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观点】CFF思想峰会:条件越艰难越要善用资源,去引发我们想要的改变

导读: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

 

8月26日,在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思想峰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公益界和关心公益发展的各界人士50余人,围绕“基金会行业与社会资源配置”主题,进行了一整天的思想碰撞。

现将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小钢在思想峰会上的发言分享如下,以飨读者。

 

▲本文经作者确认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文4500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刘小钢,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要点速读

1、像我们这样的基金会,到处要去找老王或者找老王的小苗,是非常困难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很多养分去滋养土壤,小果实就很难能够有持续长大的能力。

2、一开始,千禾的野心是比较大的,认为自己是肩关节。后来发现社区基金会作为肩关节其实是有很多问题的。我们通过思考,感觉到自己不是肩关节,可能是肘部关节,甚至是手腕,这样才能够真正去激活社区的力量。

3、不管要引发什么样的社会改变,“最后一公里”的资助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很可能就变成,所有的资源都是局限在某一个阶层,没有办法往下引申。

4、基金会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平台,怎么样能够更有效地把它放到社会变化的大空间里,发挥它的作用呢?

 

 

以下是分享正文

 

各位亲爱的朋友,真的感谢主办方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够在疫情之后,与大家相聚在这样的场合来讨论一个重要的行业问题。

 

 

永光老师说的对,从年纪来讲,我跟他是一代的,但是从公益的从业经验和知识能力来讲,我要仰望我们在座很多特别棒的公益人。我做公益的时间真的不敢跟大家比,很多人都比我做的时间长。希望通过分享我们小小的案例,与大家一起为我们整个行业去思考,在一个越来越困难的环境底下,我们怎么样能够更好地善用手上的资源,去引发一些我们想看见的改变。我演讲的题目很怪,叫“从肩膀到肘腕,从果实到土壤”,但事实上这是我们经过10年、11年的转型和思考的一个过程,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探索。

 

 

 

老王的故事

基金会如何找到更多的老王

 

 

 

首先,我想跟大家先讲一个很短的故事——老王的故事。在座的好几个基金会都对他有过支持,老王现在是贵州黔仁生态环保组织的领导人。一开始他只有一个人,在我们整个基金会各种资源的支持下,变成了一个组织。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千禾每年支持老王20万,这对于我们来讲是很大一笔钱了,当时老王筹资的能力只有几万块,所以这20万对他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今年是支持老王的第5年,他从几万块钱的筹资能力,发展到能够让政府购买服务,让更多的企业例如茅台等能够认同他的工作,去支持他,现在他每年的筹款规模变成了上百万,千禾的20万则从很主要的支持现在变成了很次要的支持。

 

 

老王的故事的发展也引发了我们很多的思考,相信在座的很多基金会跟我们的思路是一样的,就是相信人的价值。我们帮助一个人,这个人有可能成为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可能会帮一群人,一群人会帮另外一群人,然后慢慢建成一个网络,到最后无论他在做什么议题,都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变化。

 

 

其实老王就是在推动一个“民间河长”的网络,到最后政府也颁给他们的民间河长认证书等去促进“河长制”。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原来的“河长制”在政府手里其实是没有发挥出很大的作用,但是当民间的河长加入以后,河的长治、可持续的制度就形成了。从老王的身上,我们发现推动人和支持人,是我们每一个基金会根本的使命和愿景。而且通过很多不同的故事,也看到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的价值。

 

 

老王像树上甜美的果实,只要基金会有人愿意陪伴他,他就能够很快的长大,然后就会有比基金会更强大的政府企业资源体系接手,这样他们可以发展得更好。

 

 

但是通过老王的故事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老王是很多基金会共同陪伴支持的结果,他结出了我们想看到的一个甜美的果实。

 

 

但像我们这样的基金会,要去找老王或者找像老王的小苗苗,是非常困难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土壤太贫瘠,本身就没有很多养分去滋养土壤,小果实很难能有持续长大的能力。如果说这片土壤结不出果实,我们的资源能够支持什么呢?这就导致千禾重新去思考,要改良我们脚下的土壤,去找到更多的老王

 

 

 

关节理论

基金会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

千禾要做肘关节和手腕

 

 

 

 

千禾基金会有一个自创的理论叫“关节理论”,虽然是很不科学、不完整的理论,但是它帮助了我们对自己的定位。首先,我们认为基金会的关节位会对最后产生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肩关节可以影响的范围很大,一挥手就能够制造自己的影响力;肘部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不一定能够有很大的范围,但是它比肩部更加地接近实际社会问题;手腕范围就更小了,但是它会做得更深;指节就是我们各个民间组织、草根组织,在社区不同的位置上在发挥它的作用。

 

 

我们自己就在思考,千禾作为社区基金会,应该选择哪一个关节位?一开始,千禾的野心是比较大的,认为自己是肩关节。后来发现作为一个社区基金会选择肩关节其实是有很多问题的。我们通过思考,感觉到自己不是肩关节,可能是肘部关节,甚至是手腕,这样才能够真正引发或者激活社区的力量。

 

 

因此,由于我们这10年的工作,千禾的使命从非常复杂,读都读不顺的,慢慢变得更加聚焦、清楚的一句话:支持成长中的社区公益组织和个人。使命的基础没有改变,还是推动公民社会,还是动员、支持和连接各种力量,支持整个社会发展。但是之前的表述太笼统了,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10年我们支持了几百个民间的草根组织,但是非常的分散,到最后也没有弄清有哪些组织死了,哪些组织活了,总之,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聚焦了我们的使命:做社区,支持社区的公益人,就变得很简单清晰。

