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新青年|刘欣:青年人不必依赖“前辈指路”

 

 

 

 

 

刘欣,出生于1991年,美国诚信集团FGC 执行董事,阿拉善SEE理事,阿拉善SEE重庆项目中心主席。

 

 

 

编者按

 

在企业界与公益界,影响力投资、社会企业等领域的各类创新实践已然兴起。青年公益人、企业家、投资人们,逐渐成为相关领域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固有的经验和成果有所继承和延续,重要的是,相较于前人,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逻辑更为独立和开放。五四青年节期间,《社会创新家》与多位活跃在创新领域的青年一代进行访谈,以“青年节特辑”,介绍当代“新青年”。

 

 

 

社会创新家:你19岁在美国读书时加入圣地亚哥狮子会,开始正式参与公益,而后投入越来越深。对公益的认知是怎样一个过程?

 

 

刘欣:最初认为很高尚和伟大,以为自己在改变世界,但实际上对问题并没有什么本质改变。后来目标更具体,逐步进入到理性阶段。

 

 

在圣地亚哥狮子会时,主要为从阿富汗战场上回去的军人提供帮助,包括帮他们疗愈战后创伤,进行心理重建,提供一些技能教学,帮他们就业。当时其实还缺少自觉意识。后来参与到大学的学生会,为留学生提供帮助;同时也开始自己策划公益项目,比如在美国留学生圈子里筹资,但金额不大,每年暑假回国时,去山区做留守儿童关爱和助学项目。

 

 

2013年和2014年,我去了云南鲁甸和四川雅安做志愿者。眼前是震后废墟,我开始思考公益应该是什么。

 

 

地震当然很特殊,它是自然灾害,现阶段还难以有效预防。但它引发我去思考公益要如何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源头解决,要好过事后补救。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个转折,我开始要求自己更专业更深入,系统有效地去解决问题。

 

 

社会创新家:影响力投资和社会企业你同时在做,你认为外部生态环境如何?难处是什么?

 

 

刘欣:我也是在学习和探索。现在不要说中国,全球语境中,这一块的生态发展都不够成熟。

 

 

影响力投资有社会目标,但它是商业行为,我们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衡量它的社会价值。要推动影响力投资发展,需要全面去推动影响力投资生态链的发展。

 

 

比如人才问题。又懂公益,又懂金融的双重人才稀缺。我们想要做出一个成功案例,需要共同去推动生态链的发展。比如倡导宣传、专业教育、法律政策,还需要金融行业和公益行业共同推动整个生态的改善。后来我们成立了“米窗”共益空间,这是一家社会企业,我们希望把它作为一个试点,推动公益和社会创新,国际公益学院也把重庆研修中心放在这里一起开展课程,提供相关培训,推动公益生态发展。

 

 

社会创新家:据你观察,近些年外部的支持力量是否有明显增强?

 

 

刘欣:这个方面,我个人没有太明显的感受。我回国时,大概是社会创新相关概念最火热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跟中国做科技创新的一些投资人在硅谷投资项目,所以对国内的情况有一点了解。

 

 

2015年我回国后,更多是投入到公益领域。如果从公益行业的角度出发,我还是能感受到很多进步的。比如应对社会问题时,传统的公益开始向商业寻求更高效的应对方式,有意识地去寻找和利用新型工具。一些前沿概念升温,比如社会影响力投资、社会企业等等,公益界的观念开始转变。

 

 

这个也得益于大家的推动,比如概念的宣传,专业的研究和教学等等,实际上还是改变了很多的。

 

社会创新家:你觉得国内基金会向社会创新领域投资的积极性如何?

 

 

刘欣:感觉现在还是有很多。比如阿拉善SEE创绿家和劲草同行项目其实就属于公益环保领域的天使投资,资助草根NGO环保组织和小型环保企业。不仅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还请企业家作为导师去陪伴机构成长,分享自己在商业失败与成功的经验,帮对象机构绕开弯路,这对整个生态的建设有切实的帮助。

 

 

我认为这个模式很好,希望这种创新和用心的项目能够多一些。

 

 

 

2019年3月,刘欣在非洲肯尼亚基贝拉贫民窟

 

 

 

社会创新家:据你观察,除了大的生态环境还并不理想,青年人做社会创新还面临哪些困难?

 

 

刘欣:社会观念。创新意味着你一定会打破一些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年轻人的创新的想法会某种程度受到社会和前辈们掣肘。很多时候,他们会表达支持,但实际过程中,你会明确感觉到他希望你放弃。年轻人有创新的想法,很多又是从国外回来,老一辈会觉得你这年轻人就是不落地,飘。这类现象很常见。

 

年轻人要做创新,本身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波折,如果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很多人确实会选择放弃。

 

 

社会创新家:这些声音主要来自业内?

 

 

刘欣:不只是业内,很普遍,处处存在。

 

 

社会创新家:相较与“老”“中”两代人,青年群体除了年龄优势之外,真正优势还有哪些?

 

 

刘欣:首先是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另外,青年人视野更开阔。年轻一代之所以对社会创新兴趣更大,某种程度上得益于观念的开放。

 

 

无论是新一代公益机构领袖,还是新一代企业家,观察和体验世界的机会更多,不仅在中国接受教育,也有欧美等国家的生活和教育背景,具备国际视野的并不在少数,更了解世界。这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格局直接相关。在这一点上,青年一代整体上确实有优势。

 

 

老一辈限于特殊的年代背景和东方文化环境,观念和做法上整体上还是偏保守。

 

 

社会创新家:现在还很少听到年轻一代站在行业整体发展的层面去表达看法和观点,如今站在前沿鼓呼的人,仍然是几十年前在推动行业的人。年轻人的声音哪里去了?

 

 

刘欣:为行业整体发声很难。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作为一个年轻人,还是一位年轻女性,在中国做社会创新的推动挑战太大了。我很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可以一同站到前面来,不管反对声音有多大,我们去表达创新的想法,去推动创新的行为。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就是会有阻力,年轻人应该先接受这个事实,有勇气去面对。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稳中求进,确实拿出一些成果和成绩,要拿成绩说话,成绩会让大家认可。在这之前,过程中肯定是煎熬的。

 

 

社会创新家:青年一代的成绩还不够。

 

 

刘欣:当然还不够。但这其中还有些外部因素。

 

 

年轻人没有资历,不掌握话语权,很多时候不是没有声音要表达,而是表达的空间很小。很多前辈鼓励年轻人站出来,勇敢去尝试,但当你真的找到一个痛点,或者真的做出一点成果时,会变成前辈的话语,变成一份试验报告。

 

 

社会创新家:所以年轻人其实也不必过多地听从前辈的所谓建议或者指路?

 

 

刘欣:选择性的听取吧。我觉得年轻人就跟着你自己的判断走。无论如何,你未必会少走弯路。走了弯路也不必气馁,不冒险我们怎么能成长?把困难当营养,把挫折当享受,这是一个过程。我相信每一代人可能都有这个过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欣  刘欣词条  新青年  新青年词条  指路  指路词条  青年人  青年人词条  前辈  前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