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尊重城乡差别,让教育细水长流

我有个童年玩伴,我们的成长环境相似,求学轨迹相近,职业相同。如果说有一点区别,就是他在我们粤西家乡的乡镇高中教书,我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珠三角教书而已。

每年回家过年,我们都会见面。前些年,有意无意间我们总会讨论家乡和珠三角教师经济收入的差距,他言语间不乏对家乡教育的针砭,甚至经常流露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其实,我何尝不羡慕他在家乡教书的自在闲适?各种吹嘘调侃,各种攀比互捧,我们始终只能在各自的职业环境年复一年的工作。

其实,无论在哪里教书,都有各自的优势,也无法回避一些必然的困惑。站在我的角度来说,乡镇学校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令人神往。在我们家乡的学校,从没听过打卡上下班,城市学校还有指模或人面识别考勤。然而,就算是在这样宽松的管理下,家乡的教育质量也没出现过塌方式的倒退,乡镇崇文重教的社会氛围一直在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家乡小镇偏居粤西一翼,千百年来书香继世,文脉延绵,社会对读书求学尊崇有加。家乡每个乡镇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本地面积最大、环境最好、设施最全的单位,宗亲乡贤捐资的最大出口也是学校。在这种公序良俗下,家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低,教师不只是职业,更是作育英才、造福桑梓的千秋伟业。作为其中的一员,家乡教师有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另外,家乡教师的同事关系也相对简单、纯粹。家乡教师群体来源相对单一,以本地人为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虽然观念碰撞略显不足,但和谐自如的人际关系也减轻了教师职业竞争的负担和生活压力。举例而言,家乡教师基本没有请保姆的,照看孩子和接送上学放学往往是同事之间“搭把手”就顺利完成的事情。并不是家乡教师不具备请保姆的经济实力,而是在互信互助、互教互利的人际圈子中,保姆反而成了累赘。

每当我提及类似话语,总不得不面对“那你为什么不回来教”的反问。事实上,无论是当初选择外出工作还是现在面对儿时玩伴的口头“引诱”,人生都是自我选择的必然结果,种种际遇也只是机缘巧合。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同样,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梦想,当然,也无法逃离各自的迷惘。乡镇教师有自身的光荣,也有价值感、获得感不足的失落;城市教师固然有不少的优势,事实上也难逃认同感、归属感的一些陷阱。

写下以上文字,绝不是制造城乡的二元对立,更不是在这样的对立中寻求存在感或优越感。相反,见识过太多城乡二元对立语态下的解构后,我愈发意识到单一视角下看待城乡教育所带来的缺陷或错误。城市教育模式不应该是乡镇教育的唯一出路,不能将城市教育简单复制就拿到乡镇直接粘贴。故此,要高度提防振兴乡镇教育的“上帝视角”,要防范城市教育参与到乡镇教育建设时可能出现的“千校一面”问题,更要警醒乡镇教育不要一味追求“城市化”,好大喜功,贪大求全,以致完全丧失了乡镇教育的区域特色和乡土韵味。

总之,乡镇教育不应过多地被人为矮化,更不应成为城市教育的消费对象。虽然乡镇教育不得不承认其在话语权上的缺失,但并没有那么不堪。从乡镇出去,置身城市的教育人群,也不必在“回不去的家乡,融不进的城市”中徘徊彷徨。毕竟,相互尊重对方的话语阐述,教育方能细水长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尊重城乡差别,让教育细水长流  细水长流  细水长流词条  城乡  城乡词条  差别  差别词条  尊重  尊重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