 

 

我们现在要再往下做什么,工作就很聚焦了,我们自称是:“你身边的公益基金会”。我们不是走高大上的路线,按照前秘书长胡小军老师所说的,千禾要做成“小强”基金会。我们实际上就做这几件事:

 

 

一、用行动去支持整个社区网络的搭建,我们有两个重要的项目,一个是城市支教和“小禾的家”,是做流动儿童城市支教的。尤其广东是流动人口大区,我们在城市里面做支教,而不是到农村,是关注流动儿童而不是留守儿童。还有一个环境的项目——“珠江守望者”,我们支持这两个大的议题去做网络。

 

 

另外一个作为社区基金会的重要功能,是去打造我们区域资源的枢纽。我们通过很多办法,包括资源链接整合、积累永久性的社区资产、扩展社区中落地的各种公益的渠道。

 

 

怎么在社区里面做各种“微基金”,能把资源的枢纽打造出来,再共同去建设社区的公共空间呢?我们用各种的项目,例如我们的品牌项目——“小禾的家”,可以在社区内叠加儿童友好空间、社区种植空间、社区图书角等。主要的运营者是社区里积极的公益人,用社区的力量去打造自己的公益空间。能凝聚社区的信任,使我们在本地动员的各种利益相关方一起来参与,这样就能够提升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质量。

 

 

我们还做了各种参与式的公益动员,以不同的项目去卷入线下的很多的公众来参与,大家一起做社群的营造和社区共建。

 

 

这些是我们目前这主力在做的这几件事情,也逐步看到了一些小小的、积极的苗头。

 

 

 

“最后一公里”的资助者

希望更多基金会倾斜资源支持社区的成长

 

 

我们认为,不管要引发什么样的社会改变,“最后一公里”的资助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很可能就变成了所有的资源都局限在某个阶层,没有办法往下引申。而真正的社会变化是要发生在社区的,所以我们把自己称为“最后一公里”的资助者,也就是把所有的资源去倾斜到社区来滋养社会,让社会因为有我们这样的民间的基金会的存在,而感受到真实的支持。

 

 

虽然我们只是很多社区基金会中一家小小的机构,但我们想看到的愿景,是希望有更多的社区基金会或者基金会,能够倾斜资源去支持社区的成长,让社区由于有我们,不会面临太大的资源困境。通过我们的陪伴、赋能和资源支持,能够让我们眼前的这些小苗可以自己成长起来。到最后他们能够具有刚才永光老师所讲的各种的能力——有能力去动员社会资源,有能力走出他们的社区,去影响更多的人。

 

 

但是我们看见在外来务工社区,在很多普通人的社区,要到那个高度还需要走很长的路,还需要更多人的陪伴。所以也希望我们的基金会,可以用各种社会资源去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我们坚信,只要他们能成长起来,这个社会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做的一些微小的工作。

 

 

我们经过更多的思考,发现有一个挑战:首先是行动者在哪里?我们怎么能够找到这些行动者,然后去激活他们,把这些潜在的、有能量的人挖出来,然后陪伴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能够做出改变?

 

 

其次是为这些积极行动者搭建一张可以看见彼此的网络,这非常重要。因为每一个行动者其实都会感觉到很无力,一定要让他们互相看见,他们才会觉得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支持社区的行动者走得更远。

 

 

另外,怎么样去激活社区的各种利益相关方来共同的建设自己的社区?因为中国没有私有财产,或者说对私有财产是没有保护的,尤其在外来人的社区,他们有些是新广东人,有些是外来打工的人,他们对社区的情感其实是不稳定的,因为他们本人就不稳定。我们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包括在社区里的企业、学校、政府等各种组织,各自有各自的想法,怎么样去将他们变成一个社区的共同体,一起来建设他们生活、工作的社区,其实是有很多冲突的。基金会作为中间的激活剂,看到他们冲突之后,要陪伴他们、协助他们、支持他们逐步去解决冲突,进而成长,真正地共同为自己的社群变化助力,这是现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看到的一个非常需要我们去支持的点。

 

 

我们认为必须要把这三个方面都考虑到,社区才会发生有效的变化。这是我们现在正在摸索的一个小小的工作,也希望能够激起大家的思考,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支持。基金会是一个资源平台,怎么样能够更有效的把它放到社会变化的大的空间里,发挥它的作用呢?

 

 

这些照片上的人,全都是外来工。在目前疫情很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很多人都在失业。但是在一个温暖的社区空间,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笑容。这些都是在我们的社区里发动的活动,例如儿童、妈妈之间的活动,都是他们自己发起的,他们自己在不断地推动。我们看到了他们在社区里的一股可持续的力量。他们自己也在筹款,我们再给他们配套。这一批人都是妈妈,我们叫她们“打工妈妈”,看着他们的成长,我们觉得非常的幸福。

 

 

最后,我用“工厂天台故事会”里,我们的城市支教志愿者——一位打工妈妈的话来结束我今天的分享,她说:“工厂以前只有哄隆隆的机器声,现在听见了妈妈的读书声,还有孩子的笑声。”我们想看到的社区和社会,就是这样温馨幸福有能量而且积极的社区。

感谢大家。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思想峰会

 

 

END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善用  善用词条  峰会  峰会词条  艰难  艰难词条  观点  观点词条  引发  引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