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研究生教育要以快乐教育为主

最近,媒体上看到一些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紧张的新闻报道。事情在媒体上一报道,基本上一边倒的骂导师,谁是谁非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对学生以及学生的所在家庭,对导师以及导师所在家庭,都是难以承受之重。读研究生和做导师,现如今都是高危职业,大家需要放平心态,不能急躁、偏执,快乐充实地生活与工作。

从人的一生来看,读研是一个学生学生涯的一个环节,也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读研重要,其实也不重要。人生漫长,即使没有拿到学位步入社会,至少自己还是大学生,依靠自己勤劳工作,也能创造美好未来。退一步来说,推迟一年对漫长人生来说也影响不大。推迟一年,硕士读的更加充实、饱满,更加从容,得到的锻炼也更多。要有长远的眼光看待当下的事情,不能太急躁、太偏执。当下的困难,只是对我们的磨炼与考验,只是为了能塑造一个更好地自己。自己不仅为自己而活着,也要为自己的家人、朋友着想,因此,要理性客观地看待当下的挫折,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积极快乐地生活着或者活着。

作为导师,通常都会有很多研究生。导师不能对每位研究生都要求的太多、太严,更不能一刀切,一个标准考核到底。尊重学生性格脾气、兴趣爱好、人生志向等方面的差异,不能强迫性的人设安排。不要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学生身上,也不要将自己的任务强制放在学生身上。要将学生当做朋友,平等友善、宽容仁慈地对待,允许他们很慢、很懒、很笨,也要允许他们不感兴趣、缺乏积极性。当老师要有耐心,不能着急,乐观其成,静待花开。要有爱心,愿意将心比心,花时间去了解对方,做适合学生的安排。安排研究方向,交待科研任务,要征求研究生意见,要商量着来,完成节点可以设置,但要灵活安排,不能僵化,可以推迟、甚至取消。

不是每个人都对科研感兴趣的,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把科研当做人生的事业来做。读研已经世俗化了,只是一种经历,一种过渡,一种人生规划的策略,不能赋予太多内涵,不能神圣化,否则太累,要遵从、顺从学生的选择。导师只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和帮助者,做决定的还是他们。平等对待,努力的陪伴,平和的交流,不要勉强,更不要强迫。青年人思维活跃,弹性大,可塑性强,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允许他们犯错,要怀着善意和耐心等待他们改变,导师可以作为一个朋友友善地指点他们迷津,但不能强迫和要求他们去做事情。

师生关系什么最重要?快乐最重要,当然要以健康为安全。学生毕业后,回忆自己读研三年,感觉很快乐、很幸福、很充实,这就是很成功的研究生教育。毕业后研究生与导师还能像朋友一样经常来往,培养了像家人一样的友谊,这就是成功的研究生教育。如果研究生毕业后,回忆读研三年感到悲伤欲绝,就想骂娘,觉得后悔,甚至身心还留下创伤和后遗症,这种研究生教育肯定是不对的,导师肯定有责任。培养研究生要看当下,也要考虑学生毕业之后,因此,彼此要留有余地和弹性。彼此和气,气氛欢乐,关系融洽,平等民主,紧张活泼,在我眼里,这是导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教育属于服务业。研究生教育说到底还是导师为研究生提供三年的科学研究指导服务,这是拿工资应该干的义务,这也是职业本分。学生是上帝,导师要谦逊平和,认清身份,不能当领导、当老板,瞎指挥、乱指挥,不能违背学生志趣地讲梦想、讲理想,散播毒鸡汤,而是遵从学生选择和意愿,让学生健康、快乐地过好三年的读研生活。要发扬民主,布置任务时要商量着来,不能强求,学生干了一段时间发现不喜欢,要允许他们撂挑子、改方向,不能道德绑架,要求他们从始至终、遵守承诺,不管多难都要坚持写下去,甚至鼓励他们吃苦、硬熬。要让学生感到开心,而不是恐惧。让学生过得快乐,而不是痛苦、内疚和焦虑。要让学生充实,而不是空虚、乏味、迷茫。

如果不能主动的让学生开心、快乐、充实,那么就平和地配合他们的学习和科研,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这些健康的、美好的情感。如果不知道如何配合学生,那么就什么也别做,至少不会给学生添乱子、增压力、加麻烦。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说一些过激的话,让学生做过激的事。要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工作,要有底线意识、距离意识和安全意识,不能稀里糊涂的一团糟,凭着一腔热血为所欲为。师生都感到快乐和充实,都能健康地工作和生活,这种教育才是正常的、健康的,可以持续的,也是我们追求的。

