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台湾印象

 

 

        这一阵子台湾所谓大选的选情高潮迭起,让我想起了2007年在台湾的那些天所见闻的人与事。我们来自大陆民间团体的一行11人,应台湾环境咨询委员会的邀请,在秋天来到了台北,走在了忠孝东路,又一路行至台南、高雄、嘉义、屏东等地,这些地名都是少年时或在琼瑶的小说里看到过的,或是在罗大佑的歌里听到过的,是很温暖和抽象的记忆。当脚步踏到土地上,走到人群中间,这些地名开始鲜活起来,每个地方人地关系的变迁在各个环保组织的故事中浮现出来,渐渐清晰。对于刚刚上路的大陆民间环保团体,台湾省的环保团体走过的路是一个独特的坐标,因为我们阔别已久却又血脉相连。

 

 

2007年两岸环保与永续发展论坛

 

 

        东道主在一路上精心安排了五场论坛,主题分别是农业发展、生物多样性、企业社会责任、环境教育和永续水环境论坛。论坛分别在台北NGO会馆、台大校友会、高校以及社区大学里举办。每个题目下都有两岸的代表进行主题发言,整个论坛对公众都是开放的,可以自由参加。

 

 

        论坛的主题涉及台湾很多环保团体积极参与的活动领域,它们已在其中走了很长的路。在农业发展论坛,听到了台湾主妇联盟的故事。从1993年几个人的读书会开始,到今天台湾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两万余会员,总股金6000余万台币,这是一群人用生命、时间、承诺和不厌其烦的游说交织成的轨迹。她们的消费选择为稻田里的农民带来了另外的可能,为土地恢复生机带来希望。临别的前一天,我们去了主妇联盟的一个社区配送站的小店,店里以各种有机的食品为主,也有洗涤用品等。店主是一位年轻羞涩的姑娘,她的妈妈是主妇联盟早期的成员,她说小时候觉得妈妈这种做法很麻烦、很啰嗦,等长大了,觉得妈妈是对的,当这个小店缺人时,她就来全职工作了。公众消费观和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年读书会开始第一次活动的时候,她们不会想到十几年里自己所孕育出的力量能有多大!我很希望在北京,在自己家的附近,也有这样的小店,能够买到放心的粮食和蔬菜,能够有机会和稻田里菜地里的农民一起回报滋养土地。国仁城乡消费合作社的小店最近在林大北路开张了,是个好消息。

 

 

        在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中,台湾企业永续发展协会以“明日企业领袖必要的核心视野――企业社会责任”为题阐述了该协会的理念与思路。近两年,企业社会责任在大陆是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在台湾的专题讨论使我更加感兴趣思考,为什么在环保领域企业社会责任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方式表现为多个层次:既可以是慈善捐助、与组织管理结合、与服务与产品结合,也可以内化为企业的核心文化、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与优势。一方面,我强烈地感受到产业供应链追踪,绿色金融和风险投资会为环境保护带来可期待的机制和希望,另一方面也有些困惑:NGO和企业的关系是微妙的,NGO具有监督企业的功能,但同时也把企业当成潜在的筹资对象,建立不失本分的合作关系对于双方都是挑战。演讲人早期的环保经历是以街头抗议为主的,现在更多是游说促进企业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演讲人个人经历的变化也折射出环保组织策略的一些演变。

 

 

        湖山水库开发案是永续水环境论坛的主要案例。湖山水库位于嘉义县境内,预计库容5347吨,计划投入204亿台币。设计目的是为满足云林地区的公共用水,但地方的民间保育团体表示不同的意见,争论的焦点主要有几点:世界最重要的八色鸟栖地将消失;珍稀植物(圆叶布勒德藤及岩生秋海棠)无法生存;地质不佳、断层通过,水库具有安全隐患;为财团兴建,不符公共利益;云林地区不缺水,毋须建水库。论坛上“经济部水利署中区水资源局”代理局长和民间团体同台发言,提出各自的鲜明观点。湖山水库与长江三峡、怒江电站规模相比,绝对是个小case(编者注:指案例),但是在决策过程中民间参与的空间与能力、专家的角色、有关方面的姿态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的。

 

 

 

 

 

各具特色的组织文化

 

 

        当我和刘毅、李立到达荒野办公室时,将近凌晨了,没想到却遇到了将近10个人,他们几乎全是荒野协会的会员和义工,因为白天要有本职的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协会的活动。在这些义工脸上,洋溢着快乐和喜悦。我问为什么荒野表现出更多的柔性的策略,而非民间组织经常采用的对抗的策略。其中的一位义工,也是荒野的一位副理事长答曰,如果一个组织对外的策略是对抗和斗争的,这种性格也会转化为组织内的文化,而最终对组织造成伤害。荒野成立十几年,仍然能够有如此的活力,其组织文化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值得高兴的是,荒野的创会会长徐仁修先生2002年开始参加大陆的绿色营,开始亲自推动两岸自然教育与自然体验的发展与交流。

