钢、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同比分别下降2.2%、4.6%和8.3%,而上年同期则分别增长2.1%、2.5%和3.5%。1-10月,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钢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利润分别下降60.5%、8.1%,下降幅度远超过产销量下降幅度,说明这些行业产销量下降的同时,价格下降更为明显(今年以来钢铁价格下降幅度超过20%,水泥、平板玻璃价格降幅均超过10%),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几大装备制造业也出现了产销量增幅明显放慢、利润下降。这说明产能过剩不仅程度严重,而且范围很广。

目前处于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的关键时期,不少行业也在积极主动减少投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转型等,并取得一定成效。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着力从全球视野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今年在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和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上迈出较大步伐,这对缓和国内产能过剩、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另一方面,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正积累动能。

一是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占比不断上升,对就业和GDP的拉动力增强。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同比增长8.4%,比第二产业快2.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3年的46.9%上升到去年的48.2%,今年前三季度再提高到51.4%,2015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首次突破50%。

二是高新产业发展势头较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继续提升,目前已超过了11%。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出现了较快增长,1-9月两产业主营收入分别增长7.3%和6.1%,比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快6.1个和4.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3.5%和3.6%,而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则下降1.7%。

另外,从投资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主要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前10个月累计同比增长15.8%,比全部投资增速快5.6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72.400, -0.28, -0.39%)呈翻倍的爆发性增长态势。

三是新主体、新业态加快孕育。政府简政放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新登记注册企业数在前两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了20%左右,每天新增企业1.2万户。1-9月份,快递业务量和快递收入分别增长46.0%和33.2%。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在加快孕育。这些亮点反映出,中国的产业在升级,增长动能在转换。

正确认识和判断经济形势,最关键是要把握新旧动能转换这一重要特征。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结果,是转型期的阵痛。传统的增长结构和动力进入深度的调整期,而新的增长结构和动力在加速酝酿中,但由于其体量还不够大,持续快速增长的格局还未最终确立,不能有效抵消传统经济领域的下行压力,因而经济总体呈现持续下行态势。

一些行业深度调整,持续调整,而另一些行业则如初升太阳,勃勃生机,经济运行复杂多变,给人们准确地把握经济总体态势增加了难度。如果仅从经济增长速度看,容易得出在逐步变差的悲观看法。既要看增长,又要看结构和效益变化,既要看短期,还要看长期趋势,最主要的是看新的增长因素的变化,它代表的是未来。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谋求的就是新增长新发展,即通过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新增长点,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持续平稳增长。对传统经济领域的调整要有平常心,传统经济领域调整是周期性的,更是发展阶段性的,是合理的调整,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可避免的阵痛,对解决我国的长期结构性矛盾具有积极的作用。经济政策主要是防止它们在短期内下滑过多过猛,而不是逆趋势促其回升。

另一方面,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只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正确处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经济下行是可以做到“减速而不失势”的。尽管这几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很大,而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我们可以“化急调为慢调”,努力实现“软着陆”。

2010年我国经济在强刺激政策影响下出现了强劲的反弹,之后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新常态)和政策效应递减,不可避免出现了明显调整。GDP增幅从2010年的10.4%,经过两年的时间回落到7.8%,下调2.6个百分点,而2013至2014年分别增长7.7%和7.3%,两年仅下调0.5个百分点,今年下调幅度略有加大,但仍然处于合理范围内。这不是因为调整压力在减小,而是稳增长和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双结合的有效支撑。

总之,尽管近期传统经济领域下行压力很大,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如投资、出口、工业调整幅度很大,但总体经济调整是温和可控的,是软着陆型的调整,而不是硬着陆的调整。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目标

1. 明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首先,全球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压力,复苏乏力,不确定性增多,使我国的外需不足局面将继续一段时间。目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低于预期,一些问题旧病复发,一些新的不稳定在滋生,如极端恐怖主义的猖獗,地缘政治危机,欧洲难民危机。这些困难和问题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全球贸易增长持续低于经济增长,这影响了某些国家复苏(如美国经济相对较好)的扩散效应。

