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按生拨款”的经费分配方式对乡村学校很不利

最近与一位乡村中学校长的朋友聊天,提及学校发展,对方不无遗憾地倾吐了经费短缺的尴尬和无奈:一所有着近70年历史、在校生曾经达到1300多人的近郊老校,因生源大幅减少而出现经费紧张、发展受限的现实问题——教育局多年来一直沿用“按生拨款”的惯例进行地方教育经费再分配。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被送到城区学校就读,农村学校在校生越来越少已成不争的事实,“按生拨款”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

城区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动辄上千,甚至一个年级就学生逾千,而农村学校学生人数普遍较少,只有几百人。在一些地方,小学人数过百或初中人数过三百就算“大学校”了,甚至有不少是只有十几、几十个学生的“麻雀学校”(教学点)。城区学校对“按生拨款”的地方教育经费再分配毫无怨言,而一些农村学校则“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经费充足让城区学生在学习条件上占得先机。我们当地一所新城区实验小学,且不论其多功能厅大到可以承办大型的学术报告或重大会议,就说学生人手一部平板电脑、一个电子书包,这对农村学生来说恐怕就是遥不可及的。因为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就是老师上课使用、课后只被允许用来抄写老师布置的题目,其余时间都要上锁的交互式电子白板。

经费短缺甚至让农村学校师生基本生活受限。我所在的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去年按环保要求完成锅炉改造后,不得不间歇性供暖,师生对此多有抱怨。而在人数更少的农村学校,学生冬天还在用煤炉取暖的土坯房里上课。

经费短缺让一些教育教学活动无法深入开展。学校按要求开设了音乐、美术等特色社团活动,但连几十元一个的葫芦丝也无法给学生购置配发,更无法建成舞蹈室,也无法为学生免费配发书法、绘画使用的笔墨纸张,活动开展只能因陋就简,效果不佳。加上许多农村学校忌于“不得乱发奖金或实物”的政策红线(这其实是一种政策误读),对工作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也只是发一纸奖状或一张荣誉证书。显然,这并不利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发和持久维持,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农村教师个人发展,动摇了他们坚守教育、坚守乡村的信心。

按生拨款”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阻碍了农村学生、学校、教师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奉贤区提出的教育局事前审核,事中检查、指导,事后督查评估的“按需拨款”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拨款  拨款词条  经费  经费词条  不利  不利词条  乡村  乡村词条  分配  分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