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幼学琼林《科第》原文及翻译

  科第

  【原文】

  士人入学曰游泮,又曰采芹;士人登科曰释褐,又曰得隽[1]。宾兴即大比之年,贤书乃试录之号[2]。鹿鸣宴,款文榜之贤;鹰扬宴,待武科之士[3]。文章入式,有朱衣以点头;经术既明,取青紫如拾芥[4]。其家初中,谓之破天荒;士人超拔,谓之出头地[5]。中状元,曰独占鳌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6]。琼林赐宴,宋太宗之伊始;临轩问策,宋神宗之开端[7]。同榜之人,皆是同年;取中之官,谓之座主[8]。应试见遗,谓之龙门点额;进士及第,谓之雁塔题名[9]。

  【注释】

  [1]科第:科举考试。游泮: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前有半圆形的水池,名为“泮水”,故学校称为“泮宫”。《诗经·鲁颂·泮水》中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的句子,所以称进入大学读书为“入泮”、“游泮”或“采芹”。登科:科举考试被录取。释褐:脱去平民所穿的布衣。得隽:中试,中选。

  [2]宾兴:原指地方官设宴招待应试科举的考生。大比之年:明、清两代称乡试为“大比”,每三年举行一次。到时候各县、州、府的应试者聚集在省城,由朝廷派官员主考。录取者称为举人。贤书:指中试的名榜。试录:指将乡试、会试考中的举子姓名、籍贯、名次及优等的文章刊刻成册。

  [3]鹿鸣宴: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由州县长官宴请考官、学政和考中的考生,在宴会上要唱《诗经·小雅》中《鹿鸣》一诗,所以取名“鹿鸣宴”。鹰扬宴:清朝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的人共同参加的宴会。鹰扬,威武如老鹰飞扬。

  [4]入式:即“中试”,科举考试被录取。朱衣以点头:相传宋代欧阳修主持贡院考试,每次批阅试卷,总觉得座位后有一位穿红衣服的人,红衣人点头的,文章就合格。可是回头一看,却又看不到这个红衣人。青紫: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拾芥:拾取地上的小草。比喻事情不费多大气力就能办到。芥,小草。

  [5]破天荒:唐代制度规定,凡是考中进士的人,都由地方解进京城。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被人们称为“天荒”。唐宣宗时,荆南刘蜕考中了进士,总算破了“天荒”。刺史崔铉特地赐给他七十万贯“破天荒”钱。出头地:宋代苏轼的文章得到欧阳修赏识,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该给这个人让出一块出头的地方。”后来演化为成语“出人头地”。

  [6]独占鳌头:唐宋时期,皇宫大殿前有一块雕刻着龙和大龟的石板,科举考试后,发榜时,规定状元站在这里迎榜,因此,称状元为“独占鳌头”。名魁虎榜:名字在龙虎榜上居首位。龙虎榜,简称“虎榜”,本来指进士榜。解元是乡试第一名,再于第二年春天参加会试、殿试,这是预贺人的恭维说法。

  [7]琼林赐宴:宋太宗的时候,开始在皇家园林琼林苑赐宴给新科进士,以后就有了“琼林宴”的说法。后来一度改为“闻喜宴”,元、明、清时称为“恩荣宴”。伊始:开端,开始。临轩问策:皇帝不坐正殿而亲临殿前平台,用策问考试贡士。轩,宫殿中前堂与台阶之间,两边有栏杆。宋神宗曾亲自到集英殿,对进士们进行考试。

  [8]同年:唐代指同榜考中进士者,明清两代乡试、会试同时考中者都称为“同年”。座主:唐代进士对主考官的称呼。

  [9]龙门点额:传说鲤鱼三月份游到龙门,跳跃过去的变成龙,跳不过去的额头便撞到石壁。雁塔题名:相传唐代科举考试中考中的新进士,常在慈恩寺内的大雁塔上题写自己的名字。

  【译文】

  读书人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求学叫做“游泮”,又叫做“采芹”;读书人科举考试被录取叫做“释褐”,又叫做“得隽”。“宾兴”就是三年一次考取举人的乡试;“贤书”就是登记乡试、会试考中举子的花名册。“鹿鸣宴”,款待考中文科的贤能人士;“鹰扬宴”,招待考中武科的贤能人士。文章科举考试中被录取,自有红衣人暗中点头;儒家经典既已明了,取得官职就像拾取草芥一样容易。某家第一次有人考中进士,称之为“破天荒”;读书人学识超群,称之为“出头地”。科举考试中殿试考中第一名,称做“独占鳌头”;科举考试中乡试考中第一名,称做“名魁虎榜”。皇帝在皇家园林赐宴新科进士,这是从宋太宗赵匡义时开始的;皇帝亲临殿前平台,用策问考试贡士,这是从宋神宗赵顼开始的。同在一张榜单上被录取的人,都互相称呼“同年”;主持考试的官员,考中的考生都称他为“座主”。科举考试中考试没有考中,称之为“龙门点额”;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称之为“雁塔题名”。

  【解读】

  科举考试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社会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成长的必经之路。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也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

  【原文】

  贺登科,曰荣膺鹗荐;入贡院,曰鏖战棘闱[10]。金殿唱名曰传胪,乡会放榜曰撤棘[11]。攀仙桂、步青云,皆言荣发;孙山外、红勒帛,总是无名[12]。英雄入吾彀,唐太宗喜得佳士;桃李属春官,刘禹锡贺得门生[13]。薪,采也;槱,积也;美文王作人之诗,故考士谓之薪槱之典;汇,类也;征,进也;是连类同进之象,故进贤谓之汇征之途[14]。赚了英雄,慰人下第;傍人门户,怜士无依[15]。虽然有志者事竟成,伫看荣华之日;成丹者火候到,何惜烹炼之功[16]。