世界经济的分化不仅会继续加深,而且会持续化。致使我国的出口环境在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我国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和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取了一些进展,但还难以抵消出口下行的压力。

其次,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且一些领域风险隐患在增加,对经济运行产生新的压力。经济下行压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没有调整到位。

一是房地产调整远未到位。房地产调整是长期周期性的调整,今年企稳,明年下行压力可能较大,由于房地产的产能过剩严重,一些地方房价过高,必然导致房地产销售和投资的继续调整,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投资持续出现两位数的负增长,意味着房地产投资明年仍难有起色。

二是投资调整没有到位。总体上看,近期由于成本上升、产能过剩、需求不振,企业投资的回报率在加速下降,这对新增投资产业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投资结构中,房地产投资的下行压力将会继续拖累总投资增长

三是工业调整也没有到位。尽管目前工业运行处于低位区,但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特别是PPI连续四年的下降,对企业投资意愿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工业增长仍面临下行压力。

综合分析,我们预计2016年的经济增速仍有所下降,预计降至6.7%左右,其中投资、工业将会继续惯性下滑,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内在动力不足,可能会重拾跌势,对经济运行产生更大的压力。

2.合理确定发展目标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合理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尤为重要。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推进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要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和结合点,为实现有较高质量和效益的中高速增长,从长计议,必须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建议从2016年起,不再设定年度经济增长速度目标。一是考虑到十三五规划已经设定了五年经济增长目标,2016年经济运行应在十三五确定的计划框架内。二是历史上我国上世纪80年代年度经济工作中均没有设定具体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都是用五年规划目标代替,允许年度间有一定的增长波动。再有,在特殊情况下,也曾有过不设短期目标的,如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2000-2002年连续三年未定年度增长的预期目标。经济增速不设定年度目标,并不是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主要是考虑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要为结构调整留出空间,着力致力于经济增长提质增效。

建议继续保留年度就业和物价调控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关键。随着简政放权等改革促进创业就业,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业的弹性系数在增加,目前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可以带动160万-170万人的就业。2016年要继续努力保证城镇新就业在1000万人以上,重点解决好结构性就业问题,特别是产业调整所产生的新失业人群要高度重视。根据目前的物价走势和中长期目标,明年物价调控目标是将CPI增幅控制在2.5%左右。

3.2016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

宏观调控政策要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的框架,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和深度。

要加快结构改革,把更大精力用在解决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上,加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保底的基本政策取向,不搞“强刺激”,着力于“强改革”,仅仅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利于推进结构调整的重大改革。定向调控既要加大政府的直接投资和引导社会资金,着力打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引擎,又要将其与促进“双创”有机结合,对创业创新活动给予更多的财政、金融和服务支持。

2016年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仍然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经济增长,支持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强公共服务薄弱环节,支持民生改善,都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更好地做好定向调控,促进结构调整,同时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加大结构性减税、普遍性减负力度,发挥财政对结构性调控的关键作用。

一是2016年可考虑在2015年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赤字率,如提高到2.5%。二是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可考虑对小微企业实施三年免税计划,对中型企业和困难的大中型企业适当降低税负,加强对企业创新技术进步的税收支持政策,降低消费税和进口环节税。二是进一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强化地方债务硬约束,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三是用好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清理、归并,合理安排预算支出。统筹预算,减少财政收支规模,解决财政支出“虚胖”的问题。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增强灵活性,在做好总量的预调微调的同时,加大定向调控力度。

一是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用好定向降准、定向降息、定向贷款等政策工具。二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特别注意房地产、产能过剩、地方性债务引发的风险。三是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四是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

