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只有甘坐“冷板凳”,才能做出“真课题”

经常听到一些中小学教师为做课题感叹不已:“哎,做课题真难!”“让我多上几节课没事儿,让我做课题实在是没劲儿!”“不知怎么的,提到做课题我的头就大了!”有些教师已经讲了不少公开课,也经常在优秀课评中获奖,可偏偏不愿意也没有主持过一项属于自己的课题,结果一次又一次地错失提升专业素养、参加优秀人才评选的机会。

对很多中小学教师来说,课题仿佛已成为他们专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做课题更是令他们头疼不已。然而,教师要想真正全面、整体、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课题是必须跨过去的“坎儿”。

有些教师比较“机灵”,在其他教师申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时,要求添加上自己的名字。于是,相应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后,他们也就成了课题组核心成员,在“教科研”方面的地位陡然提升。参加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人才评选时,也就轻易地得到了相应的分数,这些“机灵”的教师自然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相应级别的优秀人才,并享受到相应的待遇。

这哪里是做课题,完全是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欺骗、腐败行为,对其他教师是极其不公平的,也是非常不公正的。在评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严禁弄虚作假、坚决杜绝学术不端现象的当下,教师不该心存侥幸。所以,中小学教师如果想做“教科研”课题,就必须自觉地真做课题、做真课题

事实上,要做“真课题”也是有章可依有捷径可走的,那就是——甘坐“冷板凳”。

 “甘”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为形容词,跟“苦”相对,是“甜”的意思;二是作为动词,表示“情愿”“乐意”。“甘”与“苦”是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没有苦就没有甜,吃了苦才能更加感知到甜的来之不易。清楚了这一点,做工作、干实事的时候就算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甚至乐此不疲。搞教科研、做真课题又岂能例外?

当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投入、沉浸到教科研活动中,专心致志做课题时,就会忘记什么是艰难困苦,就会越做越投入,越做越深入,越做越融入,就会乐在其中,其乐无穷。而这种“乐”,亦即心里的舒服、快乐、甜蜜,是没有参与、投入其中,或弄虚作假、投机取巧之人永远无法体会和享受到的。道理很简单: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情愿、乐意、心甘情愿搞科研、做课题,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的关键在于“坐”。广大教师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在“坐”上苦下功夫——坐在书房里,坐在图书馆里,坐在报告厅里,坐在课题研究课堂里,坐在课题研究展示活动现场里……坐下来阅读,坐下来思考,坐下来观察,坐下来倾听,坐下来交流,坐下来辩论,坐下来记录,坐下来整理,坐下来反思,坐下来写作……

当“坐”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常态,就会内化为素质;“坐”就会成为一种享受,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何谓“冷板凳”?“冷板凳”比喻清闲、不重要的职务或受到的冷遇,是与热闹的氛围、热情的待遇、热手的岗位等相对而言的。不得不承认,学校也是社会,教师所面临的各种诱惑无处不在。如果模糊、淡忘了“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和初心,看到别人成功,内心就焦虑、浮躁、喧腾起来,结果只能是“这山望见那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

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有馅饼掉下来的。即使有,也很可能是诱饵,心中想着、眼中盯着“馅饼”的人,就会不由自主地落入陷阱。而一旦陷进了陷阱,大多是难以自拔的。就算是有人能够搭救一把,也要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和损失。更何况,能不能脱离陷阱还是个未知数。

综上所述,甘坐“冷板凳”是中小学教师搞“教科研”、做真课题的一条捷径,也是不二法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作为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老老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自觉投入到教育教学及其科研活动中,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方为上策和正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冷板凳  冷板凳词条  课题  课题词条  做出  做出词条  才能  才能词条  只有  只有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