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高校公益社团:我们的未来在何方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近年来,高校公益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涌现,吸引众多大学生参与进来。高校公益社团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志愿者,成为我国从事志愿服务队伍的中流砥柱。但其火爆的背后也存在着瓶颈与困惑:它们的出路和未来在何方?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社会参与愿望和社会服务意识的日渐强烈,高校公益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涌现,异常火爆。

 

  在高原古城西宁,青海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扬起了志愿服务的一面旗帜。这个社团一直坚持“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宗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西宁市聋哑学校、西宁市儿童福利院、青海省特校服务基地、古城台敬老院等地方都散播下青协志愿者的爱心和微笑。

 

  18岁的山东姑娘王立秋是这个社团志愿者的典型代表。王立秋周末经常去西宁市聋哑学校做志愿服务。为了帮助聋哑儿童摆脱孤独,体验到社会关爱,王立秋自学手语跟孩子们交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玩耍,画画,帮他们补习功课,洗衣服,叠被子……

 

  “通过做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我懂得了课堂之外的很多人生道理”,王立秋说“我认识到要让自己获得快乐,首先要给别人带来快乐。”

 

  一位公益社团负责人说:“公益社团带给我们一颗爱心,一颗责任心,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希望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让这个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西北师范大学社联专职秘书长张国奎老师说:“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由此获得的实践经验和人生道理,将是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高校公益社团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志愿者,成为我国做志愿服务的中流砥柱。”张国奎认为,公益服务能达到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双赢”的效果,公益宣传还会对社会公益环境起到带动作用。但高校公益社团火爆的背后,遭遇众多瓶颈与困惑,它们犹如戴着镣铐跳舞。

 

  在环保路上艰难前行

 

  在兰州大学校园内,经常能看见一些身穿印有树叶太阳标记服装的同学,他们宣传环保、践行环保,自称“绿巨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兰大绿队。

 

  作为兰州大学规模最大的公益社团,绿队连续5年对我国濒危动物普氏原羚进行考察,基本掌握了普氏原羚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对普氏原羚考察最多的高校社团

 

  普氏原羚,又称中华对角羚,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最后的高原舞者”,曾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目前只在青海湖周边地区有少量分布,数量仅存300余只,比大熊猫还珍贵。

 

  从2003年开始,兰州大学绿队开始对青海湖周边普氏原羚进行考察,对其生存环境、生态状况、生活习性、历史分布等情况有了基本了解,向当地政府提交了保护普氏原羚的建议,还向公众普及保护普氏原羚的知识。

 

  2008年7月,这个社团组织了第5次考察活动,通过野外拍摄、标本采集、DNA鉴定等方式,探究青海省刚察县最大一支普氏原羚种群的生存环境及其所受影响,同时鉴定甘肃山丹军马场野生羚羊种群类型。

 

  由于项目资金很难申请,兰州大学绿队队员只好自筹经费,每人从自己不多的生活费里拿出600元,开始了对普氏原羚的考察活动。

 

  考察过程中,受经费的限制,很多绿队队员第一次体会到了“饥饿”的感觉。他们按照每人每顿一包方便面加一个白饼的定量来购买食物,另外,每人还准备一点儿牛肉干应急。

 

  绿队里大多都是20多岁的男孩子,一顿饭只吃一包方便面加一个白饼根本不够。他们说,只要一闲下来,满脑子里想的、满眼里看到的都是食物。半夜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抓起周围的东西往嘴里塞,只要它能吃。

 

  由于缺乏项目经费,缺乏设备,只能依靠个人的信念艰难支撑,保护普氏原羚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兰州大学绿队在环保路上艰难前行。

 

  公益社团的未来在何方?

 

  在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活动经费短缺是制约高校公益社团发展的最大瓶颈。

 

  从最初申请项目资金到队员们自筹经费,普氏原羚保护项目不知还能坚持多久?这是让兰州大学绿队负责人和队员们最感沮丧的一件事。

 

  青海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赵顺建说:“我们协会的活动经费主要靠学校每年4000多元的拨款,但这点资金往往仅够一年里宣传条幅、纸张等花费,很多已策划好的活动因为没有资金而不能开展,令人扼腕叹息。”

 

  “西部地区的人们对志愿服务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错误认识。”赵顺建说,“我们志愿者不计报酬地提供公益服务,但有些人却把我们当免费苦力,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众多公益社团负责人指出,破除人们对志愿者和公益服务的偏见,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高校公益社团的未来在何方?众多公益社团负责人认为,高校公益社团必须走专业化、特色化、项目化的路线。这一方面兰州大学绿队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位公益社团负责人告诉记者:“高校公益社团与NGO彼此‘渴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将是‘双赢’的结果。否则,离开了大学生的参与,很多NGO无法开展相关公益活动;而没有NGO的支持,公益社团很难真正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实践的大天地中。”

 

  在西部省份甘肃,已有公益社团与NGO良性互动的典型案例。兰州大学绿队、西北师大环保学社和兰州理工大学环保协会等公益社团与西部环保NGO“绿驼铃”保持着密切联系,共同开展了多项公益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张国奎老师说:“高校公益社团合作的对象不只是NGO,还应该包括政府部门、慈善机构、新闻媒体、企业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公益服务的社会合力,才能把公益事业做大做强,才能使公益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何方  何方词条  社团  社团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高校  高校词条  未来  未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