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非洲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

摘要:中国非洲大陆日益增长的影响成为近年来许多研究和刊物的重要主题。中国的商业和投资对非洲劳工运动有怎样的影响却很少有人关注。借助非洲劳工调查网络(以下简称ALRN)2008-2009年对十个国家的调查,文章提供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劳工概况,尽管国家之间有些具体的差别,本文重点在于国家间的共同趋势。这些趋势表明:尽管中国经济参与和西方外国直接投资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中国企业主要坚持的是一种相近的、新殖民主义的资源开采、劳动剥削和基础设施项目的模式,重点不在发展当地能力。

01 中非关系的历史概要

       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非洲国家关系很大程度上为意识形态所驱使,中国道路成为区别于西方和苏维埃的第三种选择。当时中国非洲的民主抗争提供道义和物质支持。在1980年代,中非关系变成基于共同目标的经济合作关系。冷战结束之后,中国扮演着有吸引力的经济伙伴和政治朋友的角色。对于非洲政府而言,中国在“华盛顿共识”之外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北京共识”,即在不干涉内政情况下给予支持。

       目前中国非洲的联系很少是基于意识形态而更多地是商业事宜,这些事宜是为了保证中国快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率。由于中国提供的贸易、资助和投资是没有“附加条件”的,因此非洲政府非常欢迎中国的到来。在当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中国也被视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解决方法。总之,非洲领导人认为与中国往来是“华盛顿共识”之外的另一种可行方法,特别是在自1980年以来结构调整计划对非洲大多数国家产生了破坏的情况下。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以市场为导向、国有企业驱动的,它在非洲的利益是为了获得足够的能源、资源和矿产来支持工业化计划。此外,中国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也有投资。过去几年来中国非洲的投资和与非洲的贸易都有显著的增长。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声称:截止2009年,中国已经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他消息来源显示:尽管中国的比例增加,欧洲和美国仍然是外商投资主导来源和非洲出口的主要市场。与之前的殖民国家类似,中国通过给予援助、债务减免、优惠贷款、奖学金、培训、提供专家等方式来维持贸易关系。中国非洲军事装备进口比例的8%。然而,非洲绝非中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地,2007年非洲投资仅占中国总对外投资的3%。到2008年,中国投资者在非洲建立了1600家企业,投资额达7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的4.2%。

 

02 贸易和投资项目

       中国非洲的投资项目主要是在制造业(46%,制药、纺织等)、服务业(40%)以及资源相关产业(9%),其中资源相关产业占总投资价值的28%。中国的投资在非洲不同的国家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投资者在一些国家着重原油或铀矿开采,而在另一些国家主要是建筑和零售。中国非洲主要的出口目的地是南非、埃及、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而非洲出口中国的国家是安哥拉、南非、刚果和赤道几内亚。非洲主要向中国出口矿产、石油、木材,这些原料在非洲大陆的加工非常有限。非洲中国进口包括生产及消费者物品。总体而言,除了几个国家——像南非、摩洛哥和加纳——有着巨大的贸易赤字之外,非洲在中非贸易中略有顺差。

       2003年以来中国成为了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并且在2030年有望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原油消费国。中国依靠外部的能源资源来维持工业化,当前通过从非洲(特别是苏丹、安哥拉、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阿尔及利亚、乍得和加蓬)进口原油解决了中国四分之一的能源需求。中国对原料的需求提高了非洲商品的全球市场价格,但非洲仍然需要考虑利用自身的资源来实现可持续的工业化而非仅仅出口原材料。

       中非经济关系存在着按照殖民模式将非洲作为原料供应地的风险。非洲国家面临最重要的挑战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形塑中非关系来保证中国投资能够增加就业、实现经济发展。目前看来还是很难,如果非洲想要持续地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益必须改变当前的贸易关系的实质。当然,也有一些正面的例子,例如埃塞尔比亚的胶囊生产工厂、苏丹的石油工业和马里糖厂的建立。

