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向以多样性为个性特征,习惯“单打独斗”的NGO频频出现交流合作的动作。以关注大坝“生态”、推动“江河善治”为目标,部分环境NGO成立了中国河网。致力于捐建乡村图书馆的国内和国际组织(项目)也曾聚集北京,同堂论道。119家环保组织发起的联合倡导行动―“26度空调节能行动”今年进入了第二个年度,刚刚在秋风来临之际落下帷幕(2004年是6家组织)。9月,由7家活跃在扶贫领域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发起的全球消除贫困联盟(中国)在京举办了“千年发展目标论坛”,围绕主题内容——消除贫困,还有教育、环保、性别平等、艾滋病预防等4个分论坛吸引了近150家国内外NGO参加。2 紧随其后在南京召开的“民间组织与政府合作论坛”,也是NGO试图加强协同行动的显而易见的例子。年初,由5家国内NGO组成协调小组共同实施的“NGO财务管理能力建设和审计支持行动项目”正式启动 3,还有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推动下建立的“草根组织学习网”…… 。在北京彗灵推动下,以其运作模式为范本,以初始资金的投入为纽带,在其他地区同样以“彗灵”冠名建立起来的“连锁”服务机构,似乎也可归结为联盟的形式。
而作为能力建设支持性组织,几家本土和国际NGO通过培训将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规模、不同成长经历的本土NGO汇聚在一起。参加培训的组织除了学习借鉴西方同行的经验,“师夷之长”,客观上还获得了相互领悟本土经验的机会。这类交流为NGO走向网络化营造了氛围。
在艾滋病防治、同性爱、劳工、妇女权益、扶贫等其他领域,以研讨会和策略讨论为主旨的交流活动此起彼伏。许多组织还纷纷自办通讯或刊物,面向倡导对象以及其他组织分享交流信息。
看上去,行进中的网络化潮流已成为大陆NGO活跃态势中的一个亮点。
NGO网络――“老做法的新名词”
事实上,网络对社会生活而言,是一个“老做法的新名词”。即使对NGO而言,网络化实践的历史也已达到百年以上。以关联度最为紧密的NGO联盟为例,世界基督教青年会( World Alliance of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成立于1855年,国际钢铁工人协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Metal Workers Organization出现在1893年,上世纪90年代,NGO联盟更是层出不穷,例如气候行动网络(Climate Action Network),世界公民参与联盟(World Alliance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以及“金融大鳄”索罗斯创立的基金会系统(the system of Soros Foundations)。近在眼前的例子是在华开展工作的国际NGO,它们很多就是国际联盟的成员,比如英国救助儿童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绿色和平、香港乐施会等等。尽管联盟成员在各自的范围内独立运作,但相互之间拥有共同的宗旨、价值观和文化,甚至具体的服务或倡导方式(会因地域或所在国环境不同而调整,以适应本土需求)。同时,联盟成员之间在筹款和其他资源调配上能够互相配合支持。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协同进行跨越国界的倡导活动。
与这些历史悠久的成熟联盟相比而言,中国NGO显然还处于准网络的初级形态,网络的功能大多仅限于基本的信息沟通,但网络化似乎已成为一种共识性需求,并越来越多地得到尝试。
在此,本文结合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资料,对NGO网络的一些属性和特点加以介绍和归纳。
为何要形成网络?
网络在本质上是一种沟通工具,将享有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的组织和个人凝聚在一起。网络也是资源、技能以及社会影响力的整合方式。单个NGO在人员、资源和影响力有限,短期内又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成立网络能大大加强成员组织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它们围绕优先问题共享资源和技能,优势互补,强化活动效率和影响。正因为如此,网络作为传递信息和知识,加强赋权,影响不同层面的决策者和发展机构的发展方式,不只成为国际NGO和发展机构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道路,也日益为这些国家的本土NGO所重视。对分散弱小的草根组织而言,网络更被认为是它们分享信息、传播知识、表达组织需求、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的有效方式。对倡导性组织而言,网络还是加强NGO声音,推动政策影响的重要方式。
“当一个领域内NGO的合作与联盟形成,才能更有效地扩大单个NGO 的能力边界。当NGO开始合作,并在政府内也找到伙伴,才能形成一种社会推动力,这时与政府、利益集团的对话就产生了:通过一些重大事件和倡导活动,将社会公众的意愿形成一种社会压力,使政府正视这些社会问题,倾听NGO/民众的声音。”4
所以,网络的形成不只在成员间形成协同作用,还有助于NGO作为群体和政府进行沟通和协调。
网络的活动形式