不能以好的意图去人设学生,不能用道德去绑架学生,更不能试图给学生长时间心灵鸡汤,去洗脑学生。这些想法都是有问题的,会让自己挨累,也让学生感到疲乏,甚至焦虑。关键是最终更多可能是自己失望,想一想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有多难啊。所以,要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上,自己要有独立的时间去读书,安静的从事科学研究和思考,要有独立的时间去锻炼身体、陪伴家人、享受生活。让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快乐的人,作为一个活标本给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传递正能量,让学生羡慕、钦佩,甚至自己都愿意成为导师那样的人。要心智健全、心智成熟,不能依赖学生、依靠学生,不能有强迫症一样试图控制学生。如果天天如怨妇一样,气急败坏,指手画脚,学生会害怕你、疏离你,觉得你滑稽可笑,甚至面目可憎。世界如此美好,导师却如此烦躁,这样不好不好!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处理起来极其困难和敏感,导师要慎重对待、保守处理,做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日子,让自己身心愉快、内心充实地生活,这比什么都重要。培养研究生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导向,放下自己的身段、做好指导、陪伴和服务工作。不要奢望成为学生的朋友,但求不要成为学生的麻烦、累赘和仇人。师生之间反目成仇的例子多矣。研究生教育要以安全为底线,要以不成为仇人为原则,要以快乐为标准,要以幸福的生活为培养导向。

导师要了解研究生,尊重研究生的意愿和选择,根据学生的人生规划、禀赋爱好、知识结构等,尽其所能的帮助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做事情。很多导师不开心,说到底还是想从学生身上有所求。无欲则刚,没有任何所求,培养学生过程,导师也就显得儒雅、绅士、从容起来,因为导师是完全奉献而没有索取,徒弟也就难以责怪师傅了。不能因为利益而绑架,也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得理不饶人,要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彼此都很快乐,都很满意的一起配合着做一些事情。

遇到想混文凭的学生导师也不能太清高、太理想主义,要将学位论文写得充实和标准,完全符合毕业要求,千万不能降低标准,给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留有后患。遇到混毕业的,不仅不要内心鄙视他们、看不起他们,而要尊重他们,欣赏他们,他们都是成年人,做出这个决定有他们的难处,也是利弊权衡后的一种人生选择。遇到想做科研的学生导师要下功夫指导,教他们如何读书思考、如何做实验写论文,尽其所能的给他们创造更多学术锻炼机会,接受更多、更好地批判性科研教育。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快乐为主。只有尊重学生人格、意愿和价值取向,才能师生都有个好心情。导师所有痛苦都源于自己的偏执和执念,都源于自己主观意识不征得学生同意的投放,都源于自己智慧不足,眼光的短浅。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已经不是过去的师徒关系,切莫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家会觉得你滑稽可笑。导师与研究生也不是老板与员工关系,让学生给自己干私活,万一有一天暴露出来,自己会理亏并担责任,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导师与研究生也不是政府部门的上级与下级关系,导师不算什么官职,根本不能算。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在新时代赋予了新内涵,我的理解是一种短期的工作关系,一种平等的临时合作关系。读书时,各怀鬼胎,各取所需,毕业后相忘于江湖,当然,也能偶尔收获几个朋友,甚至能好的像家人,但终归是可遇不可求。

研究生教育要以快乐为主,这是导师的一种自我保护,是对当前形势走向做出判断后而确定的研究生培养理念,更是工作作风调整的一种策略导向,是理想与现实的妥协,是一种职业上告别青涩后走向世故与成熟的标志。要知道,人生是无数当下的积分,因此,快乐地活在当下便是明智之举。做导师要有风险意识,要有安全意识,如果执念与偏执,天天让学生从事不开心的科学研究,终归到底事倍功半、操心费力、心力绞碎。如果师生相互较劲,相互拧巴,最终两败俱伤、悲剧而收场,想一想这样的导师很用力,但实在是愚蠢至极。

导师们,快点儿审视检查自己吧。别在犯糊涂,执迷不悟了!让学生快乐,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也是考核我们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研究生教育要以快乐教育为主  教育  教育词条  为主  为主词条  研究生  研究生词条  快乐  快乐词条  
观点

 大学生课外活动中老师的指导作用

周末到学校,偶遇大二学生在搞生物学教学技能活动。出于好奇,进教室坐在后排随便听听。讲的内容恰好是我熟悉的部分。于是饶有兴致的听了2位同学的讲课。内容选自高中课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