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兴趣”是否是团迷雾——关于中小NGO基层员工的发展困境的个人感想

        如果你曾在中小NGO任职,你一定对类似“你的兴趣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耳熟能详, 因为每每谈及职业规划,上司必然抛出此问,问的你陷入沉思,问的你哑口无言,问的你悲从心生……

        因为每当此时,你会突然发现一个令人难过的真相——你的困顿由你造就,似乎只要你明晰了兴趣所在,你就会“马上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

        但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在我看来,尽管人们常说将兴趣与职业相结合是件幸福的事情,而这种结合的主体必然也必须是当事人自己。但由于知识、经验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明确什么是兴趣要远远难于什么不是兴趣,就遑论将兴趣和职业相结合了。也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现代社会还新生了一种叫做“职业/生涯规划师”的存在。

        当然,如果年轻人能在踏足社会之前得到包括家人、师长、朋友、职业规划师等在内的一众人等的指点与引导,那对于他/她个人而言自然是一件幸事。但年轻人一旦踏上工作岗位,以上人等对其职业的指导比重会相应下降,而其所在岗位的具体工作则更多决定未来的职业走向,于是一种叫做“员工发展计划”的东西有了存在的必要。

        这时我们再来看看在中小NGO从业的年轻人们,他们在最初选择该机构时,背后隐含的其实就是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热情,以及对某个领域模糊的兴趣。也源于这种热情与兴趣的力量,他们可以在一个岗位上全情投入的工作相对较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其岗位名称可能会出现类似“助理项目官员”到“项目官员”的变化,但实际上其工作内容并未发生太多变化,所以本文将其仍称为“基层员工”)。

        由于中小型NGO工作事无巨细的特点,在最初的这段时间内,基层员工可以得到包括项目执行、日常办公、人际交往、行业知识等诸多可推动工作进展的“通识锻炼”,实现个人早期较为全面的发展。但也正是由于这种“通识性”特点的存在,若机构对于基层员工的工作没有长期的、连续性的规划,那么员工整天忙于各种具体事务的同时,必然无处或无暇自主生发出所谓“发展路径”或“一技之长”。正如一位公益前辈所言:“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员工在当前项目中获得的成长,在未来如何接续和发展。如果没有这种考量,那就意味着他的积累很可能随项目结束而结束,而他又必须面临重新开始”。

        所以,对于一家NGO而言,若在其整体规划中并不涉及员工的个人发展,而只是在关键的结点抛出诸如“你的兴趣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无异于将员工置于孤独的荒野,让其在类似哲学命题的思考中不断纠结和沉浮,或者是想清楚后的再生,或者是死心后的转身。

        于是我想到了某位NGO基层员工和一位公益界前辈的对话。

        “老师您好!我是来自XX机构的XXX,我已经在这家机构服务三年多了。”

        “哦?那你是要准备自己创办机构了吗?”

        这段对话乍听是个调侃,细究却意味深长,至少可以知道这位老师见到过许多工作3—4年后去注册机构的人!积极的看待该现象,或许这是深思熟虑后的明智之举,且能够带来行业的创新与活动;但若这只是对当下困顿无解的转头与挣扎,那对于机构和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呢?如果说NGO真的存在“中层缺失”的困境,那成熟的中层又是由何而来?

        我们常说NGO是有使命和责任感的,其实我觉得无论是哪个领域的NGO,其最终目标都可以落脚到“为了全人类的发展”而努力,而在公益组织从业的年轻人也属于这“全人类”的一份子,所以他们同样需要被关注并获得发展。

        当然,对于中小型NGO而言,其第一要务是生存。在资源导向的生存环境中是否有时间细细的制定个性化员工发展计划,并有资金支持该计划一步步落实,则又是另一个需要被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迷雾  迷雾词条  感想  感想词条  困境  困境词条  基层  基层词条  兴趣  兴趣词条  
公益

 谈国内主流政经思想状况

  十年巨变,无论在哪儿,你都会感到变化非常显著。昨天晚上很长时间在思考着我们在享受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不能忽视的问题:这十年的时间,中国经历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