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及可行对策

1.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考虑了短期经济面临的压力和长期培育新动力的战略任务,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应体现出长短结合,以长为主,即在适当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的同时,以调结构为重心,把政府改革引向深入,以全球的眼光解决我国的产业结构问题,继续千方百计鼓励“双创”,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改革和结构调整中的各类风险。

一是适当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的同时,坚持以调结构为重心,促进国民经济在稳增长中加快转型升级。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未来一段时间还可能进一步加大,不仅如此,2015年的情况表明,在下行压力加大的同时,经济运行风险在逐步释放,特别是有些风险如股市暴跌影响面很大,对实体经济发展和发展信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不能掉以轻心,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保持宏观经济持续处于合理区间。稳增长,关键是稳就业,稳增长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向,不走老路,不搞超发货币,不搞大规模强刺激,而是要走新路,主要依靠改革增强经济活力,依靠创新和结构升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就业容量,把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和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升级。

最近几年新一届政府探索的一条重要经验是,稳增长要与调结构有机协调,两者不能偏废,不能为稳增长而稳增长,也不能为了调结构而忽视增长或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增长是调结构的前提,调结构是稳增长的长久之策。2016年我们面临的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稳增长与调结构都十分关键,但从保障十三五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更长远计,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更重要的是优化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要保持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基本稳定同时,更加注重调结构和转方式,在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稳增长,增效益、添后劲,从改革、惠民生中要动力。

二是把政府改革引向深入,从根本上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改革是推动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如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不再具备高增长的条件,外延式的发展已走到了尽头,必须培育和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只有深化改革,释放新的改革红利,才能既增强市场活力,又能显著提高我国经济的创新能力,使经济在结构优化升级中保持中高速增长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经济活力减弱、内生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三年来,新一届政府始终坚持和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将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以激发活力增强创新动力,激发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着力提高创新发展的便利化和回报率。

2016年进一步把政府改革引向深入:一是要继续深化“放管服”结合的系统性政府改革,最大化的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使放权放到位,监管上水平,服务能精准。二是加快消除市场准入限制,促进公平竞争,特别是要着力降低服务业的准入限制,扩展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三是全面清理和规范各种政府收费行为,大幅减少政府性收费总量,减轻企业负担。四是继续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把总量调控与结构改革结合起来,在做好金融、财政总量调控的同时,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三是以全球的眼光和大开放的思维,解决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过剩问题,在显著提高国际化水平中培育我国经济的新优势。

为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需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拓展空间,为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一方面,要以新的更高层次的开放倒逼产业升级,倒逼国内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让我们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锻炼自己,壮大自己,实现产业在更加层次上追赶目标,乃至超越。另一方面,继续加快我国优势产业走出去、广泛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从全球的视野解决我国的产业升级和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加快中国制造走出去和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是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能取得一举多赢的效果,不仅有利于形成优进优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而且能显著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和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压力,同时,还有利于相关国家加快发展、扩大就业,并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创造更多机遇。国际产能的直接合作或第三方合作,都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重要抓手,发挥政府与民间两个积极性,积极谋划,扎实推进,抓出成效。

四是千方百计鼓励“双创”,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转变。

着力推动“双创”,是抓住了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金钥匙”,将汇聚的是新的改革红利和人力资源红利,是加快产业升级、扩大就业、提高人们福祉的根本推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不再具有按劳动力等各种要素便宜的优势,但我们有越来越丰富的人力资本,特别是每年新毕业大学生有700多万人,累积十多年,我们便新增上亿的高素质人力资本,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特大“金矿”,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要通过政府职能改革、宏观调控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将这座“金山宝库”变为新的生产力,变成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发展。只有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生产力,才能减弱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双创”发展将会带来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政府改革、教育和人才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为人力资本的成长创造越来越宽松的外部环境,让创新精神深入亿万民众,让创新的成果全社会分享。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为创新、创业提供充分可及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企业和个人创新搭建最便利的服务平台。

五是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改革和结构调整中的各类风险,避免出现系统性和区域性经济风险。