网络可采用NGO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论坛是常见的一种方式,论坛的成果还可以成为出版物为更大范围的受众分享。论坛的由头灵活多样,围绕网络目标展开。比如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继2002年协调组织十几家草根环境组织赴南非参加约堡高峰会议,其后数年内以此为“题材”围绕NGO的后续活动举办了几次后续论坛。这样,论坛既是网络的活动形式,同时也是倡导工具。
定期不定期的通讯(包括印刷或电子版本)也是面向成员及其倡导对象的工具。网络通讯与单个组织的通讯不同,不能拘泥于组织的自我宣传,而要站在更高的视角,跨越组织边界进行理念传播。
研讨和培训也是常见的活动方式,可围绕成员的能力建设需要展开,同时辅以实地考察,甚至成员间可互派人员到对方组织实习或工作。同伴学习是处于摸索阶段的NGO进行制度建设、获取项目运作经验,提升员工能力的好方法。网络也可以利用成员的资源和技能运行自己的项目。以网络而非单个成员的名义开展的项目,受益对象是网络成员而非单个组织。
成功的网络/联盟特征
从字面上看,网络的概念要松散宽泛一些,而联盟则不由让人联想到成员间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针对具体事件反应、项目运作、资源和技能整合方面的合作)。但网络或称联盟在本质上都是NGO的合作机制。(以下将混用这两个词)
NGO联盟可分为两种形式:横向联盟和纵向联盟。横向联盟通常在相似规模的组织之间建立,比如社区组织和本土组织之间,或者比较成型的较大的NGO之间。纵向联盟是指在拥有资源和信息优势的“上位”NGO和规模与资金信息方面较为弱势的NGO之间形成的联盟,其前提是NGO群体中形成了类似层级的结构。
对不同网络而言,从常见的会议交流,不定期沟通信息到成员的权利义务清晰界定,以及在明确规范的前提下进行机构化运行,成员间的关系各不相同。从目标上看,网络既可以围绕短期或中期目标形成,也可以是基于长期目标的战略联盟,后者要求有长期的愿景和成员间更高的信任度。
和联合国有关的NGO网络
与联合国系统进行联络并对其产生影响是很多NGO网络的工作重点,许多NGO(会议)具有联合国组织的咨商地位,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每年对自己的NGO联络委员会提供财政和实际帮助,后者定期或不定期对教科文组织各个层级秘书处工作施加影响。世界银行对NGO-世行委员会(NGO-Bank Committee)提供资助。委员会在活动期间,对世行的发展理念和实际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后来还更多地提出替代方案。委员会以外的NGO则以松散网络的形式对世界银行提出更为持久激烈的批评。
对NGO来说,通过成为某个网络成员对联合国机构保持系统的关系并影响其决策,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自己的正当性。其中,网络规模是关乎其影响面、有效性、专业化程度和形象的一个因素。有实力的网络能够对以下方面加以投入:改善管理、进行细致的研究、出版专业水准的出版物并在联合国系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联合国秘书处和NGO常常面对同样的问题,即说服成员国采纳特定的行动议程,无论是在要求运送实物救济难民、还是批准京都议定书等等议题方面,NGO网络和联合国都是强有力的联盟。NGO网络可能是推动各国政府从全球公共利益的角度履行国际条约和义务的日渐重要的倡导伙伴。
联合国相关机构和NGO之间建立的关系模式为各国政府认可公民社会的角色和作用,并采取开明务实与合作的态度提供了有益的示范。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合作使得政府和NGO之间都增加了正当性,增加了社会中的和谐成分。
制约网络有效性的因素
事实上,很多NGO网络并未能实现它应有的预计潜力。现实中有很多因素制约着网络的有效性。
(1)多样性和复杂性
网络是公民社会发育程度的一个标志,网络的形成是NGO“从自发,到自觉再到协同有序”的过程。但在此过程中,NGO对如何在统一声音和保持多样性及独立性的平衡方面始终争议不断。从宏观上看,NGO试图应对人类价值、期望、需求以及对立冲突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其现实的复杂性,使NGO 不可避免地带有异质性:不同组织秉持多样化甚至相反的目标策略和价值观,以及不同的实现目标的方法。有的组织相信技术和市场的力量,以此推动发展。而有的组织强调主流发展战略外的替代方案。例如,一些瑞典NGO拒绝在环境问题上成为政府的顾问,即便丧失组织的影响也在所不惜,因为它们担心与它们批评的体制发生联系,会丧失自己的立场。而在一个由于政策限制或其他因素制约下发育程度不高的公民社会环境中,即便在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组织之间仍然有很多具体的分歧,阻碍它们形成有效的网络。
有观察者认为,多样性是NGO最大的优势,同时也是最大的劣势,因为强调独立性是NGO的立身之本,但却导致其不容易妥协让步和合作。
成功的联盟有如下几个特征:
◆使成员伙伴都能受益;
◆达成良好的协议,为联盟及其成员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机会提供发展空间;
◆通过合作创造新的价值;
◆尊重每位成员的专长;
◆成员参与联盟管理;
◆缺乏信任和尊重的联盟注定要失败。
(2)需求差异
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细节是,即便在同样的目标之下,网络成员之间也存在需求差异,网络对不同组织的吸引力是不同的。比如基层草根社区组织,可能对具体的社区增收项目、农业技术、水土保持、法律和组织建设、项目管理和资助信息等感兴趣。同时,它们还对在外部支持下如何保持透明度和自主性,可借鉴的最佳实践或本土开发的解决方案感兴趣。但对发展相对成熟、资源也比较充裕的其他组织(包括到第三世界从事发展援助的西方组织),则有不同的重点和需求。
