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莫让清明节迷失在“涨”声里

 

    当鲜花和门票的价格齐齐上涨,人们才真切地感受到清明节来了。如果要给清明节加一个现实主义的注脚,或许一个“涨”字最能堪当此任。

 

    清明节的传统无非两项——扫墓、踏青。与扫墓相关的是追思先人的事,与踏青相关的是休闲游玩的事。但现在这两件事似乎都不让人省心。殡葬费用在涨,墓地价格在涨,鲜花纸钱在涨,相应的面子人情成本也在涨;景区门票在涨,出行花费在涨,踏青出游的成本也在涨。人们之所以反对把清明节称为“我们的节日”,除了忌讳与逝者一起过节,或许还因为厌倦了此起彼伏的“涨”声。

 

    关于清明节里涨价的原因各方都言之凿凿——因为“活人与死人争地”,所以一块墓地可以炒到数十万元;据说是统一定价,也就没人计较要价数十元的鲜花成本可能只有几元钱;景区的人流滚滚,所以经营者号称“要通过提高票价来限流”。很多涨价的理由人们其实并不相信,人们相信的是物以稀为贵,所以宁可不买对的只买贵的。于是,不买一块墓地,怕被人指责为不孝顺;不花高价买“双层别墅”“iphone5”烧去,怕怠慢了先人;而不往人山人海的名山大川挤,更是怕错过了风景。

 

    其实,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似乎并没有把清明节过得如此纠结。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民间盛行火葬,逝者骨灰毫无保留地撒向山川,比今天生态葬的普及率还高。朱元璋时有司专门在城郊为贫民设立义冢,“死不起”似乎并没成为难题。而在古人关于清明踏青的诗文中更是鲜见名山大川的名号。就连脍炙人口的杜牧的《清明》,写的也不是游人如织的场面,而是在杏花带雨的春色里,旅人在陌路随遇而安的情形。

 

    如果各种“涨”仅是随行就市的波动,或许尚不足虑。但是逢节必涨,甚至只涨不跌,肯定不能持久。无论是墓地还是景区,涉及的都是公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基本需求,须有足够的公共服务兜底。放纵市场炒作和行业暴利,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在追“涨”的过程中,人们更难有暇真心实意地纪念先人、欣赏风景,更不要说了解和传递关于清明节的文化。

 

    一片生态环保的墓地、一次独辟蹊径的郊游、一张公共服务编织的社会保障网……当“涨”声回落,人们在清明节的心态逐渐淡定从容,或许我们才能更接近清明节的本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莫让清明节迷失在“涨”声里  莫让  莫让词条  清明节  清明节词条  迷失  迷失词条  
公益

 社工如何走进企业

 除了直接走入企业外,一些小企业选择合资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企业社会工作者走进工业园  相对于社工,企业社工的社会认知度、知晓率要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