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我的尼泊尔志愿之旅

原标题:王Coco这个姑娘的故事很棒,可是标题很难想丨国际志愿者故事

在乎多了,世界就大了| 王艺潭

       编者按:

 

 

       王艺潭(Coco Wang),2016年毕业于美国“七姐妹”女校之一的Bryn Mawr College,修哲学和政治双学位,以哲学系荣誉学生身份毕业。曾是年级主席的她有超过8年的志愿服务经验,在国内外多次参与、组织抗震筹款与扶贫济困等公益活动。

 

       2016年底通过中国扶贫扶贫基金会国际志愿者项目选拔后,于2017年3月份赴尼泊尔志愿服务,一直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尼泊尔办公室做项目管理工作。

 

       艺潭是个好玩有趣的人,大大咧咧,爱笑,交流起来嘻嘻哈哈,个性阳光的她酷爱运动,冲浪、排球等都是一把好手。若不是看到她的文字,很难想象她是学哲学的。她的文字很多人都说看不大懂,有点“意识流”,轻事件描述,多感受记录,很细腻,非常的静,读起来好像要被拽着沉到她的文字中。

 

       想到她,小编的脑海中就只有:“好姑娘,光芒万丈”这几个字。

 

       编辑| 中国扶贫基金会

       作者| 王艺潭

 

       为什么选择去尼泊尔

       公益本身就是我成长和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选择去尼泊尔尼泊尔那么苦!”

 

       其实太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似乎一个选择的合理性,决定了这个选择的质量及其带来的后果。但其实这本就是一个感性的选择。

★中国赴尼泊尔国际志愿者登机前合影

 

       2008年,汶川地震,我正值初二。电视上一线救援和受灾群众的画面给我的冲击很大,那种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恐慌无力和坚韧团结。

 

       也是那时,我参加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的新长城筹款挑战,筹款的十天期间,每天都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反应很有趣:支持,嘲讽,怀疑,怀疑但支持,托辞,看似托辞但是捐不少等等。每天我都会回味分析这些不同表现。第一次,我对“社会”这个模糊的概念有了直观的接触。

 

       这次经历让我触及社会,学会感恩,思考人性。因为它,我认识不少良师益友,也开始积极组织和参与公益相关活动。甚至,本科的毕业论文都是在探讨公民社会以及公益组织在公民社会中的影响。

★初到尼泊尔

       总之,公益本身就是我成长和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看,来尼泊尔做长期志愿者这件事情,似乎也就没那么难理解了。放平心态做公益,自己会收获更多。更何况,当在乎的事物多了的时候,世界也就变大了。

 

       对国际志愿者身份的理解

       人与人的交流,文化与文化的碰撞

 

       从此次志愿工作来说,我主要是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尼泊尔办公室做项目管理工作。虽然尼泊尔办公室才刚刚起步两年多,但所开展的项目已有八项之多,日常工作很是忙碌。

★项目区探访

       尼泊尔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INGO和志愿者,国际组织在尼泊尔可以说是撑起半边天,曾经有一个尼泊尔人告诉我 “INGOs are what holding Nepal together”。的确,在政局动荡的尼泊尔,国际组织不仅为当地人带来的生活各方面的援助,更是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

 

       待得久了,我对当地非政府组织的大环境和尼泊尔办公室所处的位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我希望能将探访的国际机构记录整理成报告,以期对我们的项目及办公室的发展有帮助。

★和办公室同事一起做饭是一件趣事

       从国际志愿者身份角度来讲,志愿者的工作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文化与文化的碰撞。志愿者本身就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每一位志愿者又都是独特的,他们有不同的性格,知识背景,成长环境。

 

       通过国际志愿者的服务,目的国不仅可以认识一个个有趣独立的个体,更有机会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许我们无法一夜之间颠覆现今国际社会普世价值观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但是志愿者群体本身的多元化至少可以削弱这种刻板印象。以国际志愿者项目为平台推广中华文化的好处在于我们不再是刻意的为了宣传而宣传,而是通过日常的接触交流给目的国人民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本土文化。

