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期待“送教下乡培训”接地气、见实效

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送教下乡培训指南》等乡村教师培训指南,要求各地切实做好乡村教师培养工作。(1月27日人民网)

教师培训是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必由途径。但多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大水漫灌式的培训工作,不仅没有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反而变成了费时费力的累赘,不断遭到广大教师吐槽。不少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组织过“送教下乡”活动,但大多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乡村教师的帮助微乎其微。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把培训搞成了“走形式”。培训是《教师法》上明确规定的提高教师工作素养的基本形式和途径,而且,每年都要下拨大量的培训经费。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并未领会培训的精神实质,只是为了堵住悠悠之口而走形式,花钱从培训市场请来几个知名的培训师做几次讲座了事。而且,好多讲师并非是教育类的专家,而是专做培训的“贩子”,以博取眼球为目的。这种培训从外观上看,往往披着“高大上”的外衣,宣传工作做得很好,培训教师的名头也很响亮,培训现场也很热闹,但大多是中看不中用。好多理论都是“花拳绣腿”,进不了课堂。久而久之,教师们也就兴味寡然了。

二是光“培”不“训”。“培”注重的是输入,是教育,而“训”才是“培”的目的。对于教师们来说,只有把培的内容转化为课堂上实实在在的训练,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促使学生进步,才算是完成了整个培训过程。而很多地方的培训工作只是做完了前半场,至于教师们有没有学会,培训内容和方式是否符合当地教学实际,就不得而知了。

做好乡村教师培训工作需要“对症下药”。不少省市教育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纷纷组织人才专家库,从基层部门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才作为培训教师。但选拔方式很奇葩,对学历、级别、身份等作出种种限制,比如,只能是中小学高级教师才能有培训资格,否则一切免谈。这样戴着“有色眼镜”选拔人才,能选好吗?

希望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以这次《送教下乡培训指南》的政策东风为契机,认真反思怎样才能让乡村教师培训工作真正接地气、见实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接地  接地词条  下乡  下乡词条  实效  实效词条  期待  期待词条  培训  培训词条