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新书推荐:《NGO与政府合作策略》等两本

 

OFS的土雪转来的书讯:

 

《NGO与政府合作策略

 

内容简介

 

  《NGO与政府合作策略》一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康晓光教授、郑宽、蒋金富,以及公域合力管理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CEO冯利博士合著,于2010年4月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站在NGO的立场,通过系统总结NGO与政府合作的经验,建立了具有“行动指南功能”的“策略框架”——包含合作原则、合作策略合作措施的三级体系。

 

  策略框架以合作策略为中心,向上隶属于四条合作原则,向下则可以演绎为具体的合作措施。

 

  合作措施层面,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得到了丰富而生动的合作措施集合,并根据“资源类型——合作过程”对合作措施进行划分。资源类型包括资金、组织体系、官方媒体、登记注册、活动许可、政府领导人、影响决策的机会等7大类;合作过程分为酝酿合作阶段、建立合作关系阶段、开展合作阶段、分享合作成果阶段和维护合作关系阶段等5个阶段。

 

  按照重要性、完整性、互斥性的要求,我们对合作措施进行了进一步归并,得到了九条合作策略合作策略的归纳尽管超越了我们最初对合作资源类型的界定,但是仍然是按照合作的过程进行分布和排列的,因此合作过程的工序逻辑是对合作策略进行分类的标准。

 

  合作原则是对合作策略抽象提炼而成,包括“知己知彼、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持续改进”。以上四原则之间具有自身的运行逻辑和相互关系,构成了NGO与政府合作的基础。合作四原则不仅超越了资源类型的限制而且也超越了合作逻辑过程的限制,是适用于各种资源类型和合作过程的基本原则。

 

  运用这一策略框架,NGO可以选择策略,采取行动,进而实现与政府合作的目的。借助这一策略框架,NGO不但可以借鉴先驱的经验,也可以提炼自己的经验,并使该策略框架日益完善。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自我发展功能的知识体系。

 

  策略框架的适用性受制于合作发生的制度环境。在正式制度非常发达的环境中,制度是支配合作过程的主要因素,留给策略发挥作用的空间不大。但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支撑NGO与政府合作的正式制度极为匮乏,双方的合作不能“照章办事”、“循规蹈矩”,只能“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而也才有了策略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其实,最高的策略就是“因变而变”,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同时,按照合作策略的过程逻辑,本书逐条说明每条合作策略的含义,并结合案例,对合作策略下属的各种合作措施的实际运用展开描述,从中,合作原则也得到了相应地体现。值得指出的是,案例调查传达给我们另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即对事业的忠诚、追求成功的渴望、永不熄灭的创新精神、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际关系、灵活的处事态度,加上坚韧不拨的毅力和耐心,还有更为重要的智慧,是合作措施、策略与原则得以产生并得到成功运用和不断完善的根本原因和深层动力。 

 

《行政吸纳社会——当代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

 

  《行政吸纳社会——当代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一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教授,与韩恒副教授、卢宪英博士合著的一部经典学术著作。该书从第三部门组织的角度,系统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领域中的结构变迁,指出了社会结构变迁的“中国特色”和“西化特征”。作者认为,当前中国大陆的社会结构既不同于改革前的极权主义,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公民社会,而是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行政吸纳社会。

 

  本书的内容共分为四编七章。第一编(第一章)对中国大陆社会领域结构变迁的主流话语——公民社会——进行了批判。作者认为,公民社会理论是带着“有色眼镜”寻找证据的结果,是根据片面证据得出的一种错误判断,公民社会理论并没有抓住中国大陆社会领域变迁的本质。

 

  第二编(第二章)从经验上描述当前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的现状。为了全面、客观地对第三部门的现状进行描述,本书确立统一的描述框架,基于典型案例调查,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中国大陆的第三部门现状进行了描述。本编运用比较方法,基于经验事实,判定当前中国大陆的社会结构并不是公民社会,而是既有部分“西化特征”,充斥着大量的公民社会要素,但仍然以“中国特色”和“非公民社会要素”为主的社会。这种社会结构既不同于改革前的极权主义,也不同于西方的公民社会,它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第三编是对当前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的结构特征进行解释。第三章解释了“西化特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方面原有的社会服务供给体系难以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又造就了新的社会服务供给主体——第三部门组织,并且改革开放又为这些组织提供了行动的理念、做事的方法、所需的资源、行动的自由和活动的空间。正是在这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大陆的第三部门开始发生变迁,呈现出明显的“西化特征”。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解释了“中国特色”。第三部门的“中国特色”源于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基本策略。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基本策略包括“限制策略”和“发展策略”。限制策略是为了避免第三部门组织挑战政府权威,发展策略是为了利用第三部门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第四章对限制策略进行经验描述,提出了“分类控制”的概念。第五章对发展策略进行经验描述,提出了“功能替代”的概念。第六章分析了两种策略的对应关系、管理策略与第三部门“中国特色”的关系,以及政府管理策略的生成逻辑。

 

  第三编的分析表明,在“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影响下,中国大陆的第三部门发生了变迁,出现了“西化特征”。面对第三部门的变迁,政府逐渐形成了一套应对第三部门变迁的管理策略——分类控制和功能替代。政府的管理策略是导致第三部门“中国特色”的主要原因。第三部门的“中国特色”以及第三部门的“西化特征”,一起构成了当前中国大陆的第三部门现状。

 

  第四编(第七章)是全书的总结。本篇从表象和机制两个层面界定了当前中国大陆社会领域的结构属性——“行政吸纳社会”,并把它确立为一种新的社会领域结构的理想类型,即它是一种不同于公民社会、法团主义、极权主义的新的国家与社会理想类型。

 

  本书是一项彻底的经验研究!作者抛弃了一切理论预设,完全从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现实出发,描述和分析社会领域的结构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及其结果。从经验事实出发,本书归纳第三部门的特征,构建了“中国大陆第三部门组织的分布地图”,确定了其“西化特征”和“中国特色”。从经验事实出发,总结政府管理第三部门的基本策略--限制与发展并重,“限制策略”的实质是“分类控制”,而“发展策略”的实质是“功能替代”。然后,又从经验事实出发,探讨政府的管理策略与第三部门结构、行为和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还是从经验事实出发,探讨政府所作所为的条件、缘起和内在逻辑,认为政府的理性、政府和第三部门组织的双重性,是政府行为的根本原因。

 

  本书把中国的变迁置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正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国家之间的制度竞争,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动力,而改革开放及其初始条件、文化传统等因素又为社会领域的结构变迁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提供了动力。

 

  《行政吸纳社会:当代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康晓光、韩恒、卢宪英著,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集团”,2010年版。

 

  如需购买此书,请直接向世界科技出版社联系,邮箱:xyni@worldscientific.com.cn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书推荐  新书推荐词条  策略  策略词条  合作  合作词条  政府  政府词条  NGO  NGO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