  【注释】

  [10]荣膺鹗荐:荣幸地被推荐。荣膺,荣幸地接受或担当。东汉的孔融曾向皇帝推荐祢衡做官,说:“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意思是一百只鸷鸟(一种鹰类)加起来也不如一只鹗(一种雕类),假使让祢衡为朝廷出力,成就必然可观。后来人们就称举荐人才为“鹗荐”。贡院:科举时代考试的地方。清代贡院两旁建号舍,给应试者居住,以数十间或数百间为一列,形状就像一条条长长的巷子,每条巷子编号。应试者入内即封好栅栏,只有交卷的时候才打开。为了防止放榜时考生喧闹以及考试时传递作弊,历代都在贡院的围墙上插荆棘,使人不能攀爬,因此又称为“棘闱”或“棘院”。鏖(áo)战:竭力苦战。

  [11]传胪:科举制度中,在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胪,古代上级传语给下一级。明代二三甲的第一名称传胪,清代则专门称二甲第一名。撤棘:科举考试结束,放榜后要撤去试院围墙插上的荆棘。

  [12]仙桂:神话传说月亮中有一棵桂树。青云:喻指高官厚禄。孙山外:相传吴人孙山和同乡的儿子一起去参加考试,只有孙山考取了最后一名。回到家乡,同乡打听自己儿子的情况,孙山委婉地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红勒帛:原指红帛制的腰带。《梦溪笔谈》中记载,宋代刘几作文喜欢用险怪的语言,欧阳修非常厌恶。后来刘几应试,正好赶上欧阳修当考官。他看到卷子有段话很怪,认为这肯定是刘几的卷子,于是就用红笔在试卷上打了一个大横杠,全部抹掉,判为不合格,“谓之红勒帛”。名单公布,果然是刘几。后来人们就“红勒帛”喻指用红笔涂抹文章,简称“红勒”。

  [13]英雄入吾彀(ɡòu):唐太宗曾经悄悄地驾临端门,看见新科进士一个接一个地出来,高兴地说:“天下英雄都进入我的彀中了。”彀,张满弓弩。入彀,指进入弓箭射程所及的范围内,比喻掌握之中。桃李属春官:刘禹锡写过一首诗,祝贺礼部侍郎得到人才:“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桃李,比喻所栽培的门生或所举荐的人才。春官,指礼部。

  [14]作人:培育人才。薪槱(yǒu)之典:《诗经·大雅·棫朴》里有“芃芃棫朴,薪之槱之”的句子,《毛诗序》认为这是一首歌颂周文王善于选拔和任用人才的诗。后来就称考试为“薪槱之典”。象:卦象。汇征之途:《周易》解释“泰”卦的初爻时说:拔起茅草,根系相连,这是同类汇聚相互牵引而出;往前进发就会获得吉祥。

  [15]赚了英雄:唐代进士科最被看重,很多人因此而老死在考场上,当时有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傍人门户:投靠权贵,不能自立。

  [16]竟:终于。成丹:道家将朱砂等药物配好放在鼎内,用火炼成丹药。火候:指道家炼丹时对火力强弱、温度高低、时间长短的节制。烹炼:冶炼。

  【译文】

  祝贺别人科举考试被录取,就说“荣膺鹗荐”;进入贡院考场,称做“鏖战棘闱”。皇帝在金銮殿上传唱新科进士名次的典礼,称做“传胪”;乡试和会试结束后放榜公布结果,称做“撤棘”。“攀仙桂”和“步青云”,都是说人进士及第、荣耀发达;“孙山外”和“红勒帛”,都是说人榜上无名、没有考取。“英雄入吾彀”,这是唐太宗得到新科进士时喜悦的感言;“桃李属春官”,这是放榜后刘禹锡道贺礼部侍郎得到一批新门生的贺词。“薪”指采木作柴,“槱”指堆积聚积。“薪之槱之”是《诗经·大雅·棫朴》中赞美周文王善于选拔和任用人才的诗句,所以后来就把考试选拔人才称之为“薪槱之典”;“汇”指聚集同类,“征”是进取,这在《易经》中是连接同类共同进取的卦象,所以后来把举荐贤人称之为“汇征之途”。“赚了英雄”,这是对落榜的人安慰之语;“傍人门户”,这是对读书人无依无靠的怜惜之词。虽然这样,但是怀有大志的人事业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一定能看到他荣华富贵的那一天;炼成金丹一定要到火候,所以千万不要吝惜冶炼的工夫。

  【解读】

  科举考试制度尽管存在很多弊端,以致后来变得很腐朽,但是在那个特定的社会里,科举考试制度对当时社会的贡献不能小觑。科举最早的目的是为统治者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制度,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的确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因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从宋代开始,科举就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都可以参加。这样不但极大地拓宽了统治者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走向社会上层。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将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就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为一举成名,光宗耀祖。总之,科举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也巩固了其统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幼学琼林《科第》原文及翻译  幼学  幼学词条  科第  科第词条  琼林  琼林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  
感想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推荐度:《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600字推荐度: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800字推荐度: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500字推荐度:《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展开)

感想

 教师成长的秘密读后感

教师成长的秘密读后感范文八篇【篇一:读《教师成长的秘密》有感】在我的印象中,凡是教育类书籍,大都是枯燥、乏味,高深、莫测,就像一根硬骨头,难啃,常读上几页,就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