 

 

        在台南,我们见到了环保斗士――黄焕章。黄焕章是大学教授,却站在了反污染的第一线。台南是台湾制造业最早兴起的地区,也是环境公害和疾病最严重的地区。黄老师走到社区中,和社区一起成立舢筏协会、自救会、河川义工,召开记者发布会、培训检查官、制作大台南地区污染地图,动用记者和媒体去监督。黄老师说:“这个世界实际上就是好人和坏人的战争。教育我们的孩子要站出来,要考虑他背后的道德意义。我生命中最精华的时间,是送给我们的土地了,了解越深,心里越痛,心里越痛,想要解决问题的力量越大,我要找回失落的价值和人心。”黄老师清楚地意识到,缺乏高级知识分子的参与,本地人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很难突破,需要懂得如何经营媒体、记者会,建立互动,通过平面、电视台,教育所有的民众,扩大影响。与黄焕章面对面,感受到的不是悲情与激昂,而是理性、执著和深沉的爱;与黄焕章面对面,我感受到霍岱珊、张长建1的孤独与无助。

 

 

        台南红树林保护协会几乎是一个人的组织。会长李进添是一位渔民,年轻时在海军陆战队服过役。对于红树林的保育,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认为做保育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如果过度保护,大鱼瘦瘦的,小鱼就没有空间。他说:“我们的生活比较简单,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我知道我们失去了什么。我全凭自己的逻辑去战斗,那些学者台风时躲在家里休息,我一年四季都在海上,怎么会输给你?凭我的感觉做对的事情,不是为了任何人的欢呼,是我的良知让我去做,真的需要有人用心去做。”说到未来他有些悲观:“走在前边的大多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我们能拼多久?”李会长让我想起自己在草原上遇到的那些老牧民,他们同样都是智慧、勇敢而有担当的人。但是全球化和市场化让他们失去了草原和大海博大的精神家园,生计变差,年轻人都选择了城里所谓现代的生活,面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这些长者充满忧虑。想到牧业、渔业现代化的背后,可能是沙漠化、全球变化的灾难,让我内心真切地充满恐惧。

 

 

        我们此行的东道主,台湾环境咨询协会,是一群热情的具有专业能力的年轻人在2000年成立的组织。这些年轻人认为,现在这个知识与媒体的时代,也是一个物质文明与环境资源两难的时代,因此希望藉由环境咨询交流和环境信托的推动,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他们希望做台湾环境运动的记录者。当我们挤在咨询协会狭小的办公室里听他们讲生态工作假期(注:见背景),当碧如姐、璐璐、宜芹和我们一路走下来,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心中蕴含的理想,以及实干与专业的能力。

 

 

         2008年台湾的环保团体计划回访大陆,很期待看到他们眼中的大陆环保运动。我相信两岸的团体及各自所面对的问题,对双方而言,都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坐标。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背景:什么是工作假期

 

 

         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是一种新型态的休假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态的志工服务形式。简单来说,工作假期就是在工作或学校放假的期间,参与义务劳动工作,藉由工作来服务社会,并且得到休闲放松的休假功能。

 

 

        工作假期的概念源自于1920年,当时法国的农场因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到严重破坏,法国和德国的青年于是组成工作营队,帮忙重建农场。之后,世界兴起了一股工作假期的风潮。1960年代,独立的东西欧国家以和平计划(peace project)名义成立各种工作营队,投入欧洲的重建工作。到了1980年代,开始有人将这样的工作营队形式,运用在环境保护上。

 

 

        其中,以英国国民信托组织所发展的工作假期活动最为发达。英国国民信托组织从1967年起,先后展开13种各种类型的工作假期,如Acorn Camp针对大学生举办,Oak Camp是35岁以上,Oak Plus Camp则是50岁以上人士所参加的。目前,法国、美国、澳洲、日本、韩国......全世界已有八十几个国家,举办了2000个以上的工作假期活动。 

 

 

        这些工作假期类似夏令营,并多在农场、森林、山区等自然环境中举行,然而参加的人,来到营队不只是玩乐或是欣赏大自然,还得从事种树、净山、复育植被、建立生态池等劳动工作。藉由在大自然里实地的工作与生活,融入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体验大自然,舒展身心,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并为自然环境付出一份心力。在休假时工作,在工作中休假,服务社会,也服务自己,这就是独特的工作假期。            

 

 

       (来源www.ecowh.org.tw/intro/ch/p01.ht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台湾印象  台湾  台湾词条  印象  印象词条  台湾印象词条  
公益

 为什么在美国人人都是志愿者?

 “在美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美国是志愿者大国”这话一点都不假,志愿服务已成为美国生活方式的标志之一,爱心互助的价值观和志愿服务的主流精神...(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