       在ALRN研究的十个国家(安哥拉、博兹瓦纳、马拉维、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南非、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中,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制造业、建筑、零售和金融部门。在不同的国家投资重点不同,但在基础设施和矿业投资都是相同的。中国在小零售点(“中国商店”)的投资主要由私人进行的,这种投资很难与当地经济建立联系,因为他们主要是在非洲贩卖便宜的中国商品(这在较穷的消费者当中非常受欢迎)。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行为对当地商人、生产商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他们没法与之竞争,导致了在赞比亚、加纳、南非、尼日利亚、埃塞尔比亚和苏丹等地成千上万人失业。

另一方面,中国非洲的建造项目多由国有企业承包,有一些企业使用了大量的中国工人(多为监管者和技工,还有一些可以完成手工作业的半技术工人)。尽管当地的非洲工人在数量上超过中国工人,比例至少是2:1,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像在加纳的运动馆的建造——中国移民工人占了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二。在纳米比亚,政府给中国建筑企业的优惠对当地工业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中国企业支付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时,被普遍认为是不公平竞争。

 

03 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工会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劳工实践,有必要简要地介绍中国的劳工市场和工会情况。中国有7.7亿劳动力,其中1.935亿是城市工人。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年显著减少了贫困人口,但是不平等水平增长,近些年不平等水平达到了可以与拉丁美洲比肩的程度。城市中新中产阶级产生,但是农村地区的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占总人口的47%,但是收入仅占19.9%。

       中华全国总工会是全世界最大的工会,在反抗帝国主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它与中国共产党联系紧密并充当联系党和工人的角色。中华全国总工会被认为是政府的一个延伸和辅助机构,因为它不支持激进的工人运动。多数中国的劳工行动是自发且不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支持的。在中国成立独立工会的尝试目前也没有成功。

 

04 非洲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

       尽管在非洲中国企业的劳动状况存在国家地区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趋势,例如紧张的劳动关系、中国雇主对工会敌对的态度、侵害工人权利、糟糕的工作条件和不当劳动行为。集体谈判的缺乏,让中国的雇主能够单方面自由地决定工资和待遇。非洲工人常常以“临时工”的身份被雇佣,他们被剥夺了法定的权利,例如社会保险、最低工资和住房或交通津贴。

       在非洲,与同一地区的其他雇主相比,中国雇主属于给工人报酬最低的那类。在赞比亚,相比其他国家的铜矿,中国铜矿的工人的收入要低30%,这种状况在工人采取激进行动之后才有了改变。在纳米比亚,中国的建筑企业的工人工资只有法律规定最低工资的三分之一。这些企业认为纳米比亚的工人效率不高、不应该拿到最低工资,所有单方面决定了工资水平。这个国家的高失业率、脆弱的法律执行能力和有限的工会影响力,导致这些行为一直在持续。只有在那些工会强的中国企业里工人的工资才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之下,这些中国企业的中国职工比当地职工享受着更高的工资和福利。

       许多中国企业采取打击工会的策略来减少工人加入工会。在某些情况下,东道国为了支持中国的投资而漠视劳工的需求。工会将中国企业的行为视为对有限的社会保护的威胁,这些社会保护还是工会通过多年的集体谈判才取得的成就。由于交流障碍和文化差异,非洲工会几乎没有招募中国工人进工会。

       ALRN的研究发现,中国雇主违反了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的核心条款,其中包括:加入工会的权利、集体谈判、平等的薪酬体系和反歧视保护。基本的权利(例如带薪休假、病假和产假)常常被忽视,工人被要求超时加班、有时无加班工资。这导致工人害怕因拒绝加班而被解雇。在尼日利亚和肯尼亚发生过重大工人权益侵害事件,由于工厂在工作时间将工人锁在厂里,工厂发生火灾导致了工人死亡。

       中国企业没有为工人提供健康和安全主题的培训,即使是该国法律有要求,这些预防措施也被忽视了。ALRN的研究发现,一些中国雇主会终止雇佣怀孕的女工——又一违背基本劳工权益的案例。中国企业雇佣非洲工人从事简单、低报酬的工作,同时又从中国引进管理和监管人员,付给他们高工资。

 

05 可能的工会干预

       部分由于私有化政策的缺口,以及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大规模缩减,目前非洲的工会相对衰弱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工会会员常常仅限于固定正式部门的工人,这些工人占总人口的10%,而大部分的工人是非正式经济部门的临时工或者是集体农业部门的工人。不同国家正式工人中的工会密度从20%-60%不等。在纳米比亚和南非,正式部门相对大一些,使得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中发挥着更强的作用。