(
3)竞争关系
强调合作是NGO的基调,网络就是以合作为基础出现的。但不可否认的是,NGO之间由于存在资源和信息的竞争,“理念和市场份额”竞争,增加了合作的难度,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导致NGO工作领域的隔离,使组织之间难以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同时,也出现“下位”的组织被“上位”的组织代表的现象。例如尼日利亚一个NGO管理人员就说:“我们已经承担了为草根组织代言的任务。”围绕对其他小组织代言的“权利”,“上位”的组织有时也会出现竞争关系。
(4)松散的特性
对成员组织而言,网络即便不是第二位的工作,也可能只是自身工作的补充,所以通常不会成为成员的首要工作。网络一般具有松散特性,使得它趋于在网络组织中的个人之间发生联系,而很难成为正式的机制化的事业。一旦关联中的个人离开,网络就容易陷于停滞。
由于松散的特性,网络对成员的约束力有限。尽管对一个紧密型的联盟来说,完善的章程非常必要,但更重要的是,网络主要靠志愿性和对目标的认同来维持。网络不象一个组织内部那样可以通过严格的治理来实现,需要有更大的包容性。
(5)决策机制和内部治理问题
一方面,网络的产出很多情况下是无形的,比如倡导的影响力、成员能力的提升和机会的获得,不象一个具体的服务项目一样有具体的产出。另一方面,协调和代表成员组织活动需要发生行政成本,这通常需要成员组织来承担。通过网络成员授权,网络还可能进行外部筹款,例如举办研讨会、培训、倡导和出版通讯或刊物,评估和研究,以及惠及成员的其他活动。
在很多情况下,NGO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对合作进行投资。此外,网络进行外部筹款也可能和一些成员的筹款活动发生冲突。 网络需要某个组织承担更多的协调角色,担当更多的责任,更多地付出,也需要成员组织具备“公共精神”,从网络利益而非组织自身的利益考虑问题,需要“优势”组织对相对“弱势”的组织给予扶持。有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正式的机制强化网络成员的义务,保证透明和责任,会引发成员间的冲突。同时,如何在网络中给予弱小的NGO更多的声音表达机会,保证其平等参与的权利,同时又要避免民主过程的低效,也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另一方面, 对“优势”组织而言,利用自己的地位提升自身利益而非网络总体利益,竞争影响力的诱惑有时也是巨大的。
(6)政治风险
在对公民社会发展存在不解和障碍的制度环境中,网络还要面对一定的政治风险。对NGO通过网络增强影响力的举动,政府如果感觉受到挑战,可能会采取限制性的行动。这样,试图形成紧密网络的NGO会感到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一方面要考虑成员间的沟通,还要肩负和政府沟通甚至寻求合作的责任。有效的网络能够增强与政府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谈判能力。
如何克服这些制约因素
网络/联盟的形成过程是组织对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的甄别过程,加入网络的组织要认同网络的价值理念和目标,并为此承担自己的义务,并拥有享有网络对成员服务的权利。网络对成员应该强调共同目标下的和谐,而非生硬的书面限制。
通常网络是在同一领域的组织间形成,但也有的网络在更宽泛的背景下形成。通过组织之间不同但互补的重点关注,使得组织超越“竞争者”的局限,或者通过扩大组织运作的范围提高活动的成效。其前提条件是所有成员需要积极参与,积极共享信息,而非被动接受,才能使网络持续有效。
网络最好能争取取得合法性,使自己具备管理资金的能力,同时也便于开展自己的项目。 考虑到网络成员需求的多样性,网络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必须与成员的需要相关。由于成员间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需要建立冲突的解决机制。 财务方面一般而言,网络员工的工资待遇应相当于多数成员组织员工的水平,并考虑地区差异进行适当调整。网络运作中开诚布公的诚实做法有利于驱散成员间的猜疑和不解。
NGO在探索社会问题解决之道的同时,也在探询自身在治理、正当性、绩效等各方面问题。这种探索并无定论,永无止境。■
小帖士:联盟建立前必答问题:
◆联盟的目标是什么?
◆联盟是否能使所有成员受益?
◆合作方能够为联盟带来那些技能和专长,联盟能够为合作方带来那些技能和专长?
◆怎样管理联合行动?
◆总体目标,运行时间以及共同的责任有没有清楚地定下来?
◆合作方是否有发展的空间?
◆如何管理冲突?
资料来源:
1.NGOs, Networking, an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Hans Holmen, Linkopings University and ICER, July 2002
2.NGO cooperation and networking by Cyril Ritchie, July 2002,CCIG
注释:
1.见本期《乡村图书馆交流网络初现》
2.见本期《为了中国和世界环境的可持续——地球理事会联盟》
3.见本刊2005年2月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困惑和展望》
4. 童吉渝,《NGO能力建设诌议》,《健康与社会科学通讯》NO.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