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平均分是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

有蒲公英评论员撰文《不要再拿平均分难为老师》,认为把平均分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是在增加师生负担,阻碍学生发展特长,不符合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因为我有切身的体会。

笔者所在的市,对基层学校毕业班教学质量的考核,前些年只关注两个指标——优秀率和及格率。用这两率之和来考核一所学校的教学成绩。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人们发现这样考核有一定的弊病。

教育局对基层学校的考核,是导向。局里怎么考核,基层学校便怎么教。学生及格的指标是60分,优秀的指标是80分。老师在施教中心里装着这两率,眼睛也紧盯着能够达到这两个分数段的学生。对于能及格但无望达到优秀的学生和无望达到及格的学生冷漠待之。尤其是对无望达到及格的学生,基本上就放弃了。于是导致学困生越来越多。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副处长陈文涛曾在《中国青年报》撰文说,2006年以后,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辍学的原因发生了明显变化,因贫辍学和因远辍学的学生比例逐步降低,因学习困难而辍学的学生已占到大多数。2016年有关统计显示,流失学生中因厌学或学习困难而辍学的占60%以上。

看来这已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厌学或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其中跟不正确的评价导向不无关系。

发现了这一问题,局里近几年考核基层学校成绩,加上了平均分这项,也就是说,用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三项之和的成绩来考核学校。加上了平均分这项考核,每个学生的成绩对平均分都有影响,促使老师在施教中,不放弃每个学生。考核方式发生了变化,逼着老师想办法照顾到全体学生,近几年来,学困生数量在逐渐减少。

什么是公平教育?就是平等施爱,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并不是说要求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教成优秀生。其原因,正如评论中所说,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的不同等,学生各方面的基础、能力、习惯、志向等都有差异,要求所有学生“齐步走”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但我们能做到的是,最大程度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可能性。对于学困生,横着比,成绩可能不如别人,但自己跟自己比,要让他们每天有点点滴滴的进步。

不论孩子成绩怎么差,作为一名教师,不要把他打入“冷宫”。有能力提高他的成绩,就要想方设法帮助他。如果的确没能力转化他,也不能让孩子把金子般的光阴白白地浪费了,一定让他学点什么,更别忽视他的习惯培养,一定别忘了教他怎么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有时知识多少并不重要,有一个好习惯、懂得怎样做人才是最关键的。

每个孩子是班级的几十分之一,但在每个家庭却是百分之百。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宝贝、奋斗的希望、生活的奔头。孩子那么小,可塑性还很大,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只是暂时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说明不了什么。我们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不要只关注眼前那点功利,要为孩子一生着想。

至于说,追求平均分,压制了学生的特长发展。这话恐怕是站不脚的。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有艺术般的高雅。”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作为,既要博,又要专,其顺序是,先博后专。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过分强“专”,缺少“博”的坚实基础,那这样的“专”根本走不出去,更遑论走远了。

把平均分当做考核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促使老师在施教中转变教育观念,少些功利,多些人本,眼里要有分,更要有人,既要锦上添花,也别忘了雪中送炭。

把平均分当做考核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强调的是面向全体、有教无类,是对“精英教育”“尖子生教育”的一种矫正。可以说,重视平均分的教育,才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才是回归了教育的常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砝码  砝码词条  平均分  平均分词条  考核  考核词条  重要  重要词条  质量  质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