       尽管有一些例外,总体上非洲的工会会员在减少,劳工运动很难招募和代表非正式经济部门的工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雇佣者,利用弹性劳动力市场和故意破坏集体谈判来获利。工会依赖政府去施行地方劳动法律和国际劳工标准,由于害怕失去外商投资,或者被认为“对投资不友好”,很多国家不愿意干涉企业行为。

       毫无疑问,通过直接的行动和集体谈判将工人组织起来、提高工作条件是工会解决中国企业当前问题的重要手段。赞比亚激进的工会组织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另一些情况中,由于组织变得非常困难,工会应当考虑其他补充策略,包括:设定国家最低工资和雇佣的基本条件,通过工会和劳工监察来施行;通过全球工会联盟和地区组织(例如南非工会协调委员会)促进非洲整体和区域的框架协定;通过非洲国际工会联合会章和非洲工会统一组织来起诉违反劳动法律的行为。国际协商应当将中华全国总工会纳入进来,向在非洲中国企业施压。

       另外还有一些能够增强非洲工会应对中国企业能力实际的方法,例如为非洲工会组织者开设普通话课程,以便招募中国工人进入当地工会。此外,将非洲劳动法律法规翻译成中文,将中国企业纳入社会对话的结构之中,使得非洲工会能够更好地与中国管理者沟通和协商。这样才能重新加强工会领导的最低工资运动。最终,非洲工会需要决定他们是否只是想要提高雇佣条件,还是想改变外国资本剥削非洲工人的结构状况(这不仅是针对中国投资,还包括一般的外商直接投资)。

       ALRN的研究显示了在工会领导人的高层互访之外,非洲中国工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必要。交流计划必须针对基层工人,并且必须有意愿制定联合策略去对抗剥削和资本主导的全球化。理解彼此的环境和困难不仅能够应对鲜明可见的分歧(种族或其他),还能够为中国非洲工人的联合行动铺平道路。正如前文提到,非洲工会现在遇到招募中国工人的困难,因为他们常常是在社会上、文化与当地人相隔离的。

 

06 持续的抗争

       多数非洲国家的共同趋势反映出发展统一的非洲应对中国企业(外国投资)方式的迫切需求。现有的以“不惜一切代价”的方法吸引投资的做法导致了劳工和环境标准的恶性循环。非洲总体和区域性的工会需要发起一场针对外国投资方式的运动,相比当前的“门户开放政策”,更要选择性和策略性地应对外商投资。政府通过牺牲劳工权益来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不能实现持续发展,工会应当扭转这种做法。

       非洲国家和中国的关系远非共赢。非洲工人在剥削中首当其冲,有时中国的商人被视为新殖民者。就发展性合作而言,非洲政府必须提高他们谈判的地位、保障地方工业发展,而不是持续地出口原材料。他们还需要提高对企业的监管——起码——投资者不会将他们的注意力从制造业转移,真正地实现技能和技术转让。为了取得一些预期成果,可以利用投标要求、工作许可、劳动法和投资条件等举措来实现。

       一段新的经济关系必须围绕非洲自身战略发展规划来建立,它必须包括更好的劳动关系。不能指责中国人追求自己的特定发展目标,例如获得原材料和能源来维持中国工业发展。非洲工会和政府应当建立自身的规划,然后与潜在的投资者更好地协商(包括那些中国之外的投资者)。由于非洲政治领导战略性方法的缺位,中国的投资对非洲大陆发展的好处是有限的。

       与非洲中国公司有关的许多问题不应该孤立于处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后果(将经济发展置于所有社会考量之上)的更大挑战。非洲与欧洲和美国的贸易模式正一定程度上被复制到中国-非洲关系之中——如果非洲想要在未来获益,需要改变经济关系的实质。全球经济危机为工会提供了一个宣传替代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机会,以求实现将再分配和内生驱动发展重点置于所有外部关系的中心。

 

文献来源:

Jauch H. Chinese investments in Africa: twenty-first-century colonialism?[C]//New Labor Forum. Sage CA: Los Angele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11, 20(2): 49-55.

文献翻译:朱艳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非洲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  非洲  非洲词条  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词条  中国企业  中国企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