分享所见所想

自信独立且细腻开通

       Sam’s One Tree Cafe

       加德满都有一间咖啡厅——Sam’s One Tree Cafe。从街面上看,咖啡厅显得干净且明亮,主色调是淡绿色的,与旁边其他蒙满灰尘的店面形成不小的差异。

       落座后,我发现这里的员工互相都是用手语交流的。询问得知,这里50来位员工,近一半都有听力或语言障碍。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咖啡厅的工作效率。员工经过培训后通过手语和写字来交流,顾客大多非常理解。一楼入口处特意安置了一个精致的小店为残障儿童机构及本土艺术家作品提供义卖场地,整个咖啡厅显得格外的安静和暖心。

       有趣的是这家咖啡厅本身并不是慈善机构,也并不自封为社会企业。为了更加高效的帮助有需要的人群,现在很多公益事业的第一步大多是分辨并标签需要帮助的人群。然而这一做法从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加强社会对这些群体刻板印象的认知,把人分为“帮助者”与“被帮助者”。

       而这个咖啡店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的企业文化从一开始就不认为有听力或语言障碍的人是“弱势的”或者“需要被特殊照顾的”,把手语制度化的过程更是一种承认每一位员工自身工作能力与价值的设计。“工作能力与身体不健全的程度成正比”的价值观不仅被咖啡厅的员工时刻践行着,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位走进咖啡厅的客人。

 

       只是看不到,不是不存在

 

       没有来尼泊尔之前,我对这里的生活是有过想象的,但是用水问题,真的在我想象之外。

       帕坦黄金庙背后有一口圣水井(holy water well), 附近五十多户居民的生活用水都指着它。由于水资源缺乏,附近的居民经商议决定一半的人在单数日用水,另一半在双数日使用,且每次一家只有一个小时的用水时限。

 

       在征得当地居民允许后,我们进入被栅栏锁着的井,向里望去水已经见底。帮我们开锁的妈妈说,水要用完了,但现在好像并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缺水问题。

★帕坦黄金庙背后的一口圣水井

 

       当然,我们也要面对这问题。停水是常事,一盆水洗澡(包括洗头)的功力早就练成。因为水资源紧缺,为如何使用1.5吨/2000卢比的水,我们五位志愿者还正经的开过会。恩,有点魔幻主义的感觉:2017年我们在一个国家的首都,为如何合理利用洗澡水讨论了近几个小时。

 

       更有趣的是,讨论期间,美国好友发了一条关于德克萨斯州的水上乐园的消息给我,说这个团购票比华盛顿的六旗公园要便宜,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就会在这形而下又平凡无比的生活种乍然袭来。

       对异域文化的理解:认识别人,更认识自己

       我还清晰地记得洒红节时第一次去了帕坦杜巴广场。当时的感觉是明媚、热闹、兴奋、狂欢。

★帕坦杜巴广场上欢度洒红节的尼泊尔青年

       到这种地方,带着过多的背景知识反而不那么容易理解当地,就用细碎的感官触角去感知当时当地,体验那种不受主观或者说先入为主的知识所制约的第一印象。

★不期而遇,何其有幸

       不过这种浸入式的文化体验也让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度感知,从而过度总结。我担心过早的定义这个地方会把自己框在一个逻辑自洽的预判里,从而无法真实的认知这里的人与文化。

       我们刚到一个地方的时候,总会下意识的去美化这个地方。这种美化,是迟钝也是敏感。迟钝于只看得到古铜色脸上有质感的皱纹,却看不到日复一日阳光下搬运沙土的苍白感;敏感于可以注意到墙上细小的涂鸦,而不用被工作和生活的琐事而牵绊住思绪。这种美化被我们称之为新鲜感。

       在有新鲜感的时候,连停水停电都是有趣的,尘土飞扬的大街也只是为了渲染异域国度的“异域”二字。而当我们开始视而不见一些风景的时候,原本迟钝的东西慢慢明朗,而敏感的则蜕到日复一日的背景中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我的尼泊尔志愿之旅  尼泊尔  尼泊尔词条  志愿  志愿词条  之旅  之旅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