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慈善管理体制迫切需要调整

    6月5日,中国乡村公共管理论坛暨2008级MPA开学典礼,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举行。在论坛上,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表示,经历了5·12地震,中国民族的公益精神得到全面提升,但目前我国的许多慈善理念和现行的管理体制,已经严重不适应新的社会格局。

慈善理念停留在好人好事阶段

    如何评价2008年,特别是在汶川地震中所涌现的慈善热情的“喷发”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评价角度。有学者认为,国民在地震中的表现,是慈善的透支行为,而汶川地震中所激发的国民的慈善热情,也应该作为孤立的事件去看待。在国民慈善的热潮过后,一切都会回复原样,因此,也不需要去调整和修正各项政策。而王振耀是从另一种角度去解读汶川地震所激发的全民捐赠热潮的现象。

    王振耀说,如果换种角度,把汶川地震中激发的慈善热情,看成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慈善精神的新高峰,是一种慈善精神的新的全面的提升,提升了中华民族慈善事业发展水平10多年以上,那么,就会看到各项社会政策和管理体制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不适应,推动社会政策的调整就显得迫切和必要。

    “在充分肯定民族公益精神全面提升时,我们必须看到,在各类慈善要素迅速与国际接轨,在实现现代化的慈善进程中,我们的许多慈善理念和管理体制,已经严重不适应新的社会格局。”王振耀说,这种不适应突出表现在,一方面,人们继续用传统的做好事的理念来解读现在的慈善事业,而不理解慈善是有着特殊职业和行业标准的一种专业,一种职业。另一方面,人们还用传统的体制和标准来要求现代慈善事业的运营和管理。

慈善组织运作方式落后

    在王振耀看来,绝大多数的的慈善机构,不会用现代的方式来推进慈善事业,不会管理捐赠资金,特别是不会公示捐赠资金。

    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格局已经较为现代化,但是相当传统的慈善理念,与较为现代的慈善事业的发展的格局,整个不协调的发展图景,是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普遍现象。

    王振耀表示,慈善组织不会管理是当前十分突出的矛盾。这样一种矛盾,在缺乏资金的条件下很不容易显示出来。而现在,各慈善组织拥有较为充实的资金,如何在捐赠者满意的情况下,使用好捐赠资金,开发好的慈善项目,已经成为摆在全国慈善工作者面前的严重挑战。

    这种挑战的严峻性在于,尽管许多慈善工作者具有良好的意愿,但是缺乏职业训练,缺乏基本的技能与普通捐赠者沟通。不管是政府的慈善公示,还是民间的一般性捐赠公示比比皆是。“目前社会上蔓延着一种情绪,捐赠者对这种公示并不满意,但是慈善组织觉察不到,这是很大的问题。”王振耀认为。

    另外的严峻性在于,尽管我们已经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但是慈善组织不善于建立大型的慈善信息的平台,传统的手工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还在流行,慈善领域缺乏整体性的合力。由于没有国家级的信息平台而爆发出各种琐碎的丑恶现象,对慈善事业形成非常大的冲击和影响。

    在王振耀看来,现实的挑战更严重的在于,目前,慈善组织的工作者缺乏清醒的意识,不自觉的在使用着管理小额款项的传统办法,管理着一个已经进入现代水平的慈善和公益事业,对于国际经验了解甚少,不善于结合中国实际去创造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慈善管理体制。

    “中国的慈善事业,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人好事的概念,在管理上,也需要超越一般好事的管理规则。当我们捐赠几块钱、几十块钱、几百块钱的时候,可能不需要多少复杂的管理事务,但是当资金达到了几十亿、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时候,这就需要相当复杂的管理体制、程序和管理标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慈善管理体制迫切需要调整  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迫切  迫切词条  慈善  慈善词条  调整  调整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