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小学校校名“噱头”该治理了

现在,校名“噱头”可谓五花八门,执着而又疯狂。说它执着,是因为其目的单一,赚足眼球是表,赚个盆满钵满或者捞足名誉是里。说它疯狂,为了那个里子,胆子特别大,想象力特别丰富,啥名都敢起,啥“噱头”都敢加。于是,国际、双语、中华甚至清华、北师大、上师大等成为民办学校校名中的常见字眼,而公办学校则在“实验”“示范”等“噱头”上打转转。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业内人士自然能较为理智地根据校名判断哪种是真教育,哪种是追名逐利。外行(包括外行的教育决策者、家长、学生等)就容易被高大上的校名忽悠。名实不副的校名必然催生名不副实的教育行为。校名“噱头”忽悠的是教育,是家长,是学生,是我们的未来。

老老实实起名字,踏踏实实办教育,教育才会“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对校名“噱头”,有关部门、学校及全社会都不能无动于衷,必须有所作为。

首先,有关部门要把好校名审核关、使用关,避免“噱头”进校名。教育行政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在审核社会力量办学许可时,不能“大撒把”,要对地区名称、学段名称、办学性质、本名以外的定语保持审慎的态度和足够的敏感,防止“噱头”进校名。教育行政部门、编制部门等有关部门要把好公立学校“实验”“试验”准入关。有必要的话,可以一刀切将以上定语从校名中摘除,恢复能够体现公益性、没有等级化的公立学校命名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等应严格“户外校名”使用,对涉嫌张冠李戴、虚假宣传的户外校名牌额加强审查与管理。

其次,有关高校、名校要把好冠名、复制、扩版关。近几年,一些高校(如北师大、上师大)的名称不幸出现在一些民办学校的校名里,一些名校(主要指高中)异地“复制”、同地“扩版”有“发烧”的趋势。虽然业界反对的声浪不绝于耳,各地仍是乐此不疲。对此,我们提醒高校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自己的名声,别把自己本该“美声”的校名弄成“恶俗”, 弄的大街小巷都是。一些名校须尊重教育发展规律,谨慎“复制”、小心“扩版”,防止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将校名商品化、庸俗化。

再次,增强全社会鉴别校名“噱头”的能力。今年“3·15 ”,就有教育打假的声音。教育打假仅靠教育行政部门、工商部门是不够的,家长、公众必须参与其中。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向公众普及学校教育常识,让家长、公众成为具有一定鉴别能力的“懂行人”。这样,面对一些学校的过度包装、虚假宣传、招生“噱头”,家长、公众就能够利用教育常识剥开这些学校华丽的外表,直通他们的办学内核,揭穿其追名逐利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打假就是要从打掉校名“噱头”开始。

最后,有关学校应练好内功,努力让“噱头”变“口碑”。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要拥有家国情怀,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人使命担当,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实干真干,办符合发展规律的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自觉拒绝复制、速成,保持教育定力,苦练教育内功,扎实做好教育分内事,尽最大努力把自己的的办学理想变成现实,实现校名“噱头”到学校口碑、企业家到教育人的华丽转身。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期待学校告别推销、包装思维,祛除校名“噱头”,让教育从“真”出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小学校校名“噱头”该治理了  校名  校名词条  中小学校  中小学校词条  噱头  噱头词条  治理  治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