最近几年以及未来几年,都是我国经济风险集中释放期,这是不难预料的,如房地产调整风险,股市暴跌,一些行业因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引发坏账大量增加进而破产倒闭,行业性的、局部区域的金融和财政风险,PPI长期持续下降所产生的风险等,这些风险如果预防不到位或处理严重不当,将会对短期经济运行和长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必须高度重视。

化解风险,不外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化”,另一种是“后化”。“预化”就是对潜在的巨大风险在其爆发前予以分解,内化,使其不再集中爆发,或爆发后所产生的影响已减至最小。而“后化”就是一些难以预料的风险已充分暴露,需对其及时有效的处置。

要防止出现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经济风险进行分类分级,建立统分结合的综合预防和治理体系,金融监管部门要把好总闸门。二是以预防为主,做好风险预警。防治结合,以防为主。今年的股市暴跌风险是一个很大的教训,防止暴跌的最好办法是防止暴涨,我们对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有经验教训,比较重视防范,但对房市、股市等影响面大的资产价格波动缺乏警觉,在预防上下的工夫不够,或盲目乐观,或任其自然,甚至有明显的助涨倾向。要利用好大数据对经济金融风险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一些风险问题,还需要引导,对其进行分流释放,以避免其累积酿成冲击过大的系统性风险。三是重视培育中立的经济金融风险评级机构。风险管理需要跟踪、研究和深入评估,让风险在未集中大爆发前正常的经济运行中逐步化解,即利用市场机制来化解风险。

2、总量政策要更加灵活

目前经济运行仍未企稳,特别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都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一些行业和行业经济面临重大困难,一些风险在加快释放,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很大。特别是需求不足、物价下行,实际利率上升,企业负担加重。央行还要择机降低利率,确保名义利率有所下行,准备金率也有进一步下调空间。财政形势现在比较困难,但要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不必要的支出,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更直接作用于稳增长、惠民生的领域。同时,痛下决心,取消或大幅减少对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把企业的非税收费降下来。

一要坚决推进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结构调整

工业领域的困难,最根本的原因是还在增长的供给能力超过了目前的需求,从而导致价格大幅下行,销售下降,经营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除必要的扩大投资、增加需求,以消化部分产能外,最根本的还是痛下决心,釜底抽薪,淘汰过剩的产能。应该说,过剩产能一日不基本消除,实体经济就很难真正向好。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目前比较严峻的供求形势,正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或关停过剩生产级,或研究开发新产品,或延伸产业链,发展产品的售后报务,或使用机器人,减少人工成本。

总起来看,工业的调整升级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当前政府的工作的重点,除了维持一个适度的买方市场外,一要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相应的税收、会计、折旧等政策,鼓励企业生产新的产品。二要支持关停并转企业下岗职工的培训,转岗和再就业。生产能力可以关停,企业可以关,但职工必须保证再就业,这是社会稳定的关键。

二要着力打造新引擎和培育新的增长

一方面,向改革要动力,通过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营造最佳的创业创新环境。本届政府之所以坚持不懈地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目的就是营造公平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通过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改善“软环境”和“硬环境”,帮助大众创业创新发展。因此,各级政府要继续向市场和社会放权,让政府权力“归位”,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使市场和社会活力竞相迸发。

另一方面,在动能转换的衔接期,除了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外,要鼓励和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新产业、新业态在目前的体量仍较小,但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今年以来互联网+发展势头强劲,各种与互联网结合的创新层出不穷,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增长点的关键力量。

一是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破除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营造安全公平环境。

二是加大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和完善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加快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

三是制定普惠和优惠政策,鼓励新型产业和服务发展。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鼓励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并着力提高其产业化能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取向  取向词条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词条  特点  特点词条  近期  近期词条  运行  运行词条  
智库

 习近平访英 意见领袖这样看

上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但这不是一场,而是三场国事访问。第一个版本,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以及其他官方媒体呈现在中国大陆观众视线中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